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警察圈套”作为免责事由,只能限于行为人原来没有犯意,实施犯罪行为是基于“警察圈套”而产生犯意的情况。侦查机关利用特情人员设立圈套而查获的毒品犯罪案件,应区分不同情况作出处理。特情人员以特情身份为掩护实施毒品犯罪行为的,应作为一种从重处罚的情节。  相似文献   

2.
被告人单某受到父亲的教训后,怀恨在心,竟然放火烧老子。日前,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法院以放火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单某有期徒刑3年,宣告缓刑5年。今年1月31日晚,家住埇桥区某镇31岁的被告人单某,因家庭琐事与其妻段某发生争吵,争吵中,性情暴烈的单某随手打了妻子。没有占到“上风”的段某感到吃亏,于是直奔娘家,哭诉冤屈。其母殷某听完女儿的哭诉后,义愤填膺,遂随女儿一起来到单某的父亲家里,要求其父主持公道。单某父亲不由分说首先教训了儿子一顿。挨训后的单某自感没有“面子”,埋怨父亲没有主持公道,气愤之下,来到本村一小商店买来2.5公斤汽油…  相似文献   

3.
1998年10月,云南省某市公安局缉毒大队接特情报告,香港“阿昌”要求其组织购买30件海洛因到广州,货到付款。云南省公安厅对此高度重视,省厅缉毒处和市公安局联合组成专案组,携带对方要求数量的海洛因(从缴获毒品中提取)赴广州,与广州市公安局缉毒处共同制定工作方案。 10月26日中午,“阿昌”通知我特情:立即交货。特情按照我事先布置,巧妙周旋,将“阿昌”马仔刘恒调到广州市白云饭店我方预设的阵地中顺利完成毒、资金交付。之后,刘恒将毒品带回晋江宾馆。17时,刘恒携带毒品下楼退房,并将毒品交给等候在大厅的广州接货人杨富丽。在专案组的统一指挥下,外围监控民警同时行动,将刘恒、杨富丽抓获,缴回全部  相似文献   

4.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死者单某,女,25岁,护士,租房独居。2001年9月19日在单位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请假,同年9月21日下午该院护理部主任因事与其电话联系,但单某手机关机,9月24日中午其弟去单某住处敲门,见无人开门,便用备用钥匙打开房门,发现单某死于卧室床上。现场有大量血迹  相似文献   

5.
在侦查破案的实际工作中,一起案件的侦破往往经历从信息的匮乏、模糊到逐渐清晰直至真相大白的过程。在侦查初期,多渠道获取“情报信息”,即使是一些比较模糊的信息,也有利于侦查员开拓侦查视野,增加判断资源。这些“情报信息”,大量来源于秘密渠道,如刑事特情、阵地控制、刑嫌调控工作,它是模糊的、秘密的、不确定的、前瞻性高的信息。目前一些地方也开发了刑事特情、阵地控制、刑嫌调控工作的电脑管理软件,但仍是主要侧重于这三项工作的  相似文献   

6.
刑事侦查人员在指挥使用刑事特情开展贴靠探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指挥刑事特情促使侦查对象暴露犯罪证据,又不构成诱人犯罪;二是如何指挥刑事特情在犯罪现场既能发挥临场监视的作用,又不构成共同犯罪。这就要求侦查人员自己要明确并教育刑事特情诱人犯罪和促使侦查对象暴露犯罪的界限、共同犯罪和临场监视策略的界限。诱人犯罪与促使侦查对象暴露的界限《刑事特情工作规定》明确指出,刑事特情在贴靠探查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不准诱人犯罪”的工作纪律。所谓诱人犯罪,是指侦查对象没有犯罪意图,或者已有犯罪意图,刑事特情为了立功奖励或出于其他个人目的,引诱侦查对象实施犯罪行为,或者实施性质、危害程度比其原犯罪意图更为严重的犯  相似文献   

7.
2004年6日,单某来到某营业厅,假装向营业员小丽咨询有关的通讯业务,趁机用数码相机对小丽的裙内进行偷拍。保安发现后,责令其打开相机,发现里面确实有几张偷拍的小丽的照片,遂将单某带到办公室,然后报警。小丽向法院起诉要求单某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问:单某虽对小丽进行了偷拍,但未将偷拍照片予以传播,该行为是否侵  相似文献   

8.
杜鹃 《法庭内外》2021,(3):52-54
诱惑侦查是侦查人员或其安排的“特情”通过对侦查相对人使用诱惑手段,促使犯罪发生并当场破获犯罪的侦查手段。而其中“特情”是指侦查机关从社会人员中秘密选择用于协助侦查活动的特殊情报人员,与西方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所称的狭义上的“线人”近似,均用来指在警方的控制下为侦查活动提供线索或者协助警方开展侦查活动的公民。  相似文献   

9.
陈肯 《法制与社会》2012,(17):36-37
刑事特情制度作为现代国家对抗犯罪的有效侦查措施,在打击犯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刑事侦查活动中,通过刑事特情可以使侦查活动处于主动地位,节约侦查成本,刑事特情为侦查活动提供有利的情报与证据.但是刑事特情中的许多问题,如刑事特情能否犯罪、刑事特情的管理.刑事特情的刑事豁免等问题一直都是理论、实践和立法所关注的焦点.关于刑事特情的讨论,立法界与司法实践活动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规范刑事特情制度为出发点,而对我国司法实践活动提供指引,使得对刑事特情的使用法律化,提高刑事侦查工作的科学性,保障侦查效益.  相似文献   

10.
论犯罪特情侦查及其制度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特情侦查 ,国外又称之为诱惑侦查、刺激侦查或者卧底侦查。作为侦破特定犯罪案件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 ,特情侦查在我国早已为侦查实践所采用 ,但我国法律对此问题的规定仍然是个空白。理论界虽然对此有所论及 ,但大多停留于一般介绍性层面。采用这种侦查手段侦缉案件 ,虽有较高的效率 ,能较彻底地防范或抗制犯罪对社会的危害 ,但其弊端同样显而易见。因此 ,从法律制度上对其进行合理设置 ,就显得十分必要。一、特情侦查的内涵我国学者对特情侦查的定义 ,有以下几种表述方式 :一是“警察圈套” ,是指警察、司法人员或者他们的代理人为了获得对…  相似文献   

11.
“下面对全市公安交警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表决!”然而,经过表决,赞成票未过半数,甘肃省金昌市人大常委会据此否决了金昌市公安局交警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桩策划得几乎“天衣无缝”的阴谋,策划者竟是一个初出茅庐、年仅26岁的大学毕业生。这也是一桩没有画上句号的案件,因为,尽管犯罪嫌疑人之一的单某到案已有半年多时间,但据单某所述的主要涉案人聂某一直杳无音信,而使此案迟迟不能结案。1997年7月中旬,记者采访有关办案人员时,专案组负责人之一的丁方元同志依然决心很大,他表示,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不让一个涉案人漏网。 (一)假冒“豫新出字[1995]026号”文件出台,非法“今日中国编辑工作委员会”粉末登场让我们把时针倒拨到两年前的1995年。这年的4月8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刘海程像往日一样,认真阅  相似文献   

13.
Ⅰ问题89 协调保护发明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Ⅱ五个新问题:1.问题98 专利申请的早期公布和临时保护。2.问题99 第三方参与专利授权和修改程序。3.问题100 未注册驰名商标和高信誉商标的保护。4.问题101 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5.问题102 专利权或商标无效对许可协议的影响。Ⅲ问题97 从属专利权及其实施。要求各分会对问题97、98、99、100、101和102提出报告。  相似文献   

14.
入户门引发的邻里纠纷刘洋(化名)是北京某花园小区A栋101号房主,李博(化名)是住在102号房屋的房主。因101号房屋与102号房屋相邻,刘洋从102号房屋出行必须经过102号房屋前的通道。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国101地下金融仓库”被发现的消息,使得湘南小县蓝山的一个偏僻小村聚集了众多的“生意人”。“在我们村里发现了一座地下金库!”一个爆炸性新闻,如同长上了翅膀,迅速从湖南省蓝山县早禾乡板屋村这一被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犯罪活动的智能化、技术化程度逐渐提高,犯罪分子反侦察意识不断增强,靠传统的侦破方式已经很难奏效,把秘密侦察力量更多地引入刑侦领域,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刑事特情作为同刑事犯罪斗争的秘密侦察力量,是一种潜在的战斗力。刑事特情的物建、管理、使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刑侦队伍的整体侦破效能和攻坚能力。1994年以前,山西省晋城市郊区(即现在的泽州县)的刑事特情队伍主要以本地特情为主,随着近年我区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治安状况日益复杂,重特大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原有的刑事特情工作已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治安形势的需要。据统计,1994年我区立案总数为478起,其中涉及外来人口犯罪的计310起,占65%;而1995年外来人口犯罪则占到发案总数的68%。如何培养一支质量高、效能好、可靠的刑事特情队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994年以来,我们先后在暂住人口中物建刑事特情,占到特情总数的20%,其中还培养了暂住人口的尖子特情。利用外地特情破案212起,其中破大案113起,获取犯罪线索527条,  相似文献   

17.
笔者最近到一些基层检察院调查 ,发现案卷中存在许多诸如“提请初查报告”、“提请立案报告”、“提请延长羁押期限报告”、“提请抗诉报告”之类的文书。笔者认为 ,这类“提请XX报告”是把“请示”和“报告”这两种不同的文书合二为一 ,“请示”与“报告”不分 ,因而是不妥的。“请示”和“报告”二者有明显区别。首先 ,二者行文的目的不同。“报告”主要是把工作情况向上级 (含上级机关或领导 )作出书面汇报 ,让上级具体了解本部门或本单位的工作情况 ,以便交流经验 ,解决问题 ,推动工作。“请示”则是下级向上级请求和批准事项的书面文…  相似文献   

18.
特情侦查被广泛运用于公安侦查毒品犯罪活动中,通过秘密搜集犯罪情报、专案侦查、发现与控制犯罪活动,有效打击毒品犯罪。鉴于特情侦查手段的特殊性,特情侦查天然地与证据认定、侦查人员刑事豁免权、特殊的管理制度等问题相联系。本文拟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毒品犯罪中的特情侦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饶谋 《法制与社会》2012,(21):254-255
运用刑事特情侦破案件是有效打击毒品犯罪的手段.然而司法实践中刑事特情的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法律缺失、无外部监督、证据真实性无法核实等诸多问题,本丈对此提出运用法律监督权的方法解决刑事特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天民 《政法论坛》2021,(2):103-117
对4322件毒品犯罪案例的统计分析发现,在特情介入方面,我国各省份的认定比例、控辩审三方的认定态度以及特情的身份来源都呈现多样性,特情参与的案件以零包贩毒为主,内心常因被动且多有引诱行为,被告人适用重刑判决较为少见。反映在实务中则表现为特情的选择条件过于宽泛、案件范围背离规范、启动缺乏证据前提、过度介入以及监控失范等问题。就改革思路而言,我国需要对特情的物建制度、适用情形、证据前提、介入程度与后果、监督与对抗程序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