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春节之最     
冉燃 《中州统战》2001,(1):41-41
最早的“祭灶”。“祭灶”又名“送灶”、“过小年”,是春节的开始。民谚曰:“腊八祭灶,新年来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早在先秦时代,古代先民就把祭灶列为五祀之一。最初的“祭灶”是为了祭祀最早发明锅、灶的祖先。 最早的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五,家家扫尘土”。扫尘也称“扫陈”、“掸陈”。据《周礼》记载,每逢过年,皇帝都要下诏“令州里,除不蠲”,即大扫除之意。晋代《拾遗记》载,扫尘的习俗可追溯到帝尧时代。 最早的“除夕”。“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载,古人在新年前一天…  相似文献   

2.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  相似文献   

3.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精神现象,其本原是什么?在我国古代文学论著中最具权威性的论断是《乐记·乐本》篇所说:“乐者,……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精书·音乐志》载沈约就梁武帝萧衍《思弘古乐诏》所作《赛答》称:“《乐记》取公孙尼子。”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又《隋书·经籍志》有“《公孙尼子》一卷”,注云:“尼似孔子弟子。”公孙尼子当是今存《乐记)}最早的作者。虽然该书后来经历苟况、刘德及其手下儒生、司马迁、戴圣、诸少孙、王禹、刘向乃至马融等人的整理和改造,…  相似文献   

4.
最早的军书:《孙子兵法》。春秋末期孙武著,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全书共82篇,图9卷。《孙子兵法》在世界各国享有盛誉,被称为“东方兵学鼻祖”、“五经冠冕”。  相似文献   

5.
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现代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现代改造王本朝一“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快以武犯禁。”《史记·游侠列传》又对“侠”的基本特征作了描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  相似文献   

6.
烟花爆竹史话王超伟节日庆典燃放爆竹,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过古人是焚竹发声,故名爆竹。《通俗编排优》中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古唐人诗亦称爆竿。”《荆楚岁时记》中曾这样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系作者2004年提出),  相似文献   

8.
“为人民服务”最早出处的考证□缪慈潮今年第1期《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发表了夏伟东同志写的《略谈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一文,其中提到:“为人民服务”这个提法,最早见于毛泽东同志1944年写的纪念张思德的那篇著名文章。这里的“最早”一说,值得...  相似文献   

9.
“半推半就”,《辞源》解释为“形容假意推辞”,最早出现在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说的是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相思成病,红娘从中周旋,使二人得以再次会面。相见之后,张生百病顿消,情不自禁地把莺莺揽入怀中。闺门之女莺莺初与异性接触,虽羞羞答答,但又爱欲难忍,于是就“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香腮……”有了这第一次交欢,崔莺莺再无羞怯之感,美梦醒来便向张生郑重声明:“妾千金之躯,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王实甫不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家之一,仅“半推半就”四字,便把古代的男…  相似文献   

10.
“强项令”与“护官符”○周士君古往今来,执法者的操守及德行,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要么嫉恶如仇、秉公办案;要么就颠倒黑白、草菅人命。前者如黑脸包公,后者便不胜枚举。历史上,“包青天”秉公执法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述了...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春晚上的小品《扶不扶》中,一句话传遍大江南北:“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要是倒了就扶不起来了!”就在人们感叹人心渐冷的时候,春节前后,在燕赵大地上演的一幕幕“扶起来”真人版,温暖了许多人的,厶。  相似文献   

12.
社会广角     
《政策》1999,(2)
最早贴“福”字 民间贴“福”字传说始于姜太公。据说姜太公封神时,姜封其妻为“穷神”,并对她说:“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从此,百姓过春节都贴“福”字以驱穷神。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这里“迎春牌”即“福”字,可见此俗最晚起于宋代。 最早的年画 年画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东汉蔡邕《独断》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了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代  相似文献   

13.
话说“好好先生”□姚柏林“好好先生”即“老好人”。古今中外,不乏其人。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曾记述过一位叫司马徽的“好好先生”。说他向来不谈人短,与人语,善恶皆言好。时下,如此“好好先生”并非少见。依鄙人观察,“好好先生”至少有这么四种表现:有的一副...  相似文献   

14.
一、民族志资料的重要性著名的人类学家E·A·霍倍尔在他的《原始世界中的人:人类学导论》一书中对民族志定义为“人类学中专门属于文化之记述的一个部门。”①在80年代较新的材料如霍尔墨斯和帕里斯合著的《人类学导论》一书中,则把民族志定义为“人类学家在田野工...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仅靠“申遗”来保护,又能保护多少中国文化,又有多少文化会在“申遗”中消失?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1月21日《杭州日报》)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春节,一套喜庆、祥和、色彩艳丽的《春节》邮票于1月29日同广大邮迷见面了,为配合邮票的发行,山西省邮资票品局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春节》邮品,并在晋中地区邮政局举行了邮品首发式。邮票设计者郝旭东先生应邀参加了首发活动,在首发式上,这位年轻的邮票设计者动情地对大家说:“是山西丰厚的民间艺术激发了我创作的灵感,我用这套《春节》邮票来给大家拜年。”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新千年第一个春节的企盼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祝福。郝旭东是北京龙世杰广告公司的一位艺术总监,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春节期间,为加强与巴西的文化交流,文化部委托浙江省文化厅组派浙江婺剧团一支20余人的演出小分队,带去婺剧折子戏《断桥》、《挡马》、《三岔口》、《顶灯》和舞台特技《变脸》,在圣保罗和阿雷格里港市参加了“欢乐春节”庆典演出与狂欢节表演。  相似文献   

18.
张氏是中华四大族姓(张王李赵)之一。张姓的起源,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时期的《世本》:“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唐《元和姓纂》曰:“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北宋《姓解》也曰:“张氏出自轩辕第五...  相似文献   

19.
对“春蚕”的记录最早见于《诗经》,而对“春蚕”拟人化的比喻当属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那千古绝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春蚕的执着、坚贞、不屈和奉献都融入其中了。而当代著名画家潘絮兹在《春蚕颂》中那句:“春蚕化生,蕞而微虫,春蚕何取,一桑始终,春蚕春蚕,万世可风”,则是对“春蚕”品格的最高赞美。  相似文献   

20.
华夏二字,最早见于《周书·武成》:“华夏蛮貂,罔不率俾”,孔颖达疏曰:“华夏为中国也。”《说文解字》解释为:“华,意为荣(华部);夏,意为中国之人(部),古时华夏族居于中央之地,故习称中国。《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尚书》:“华夏蛮貊”注则日:“冕眼采章曰华,大国曰夏”。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认为,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还含有雅、正、大等意思。东方齐鲁等国,本从西方迁来,所以东方诸国称东夏,东西合称诸夏。周朝崇尚赤色,大祭祀时常牛(赤色牛),华含有赤的意思。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