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选定重庆作为战时首都,重庆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中心。随之,一大批的文化机构、文化名人、文化青年纷纷奔赴重庆,或创办期刊,或迁渝出版,或在渝复刊,重庆成为战时中国出版期刊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抗战文艺》《文艺阵地》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为抗战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这一时期,一些重庆本地出  相似文献   

2.
正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在重庆数千年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重庆,由一座偏处内陆的古老城市,一跃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外交、社会的统治中心与活动中心;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它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舞台;同时,它也逐渐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纽约、莫  相似文献   

3.
<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永远铭记这场侵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深重灾难。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政府的临时首都,也是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日本为了达到瓦解中国人民抗战意志、迅速占领中国的目的,长期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轰炸。贵州作为抗战大后方、陪都重庆的南大门,集中了大量的内迁机构、军事设施及大量从各地逃亡来的难民。贵州的许多城镇,特别是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成了日军飞机轰炸破坏的主要目标,经常遭到日本飞机的狂  相似文献   

4.
正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一大批优秀的美术家迁至重庆,通过艺术创作和举办画展等推动重庆美术事业空前活跃。重庆这座城市,给予了这些美术家创作灵感和艺术滋养,对新中国美术发展进程影响重大的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林风眠等人,在重庆迎来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5.
正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重庆一跃成为战时首都,随着国民政府移驻重庆,许多高校纷纷迁渝,大批进步青年学生会聚这里。这一时期,纪念大会、火炬游行、文艺和体育活动等各种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对动员全国民众进行抗日救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舆论宣传鼓舞人心全民族抗战期间,重庆的各大报章杂志为纪念五四运动,纷纷开辟专栏、专页,增发专刊、画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热潮。在重庆的报纸中,《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内各敌对势力放弃了军事对抗,携手共赴国难。随着日本的侵略步步紧逼,国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鼓愈敲愈急,相对安全的重庆地区逐步成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迎来了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国民政府在战争的压迫下,为坚持抗战,决定移驻重庆。到1938年12月蒋介石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大本营抵达重庆为止,国民党中央党、政、军首脑机关及其所属各部,大都迁至重庆办公。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为加强领导,将重庆改为直隶于  相似文献   

7.
正重庆地标性建筑解放碑的前身,是抗战胜利后在"精神堡垒"旧址上修建的"抗战胜利纪功碑",当时建于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市区中心,是中国境内唯一一座抗战胜利纪功碑,以纪念中华民族和重庆人民为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相似文献   

8.
《红岩春秋》2016,(4):43-44
正黄山抗战遗址群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抗战遗址中保护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处抗战遗址群,同时也是抗战遗址中最具国际意义的二战遗址。抗战期间,黄山是当时国民政府军事、政治、外交中枢的场所,是远东战区指挥中心,是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重要历史地位、重要历史贡献的价值体现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时中国时政要务的决策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重庆自古便是西南商业和军事重镇,清末开埠以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庆经济地位超过成都,逐渐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抗战期间,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政治地位达到顶峰,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四大指挥中心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和计划体制的变动直接影响着  相似文献   

10.
正白沙抗战遗址群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所形成的诸多抗战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白沙镇以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文化,担当起拱卫重庆的重任,成为大后方区域性行政、经济、文化、抗战中心,是中国大后方抗战文化第一镇。  相似文献   

11.
正重庆现存抗战遗址395个,是全国保存抗战遗址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些遗址涵盖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名人故(旧)居等多个类别,是重庆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建议,要把抗战遗址的活化利用提到重要日程,将重庆历史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文化优势,进而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张洪军 《理论学刊》2008,2(5):114-118
1938年10月,日本军队占领广州、武汉后,重庆遂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东北籍抗日救亡人士也大多先后到达重庆,他们以其特殊的身份,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以"东北救亡总会"为载体,以<反攻>为阵地,坚持党的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积极开展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民主政治团体,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东北籍抗日救亡人士在重庆展示出了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技巧,他们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抗战的彻底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日子里回忆抗战岁月,是十分有意义的。特别是重庆,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全国抗日和指挥远东战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重任,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时首都。虽弥经血腥轰炸,却始终巍然屹立。70多年前,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很快聚集了一大批中国知识精英。为宣传抗战救国,他们拿起笔做刀枪,留下不少有关抗战的诗词歌赋及对联谜语,它们见证了重庆的抗战岁月,也为重庆文化史册留下了厚重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临时省会城市永安,持续开展了长达7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新闻教育等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进步文化活动,成为东南敌后抗战的文化中心。永安进步文化活动, 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当时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福建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更作为仅次于重庆和桂林的国民党统治区抗战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持了全国抗日战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简奕 《红岩春秋》2015,(4):10-13
抗战爆发后,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再度携手,共克时坚。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各派政治力量相继汇集重庆。从抗战相持阶段至抗战胜利结束,重庆不仅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象征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历史风云际会于此,而重庆,适逢其时,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6.
重庆是一座有着三千年文明史的城市,古代巴人善武的传统,铸就了重庆人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重庆人民传承了重庆人文精神,尤其是在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更是发扬了重庆人坚韧不拔、乐观进取、大度宽容、兼收并蓄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写入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决定;市委宣传部与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就渝台两地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交流合作签署会谈备忘录;在重庆召开高级别国际性学术会议,共同研究抗战历史文化;《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获得通过;特别是今年6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重庆签署……自2008年5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说起中国的抗战文化,说起战时首都重庆和大后方抗战,话题渐渐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资讯     
《红岩春秋》2014,(7):7-7
<正>●近日,由重庆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市档案局(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共同主编的《渝台合作: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渝台合作建设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为主线,真实记录了该中心建立的历程、渝台合作的具体实践、有关台湾档案的挖掘整理成果,再现了重庆档案界人士在渝台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思考与探索,对于研究抗战史、民国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红岩春秋》2010,(5):31-34
2010年8月15日,为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渝台两地联合举办的“重庆岁月——海峡两岸抗战文物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展览以战时重庆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分为战时首都、重庆大轰炸、抗战经济、抗战文化、战时重庆市民生活、胜利之都等6条主线,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凝聚的空前的民族团结和伟大的抗战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在抗日战争中,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全民族利益、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抗战主张,并且以发挥自己的无限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口号所提出的任务的模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一、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实践中,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并且是坚定的维护者。首先,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