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民政》2009,(9):1-1
“社会服务”对大多数民政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正因为如此,什么叫“社会服务”。它与“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保障”是什么关系等问题,才成了前不久在东莞召开的“粤港社会服务交流与研讨会”的热门话题。此次东莞会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社会服务”引入中国大陆,助推它今后在神州大地星火燎原。  相似文献   

2.
《玛牡特依》简称《玛牡》,是一部流传广泛,影响很大的彝文古籍。“玛”意为教,“牡”意为做,“特依”意为书或经,直译就是“教做经”,是教育人做人的书。有的也叫《玛牡威尔》,“威尔”意为“言论”。前者应译为《教育经》,后者应译为《教育言论》。它是一部诗体的哲学著作,是一部伦理性的古籍。  相似文献   

3.
叫警察     
美国人有一件“法宝”,就是不论出了什么事儿都可以叫警察。譬如家里来了不速之客,要是赖着不走,主人就会说:“请你出去,否则我叫警察啦!”那人赶快就得溜走,因为一个电话警察就到,他可就犯了“侵犯民宅”的罪,要受法律制裁的。这是很平常的事情。那么不平常的呢?有位居民的宠物猫爬到电线杆子上面,怎么叫它也不下来,主人便打电话叫警察,而警察也立即赶到,动用消防车的升降梯,把小猫抱下来,且不收费。这种事,在咱们看来实在是小题大作。而那位美国居民则认为,“警察是由我们纳税人(交纳税金)雇用  相似文献   

4.
北京和上海有两种不同的世故。北京人讲究的是心眼儿活泛,不认死理。老北京人相信,世上没有吃得完的饭,也没有过不去的桥。无论好事坏事,还能一个人包了圆啦?所以,露了脸,用不着扬铃打鼓;背了时,也不必蔫里巴叽。别折腾,也别叫真。叫真,就是死心眼儿。北京人有句口头禅,叫“混”;还有个常用的词,叫“不赖”。在他们看来,人生在世,也就是个“混”字。混得好的,能混个一官半职;混得差点,也能混个肚儿圆。但不论好歹,能混下去,就不赖。  相似文献   

5.
信封史话     
《春秋》2001,(1)
我国最早的书信叫“尺牍”,因古时书简约长一尺而得名。它是由两块木简或竹简组成,下面一块写信的内容。上面一块写收信人和寄信人地址及姓名,即为信封。将两块简用绳子扎牢托人投寄。另一种信件是用绿绸为原料,叫“尺素书”,把信的内容写在绢帛上,夹在刻有鲤鱼状的木板中间,故又叫“鱼书”、“鲤封”,这两块木板就是信封。古希腊则是用奴隶的头发做  相似文献   

6.
小幽默     
洋人问字清朝末年,一位西方语言教授听来华的传教士说汉语复杂难学,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想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汉语。这天洋教授到达上海,刚一下船就用手杖在沙滩上戳了一下,问身边经过的渔人:“你们管这叫什么?”渔人瞟了他一眼说:“叫‘洞’。”洋教授又问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说:“叫‘窝’。”洋教授又问一位少女,少女说:“叫‘孔’。”洋教授又问一位秀才,秀才说:“叫‘穴’。”洋教授又问一位小孩儿,小孩儿说:“叫‘窟窿’。”洋教授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没料到,一个小小的问题竟有如此多的回答,第二天便乘船回国了。找不到…  相似文献   

7.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17):56-57
这本书叫《名公书判清明集》,就其整体水平而言,是中国古代判词中最好的。这是一本由当时的名人写就的优秀公文和判决书的合集,写成于南宋晚期。“名公”指的是有名的人,“书”是指文书,“判”是指判词,“清明”指案件处理得清正明白。它与唐代的判词不同,唐代是拟判,清明集则是实判,也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判词。所以这本判词集的选择标准不是辞藻华丽,而是“清明”,即案件处理得公正。  相似文献   

8.
阅读的意义     
这世上最有趣的,第一是人,第二是书.因为,书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 你读什么样的书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什么也不读,那么你的头脑就会萎缩,你的理想将因失去活力而动摇.  相似文献   

9.
听说书     
听说书李学乾电影电视尚未普及的在月,在我们那些比较偏僻的山村里,其文化娱乐形式,主要是听“说书”了。在我们家乡,“说书”是个笼而统之的词语,它既指坠子书,又指评书、鼓儿词,还指山东快书、三弦书、大调曲子等。凡是摆地摊说唱的曲艺节目,村上人都叫它“说书...  相似文献   

10.
琼剧忆趣     
琼剧,也叫海南戏(海口人叫“做斋“),是海南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植根于海南肥沃的土地上,也渗透于海南人民的血液中。在那漫长的岁月中,琼剧给孤悬南海、生活在贫困当中的海南人带来精神财富和生活乐趣。我的家乡——琼海市塔洋镇,是个琼剧之乡。家乡人爱看琼剧,就象北京人爱看京剧,广东人爱看粤剧一样。海南乡下人把剧团叫“戏班“。又把“戏班“分为“大班“和“厚皮班“,前者指的是正规戏团,后者指的是民办业余戏团。而对“戏班“的称呼,戏迷们对“海南琼剧团“与“海口琼剧团“区别不太清,他们往往以戏班  相似文献   

11.
书可真是个好东西。古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靠的就是书。我小时候看外婆不认字,不能读书,心里真替她着急,不止一次地问她,不看书你不闷吗?当然,她也常为找我要找到厕所里着急。真的,我小时看书,那叫一个“迷”:吃饭时因为不能把书带到饭桌上,我是吃了稀饭,拿只馒头就溜走,这习惯一直到我离开家独立生活,可以自由地边吃饭边看书时才告一段落;上厕所也要带上书,看到痴迷时,腿麻了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12.
从字面上来说,我实在看不出“老板”二字有何特别之处。若来个歪解,我会直译它为“老实古板”。我曾看过一本书,名字叫《昕老板的就错了》。由此推论,我们是不是应该将“老板”打入冷宫,不把它当回事?倘若这样,我们就真的错了,因为任何一个团队,都需要一个核心的人物来带领和鼓励其成员,而这个人往往就是我们的顶头上司,谓之“老板”的人。然而,要是老板给了错误的指示,团队可能会满盘皆输。  相似文献   

13.
台湾人到北京旅游,要先学一个词:“打的”.“的”是 “的士”,读di(滴).“打的”就是坐计程车的意思.由于“的”的种类很多,于是,又引出“面的”(面包出租车)、“款的”(统称高档些的出租轿车)等名词.北京的出租车业是近两年才迅猛发展起来的.7O年代末,北京的出租汽车公司只有首汽、北汽、中北等几家,车子才几千辆;1991年,略有增长,但也不过只有302家出租汽车公司、1.6万辆出租车.几年前到大陆的台胞,一定还记得北京计程车难叫的状况,很多人抱怨出租车司机态度不好.而到1993年,截至9月底,北京的出租车公司增到138O家,车子  相似文献   

14.
从前人们常说:“吃在广州,玩在北京。”现如今这个老说法儿也得改改了。可不,近十年来,北京的餐馆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各种档次、不同风味的层出不穷,店面的装修更是千姿百态,这一切不为别的,只为了一条:就是吸引更多的顾客,赚更多的钱。这后一条,在以前人们是难以启齿的,现如今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了。当前比较文雅的一个说法叫“效益”,就拿它当“赚钱”两字的代名词吧,毕竟让人感到委婉一些。  相似文献   

15.
书的器官     
《天津政协公报》2011,(6):52-52
<正>书籍和人一样,也有器官。一本书从头到脚都有它的专用名字。封面:又称封一,书皮、封皮。书的封面起保护书页和装饰的作用。封内:也叫封二,即封面的内面。封底:书的后表层,也叫封四。封底里:封底的里面,也叫封三。书脊:就是书背。衬页:又称补页,在封面后面,有双衬和单衬。有衬页的书显得庄重、气派。  相似文献   

16.
职责     
昨天晚上,北京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坐在树荫下一动不动,也会周身上下蒙一层细汗。天渐渐暗了,太阳下山了,可是空气中浮动的热浪仍是一阵紧似一阵。这时,客人要走了,可是崭新的铃羊牌轿车却被一辆“小面”挤在了里面。“哪儿有这么停车的?堵在人家后面,人家怎么走?”男主人抱怨着。“不如踢它一脚,这车安着防盗器呢。”可是防盗警报尖鸣了很久,它的主人依旧没有出现。“要不只能叫保安了。”女主人灵机一动,想到了小区保安。“叫他有什么用?”男主人不以为然。“叫他们来把车抬开呀,上次我就看见他们几个保安把一辆车抬…  相似文献   

17.
合肥人是不应该忘记姜夔的.合肥人当然也不会忘记他.<姜夔与合肥>一书的出版就是明证.因为合肥人是姜夔的知音.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火爆一时,将出国热真切地展示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虽然此前,已悄悄兴起了出国潮,但那还是一些红男绿女的专利,他们或者有钱有权、或者有名望有学历。出国热真正从轻波微澜演变成沧海巨浪,是从1993年开始的。  相似文献   

1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不是议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尽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早在1984年已经加入了“各国议会联盟”(In-ter-Parlimentar Union),并于1996年首次在北京主持召开过“各国议会联盟”的大会。但是西方现在仍然有些人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视为不同于议会的“另类”。我们国家也有不少人不愿意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称为议会,他们一提到议会就把它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等同起来,就把它和西方资本主义的“议会制”“、三权分立”等同起来,就如同当初一提到市场经济很多人把…  相似文献   

20.
喝蛤蟆骨朵     
北京的夏天比较漫长,而且酷热难挨,所以有苦夏之说.您也许难以想象,老北京人为了让孩子平安度过这个夏天,要在春夏之交的四五月份(农历三月),让孩子喝几个蛤蟆骨朵. 蛤蟆骨朵,也可以写成蛤蟆咕哚,或蛤蟆咕嘟.什么叫蛤蟆骨朵呢?简单说就是青蛙的“孩子”小蝌蚪.蝌蚪黑黑的大头,留着小小的尾巴,在河边成群结队地游动,煞是好看,让人瞧着,便会联想到花的骨朵,所以,老北京人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儿:蛤蟆骨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