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石屏是云南省彝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县,其主要聚居地是龙武、哨冲、龙朋、牛街四个乡镇,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彝族属于石屏的土著民族,其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的古籍就有彝族的记载,直到民国年间,仍沿袭旧称“倮罗”、“夷族”。石屏的彝族支系有花腰、三道红、仆拉、山苏。  相似文献   

2.
赵芳 《今日民族》2004,(1):45-46
在石林县月湖村,居住着彝族支系撒尼人。三弦是撒尼人喜爱的民间弹弦乐器。在月湖,人人都是“听到三弦响,心急脚板痒”,从中可以看出三弦在撒尼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三弦不仅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还可以为民间歌舞伴奏。每逢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男子手持三弦边弹边跳,女子则边舞边双手拍掌和用脚踏地,舞蹈节奏舒缓,动作轻盈舒展。月湖撒尼人称这种歌舞为“跳乐”,三弦是撒尼人“跳乐”时离不开的伴奏乐器,又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工具。带着对这种民族民间传统乐器的好奇,我们走访…  相似文献   

3.
走近花倮人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乡曼龙村,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彝族花倮人部落,居住着112户花倮人近500人,至今仍沿袭着千年前的传统文化习俗,其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让外来人惊叹不已。不久前,笔者到曼龙村采风,领略了花倮人古老的风情文化……崇拜荞和鱼的花倮人曼龙村花倮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据史料记载:曼龙村花倮人源于西北高原南下的氐羌游牧民族。荞是他们最崇拜的“神物”。花倮人为何崇拜荞,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远古时期的一天,花倮人都到原始森林里捕猎去了,村庄不知为何燃起大火,烧毁了他们的房屋、财产和粮食,绝望中,一位长者在废…  相似文献   

4.
从昆明乘汽车,向东南方,行287千米,抵达邱北县仙人洞村。这是彝族支系撒尼人(自称“尼”)聚居的村寨,166户、736人。2000年春节前夕,我又一次来到这里。一进村,热气腾腾的景象扑面而来,在寒风中使人感到暖洋洋的。耳畔不时送来猪的尖嚎声。离春节还有十天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杀年猪,有的人家一次宰两头。在厨房和院心到处可见晾挂的胳肉。过年兴杀猪,所以撒尼人把春节叫做“黑猪年”。仙人洞村傍山濒湖。这里山媚、水秀、洞奇,不谛为世外桃源,也是鱼米之乡。世代相传的撒尼民间长诗描写这里是“甜蜜的地方”。全…  相似文献   

5.
<正>从昆明西北方向再往北,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大地。这里,生活着彝族支系罗婺人。罗婺是一个拥有千余年历史文化的彝族部落,其后裔居住在武定、禄劝一带600余年。至今,罗婺人仍保留了古老的服饰、歌舞和奇特的民俗。喝酒就必须有酒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罗婺酒歌,是彝族生活习俗和民间文化的晶莹夺目的果  相似文献   

6.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文化特征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丽春 《思想战线》2001,27(2):62-64
"阿细跳月"是云南彝族支系阿细和撒尼人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流传较广的一种舞蹈."阿细跳月"的起源众说纷纭,种类繁多,并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产生了变化,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继承性、群众性、通俗性和地方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流传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的原创用撒尼彝语演唱,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用撒尼彝语演唱的《阿诗玛》在撒尼彝区十分盛行,汉文翻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居住着10多万彝族 ,通称“嫩苏濮” ,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禄劝彝族在南诏国时期被称为“罗婺”部族。史书上记载的“婺”字 ,有两方面的渊源 :1 “婺”来源于彝族支系“罗武” ,“武”音谐为“婺”。2 “婺”字来源于江西的“婺水” ,现在云南境内的很多彝族都说 :他们的祖先是江西籍贯的人 ,是否与此有关很难确定。禄劝彝族有“纳苏、诺苏、嫩苏、白彝、红彝、干彝”等多种自称。但“嫩”代表所有的彝族 ,是彝族的统称 ,也是彝族的尊称。禄劝的彝族多支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为实现共同的心理认同 ,…  相似文献   

9.
陈萍 《今日民族》2004,(4):39-41
彝族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土著民族,两汉时名为“摇嶲、昆明”,唐代名为“乌蛮”和“乌蛮别种”(南诏族属),元明清时被称为“罗罗”或“倮罗”、“罗罗摩”、“摩家”(蒙舍地名谐音)等名称,在全县均有分布,是巍山世居民族的主体部分。他们一般多居住在高寒山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多姿多彩的山林景观,培养了彝族人民古朴、自然和豪放的性格及审美观念,加之彝族男女都非常注重装饰自己,就形成了服饰粗犷与秀美同时并存的特点。巍山彝族男子均穿黑布或蓝布对襟衣,有11至13对纽扣,外加麂皮、羊皮褂子或黑布领褂,下穿黑色宽腿大…  相似文献   

10.
李先利  苏峰 《前沿》2013,(12):176-178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由很多支系组成,阿哲支系是彝族的主要支系之一,主要分布在弥勒县的巡检司镇和五山乡一带,交通便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阿哲支系的舞蹈在充分吸收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接受外部文化元素的熏染,发展成为内涵丰富、配乐巧妙、具备显著个性特征的一种舞蹈形式.本文从弥勒彝族阿哲支系的舞蹈、舞蹈配乐以及使用的乐器和服饰方面来对阿哲支系的舞蹈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云南石屏县的龙武、哨冲一带,居住着勤劳善良的彝族尼苏支系,通常又称花腰彝。每逢农历正月十五,这里的彝族都要举办隆重的“祭龙节”,在彝族心中,“祭龙节”是比汉族的春节还要热闹隆重的节日。 祭龙是有一番来历的。据传远古的时候,彝族生活的地方妖魔鬼怪多,经常侵扰人们的生活,当时有一个名叫阿 (念“龙”的音)的小伙子,长得十分高大、英俊,他制服了妖魔鬼怪,让人民过上了安定美好的日子,人们说“阿 在,鬼怪就不在”;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阿 被妖魔鬼怪杀害,妖兵妖将分割了阿 的身驱,东丢一块,西丢一块,一个叫普…  相似文献   

12.
在大姚县一带,只要是彝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很多很多以核桃树为主的林果树,这些林果树,不论过去还是在现代,都成了彝族人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被称作“铁杆庄稼”、“摇钱树”。那么,最早的时候彝族为什么会想到栽树呢?树与彝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那时的彝族群众就有现代人的商品市场观念。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多方进行了考察,发现栽不栽树,栽什么树竟与彝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彝族支系庞杂,宗教信仰较多,从滇东到滇西,古时候的彝族先民们对山、石、树、虎、龙等十分崇拜,好多地方都有“神林”、“神树”崇拜习俗,…  相似文献   

13.
《今日民族》2013,(9):4-4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精神的象征,她不畏强暴、忠贞不渝、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撒尼人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由叙事长诗《阿诗玛》形成的阿诗玛文化,已成为石林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代表。  相似文献   

14.
徙莫祗考     
今云南文山有一部分彝族自称撒摩都,昆明彝族支系子君人也自称撒摩都。撒摩都人在明、清云南志书中广有记载,分布于云南各地,范围极广,现在还保留这一名称的子君等支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彝族这一支系的历史,见于记载,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的徙莫祗人。对于徙莫祗历史的研究,虽然方国瑜教授和尤中教授在他们的论著中有所涉及,但专门的论著,则尚未有见。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作引玉之砖,以期得到专家、学者教正。一、徒莫祗的出现及其名称变化徙莫祗人最早出现,是在唐初,由于归附唐朝而见载。《新唐书·地理志》说:“贞观二十三年,诸蛮末徒莫祗、俭望二种  相似文献   

15.
<正>白倮人在文山州南部有3个村子,1000多人,是彝族众多支系中人口比较少的一支。其中有两个村子在麻栗坡县的董干镇新寨村委会,它们是两个相邻的村子,一个叫城寨,一个叫新寨。白倮人尽管人口较少,但文化却非常有特点。比如,历史上中国西南与东南亚曾广泛流传的被多个民族(国家)共享的铜鼓文化,在这里不仅有实物的传承,而且还有相应的习俗和歌舞。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很多地方已经不见踪迹的铜鼓,在白倮人的村寨,至今仍有活态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又一次给民歌以高度的评价。毛主席指出:“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回顾我参加整理撒尼(彝族支系)长诗《阿诗玛》的过程,深深感到毛主席的教导是多么亲切,意义是多么深远! 长诗《阿诗玛》整理出版,至今已有二十四年了。由于它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过去时代撒尼劳动人民的斗争和生活,塑造了阿诗玛和阿黑这样的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并且先后翻译成几国文字介绍到国外。这是撒尼人民长期口头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是一首优美的叙事长诗,也是我们祖国文学遗产中的一份珍宝。这部长诗的发掘、整理、出版、是坚持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一个收获。  相似文献   

17.
《云南人大》2009,(6):I0001-I0004
石林是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大自然亿万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历史久远、形态独特、峻险奇秀的“天下第一奇观”——石林。生活在这片神奇红土地上的彝族撒尼人,以“一诗”、“一影”、“一歌”、“一舞”、“一节”、“一绣”创造了内涵丰富、风情浓郁的阿诗玛文化。  相似文献   

18.
戎方跃 《今日民族》2001,(11):47-48
到曼龙村去看看,这是我心中的夙愿。居住在那里的彝族支系———花倮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像一块磁石,无时不在吸引着我。曼龙村隶属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鸡街乡海子村委会。全村居住着120户525人,其中112户483人是花倮人。花倮人在云南省仅分布于西畴县曼龙及与其隔达马河相望的广南县那腊、新老、挖龙等几个村寨,总人数两千余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民族文化,但没有文字。曼龙村地处西畴县边远贫困山区,由于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过去世世代代过着半封闭、半原始的生活,贫困落后状况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他们的房舍简陋,全村清一色…  相似文献   

19.
圭山地处石林彝族自治县。我认识圭山是在画展上,在那些描绘圭山的作品中,有大片的红土地,有石头砌成的房子,有安着两个大木轮子的牛车,有赶着羊群的撒尼(彝族支系)少女……画幅中那浓郁的色彩,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朴实憨厚的高原民族,把圭山笼罩在一片神秘之中。其实,无数画家所表现的“圭山”,主要是一个叫糯黑的小山村。这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的都是石头,一面面墙自然就用石头砌成,一个个小院就被这样的墙围成,一条条石板铺成的曲折小道又把这样的小院串连起来,村子的四周还是大石头。撒尼人就在这坚硬的…  相似文献   

20.
罗婺故地     
<正>武定县地处云南最北部,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隔金沙江相望,自古就是彝族先民罗婺部的故地。几千年前,彝族先民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息劳作,世代繁衍。到了南诏后期,罗婺部逐渐强盛,成为"三十七部蛮"之首,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大理国王段智兴举阿而为罗婺部长,至此,武定及今天禄劝一带的大片土地就成为罗婺部的势力范围。明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