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我的父亲李兆麟曾在东北战场为驱逐日寇顽强战斗了14年,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将领。父亲生于1910年11月2日,原名李超兰,进行抗日救国地下工作时化名李烈生,在参加抗联后化名张寿篯。父亲志向高远,面对国土沦丧、政府无为的严酷现实,一腔热血的他曾在书箱上镌刻下"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八个大字,表达收回祖国河山的雄心壮志。父亲的战友冯仲云将军曾经撰文评价他:"寿篯在北满享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爷爷王庆云曾是抗联第四军的一名基层指挥员,从参加密山抗日游击队到担任反攻东北的向导和先锋,他的战斗经历贯穿了整个东北抗战阶段。爷爷在我出生前便已辞世,我对他的印象来自一张摄于1942年的黑白照片——肩配准尉军衔,脚蹬野战马靴,身着苏联红军土黄色军装,身材不高,但双目有神,一身英气。小时候,我曾对爷爷这身奇怪的装束充满疑惑:难道爷爷当过苏联军  相似文献   

3.
<正>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他的回忆录里多次提到我的父亲周保中。他说:"周保中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统帅,是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在东北沦亡的14年当中,特别是在杨靖宇将军牺牲之后,他率领抗日联军,出生入死,独撑危局,是人们心目中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民族危亡匹夫有责1928年,党中央为培养干部,把在中央特科工作的父亲派往苏联莫  相似文献   

4.
<正>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就要到了。这段时间,每当从媒体上看到、听到对东北抗日联军丰功伟绩的赞叹,特别是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后,我的思绪常常如潮水般奔涌——我的爷爷杨靖宇曾为灾难深重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爷爷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3年,在河南省立第一工业专科学校就读期间,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爷爷许维禄1908年7月出生在乳山,3岁时没了母亲,6岁时没了父亲,与6个兄弟姐妹相依为命,生活过得相当困苦,家境最贫困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经常饿得晕倒在草垛旁,是在邻居和婶子、大娘的接济下度过来的。深受日寇欺侮萌生抗日思想15岁那年,爷爷离开家乡,独身闯关东,在东北的旅顺、佳木斯、丹东一带卖苦力为生,后到海参崴、朝鲜半岛等地,而后辗转回到东北地区,在黑龙江日本人开设的煤矿  相似文献   

6.
《党建》2016,(12)
正我的爷爷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我的母亲名叫方秀云,今年已经90岁了。现今我们家已四世同堂,2014年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1964年,我的父亲马从云,也是爷爷杨靖宇唯一的儿子,因公牺牲。那年,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还在母亲腹中,最大的大哥也只有14岁。母亲没有固定工作,在漫长的岁月里,坚强的她靠纳鞋底、剪猪鬃、轧手套、当保姆维持着  相似文献   

7.
蓝天忠魂     
正2017年春节期间,我为东北抗日航空英烈寻亲而在东北航空历史纪念馆收集资料时,偶然发现一个让我异常激动的线索——抗日航空英烈阎雷战友张安汶的儿子张邦雷。几经努力,我终于打听到了家在南京的张邦雷的电话。4月7日,我同张邦雷通了电话,并互加了微信。从他给我发来的资料中,我知道了张邦雷父亲张安汶先生与阎雷烈士交往与战友情谊。缅怀英烈名"邦雷"1943年农历5月29日,一个婴儿降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反满抗日情绪日益高涨.丹东地区建立了“安东人民抗日义勇军”,后改名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南满分会”,是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抗日外围  相似文献   

9.
正抗日名将杨靖宇,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开始组建东北地区的红军武装和抗日武装。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  相似文献   

10.
<正>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我的父亲冯仲云和东北人民一起与日寇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在此期间,他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省委巡视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第六军政治部主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苏联红军八十八旅(中国教导旅)情报科科长等职务。在我小时候,常常听父亲讲起他的战友杨靖宇、罗登贤等人。每每忆  相似文献   

11.
正在倡导宣传优良家风的氛围中,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父亲在我家营造的家风虽不可言,但可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积淀,我逐渐明白父亲教会我们很多道理。我的父亲,从十几岁便开始跟着爷爷学木工活儿。成年后,父亲不甘心贫穷落后,到外地做生意,结果生意失败亏损。回家后,父亲又捡起了扔下多年的木工活儿。为了还债,父亲做了将近100个大理石茶  相似文献   

12.
正问:您生长在抗日革命家庭,兄妹几人被称作"穆氏三杰",还记得那些往事吗?答:我父亲穆向荣是冀中地区的传奇人物。他生于1899年春,1938年正当壮年时,日本侵略者的战火烧到了冀中平原,华北沦陷。我父亲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把自家的百垧良田变卖,毁家兴学,在村里建起了抗日小学。他说:"只要拥护抗日,无论贫富,都可以来上学,不能让孩子们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因为他这句话,附近几十个村庄的孩子都来抗日小学免费读书,是冀中地区有名的新式学校。日军知道我父亲反日,为八  相似文献   

13.
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时候,不能不令人想起中国由十年内战走向一致抗日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更不能不想起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将军.本文拟就张学良与抗日战争做些研究,以此作为不能忘却的纪念.一、杀父之仇埋下了抗日的种子张学良是奉系军阀的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张作霖出身绿林,1916年任奉天督军,一度曾任北洋政府首脑.1928年张作霖在日本一手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死.张学良继父业于危难之中,成为主政东北的最高统治者.杀父之仇在张学良心中深深埋下了抗日的种子.张学良后来不止一次说到“我恨日本!”“我对日本非常不满.家仇国难集于一身,同日本有不共戴天之仇.”张学良在接受NHK(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最初我不知道父亲被炸死,部下仅告诉我是负伤,所以我晚了几天才回家.如果当时告诉我真相,我会立即赶回去.我一点都不怕日本军,如果他们在杀死我父亲之后再杀死我,我相信一定会有比我更厉害的‘张学良’出现……”  相似文献   

14.
铜铃声声     
正家里有一个铜铃铛,是爷爷留下的。有大人的拳头大,下边有一道细缝儿,六个黄豆大的眼儿,轻轻一晃就可以发出脆脆的铃铛声。我小时候看到过,后来就看不见了。其实,是父亲怕我们弄丢了,放起来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到我们那里进行大"扫荡",曾祖父死于病中,曾祖母在大"扫荡"逃难中与家人失散冻饿而死,爷爷在一年里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刚刚二十岁就开始独立生活:他一边参加村里的游击组抗日,一边劳动养活家。他买了头  相似文献   

15.
最美的陪伴     
<正>父亲是爷爷的养子。父亲的生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家里还有两兄一姊。在那个困难的年月,父亲被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我出生前一年奶奶就去世了。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天都在悉心照顾日益年迈的爷爷。爷爷70岁时摔坏了股骨头,不能下床。父亲每天很早就起来给爷爷接尿、洗漱,母亲则给爷爷煮奶熬粥。爷爷大小便失禁,父亲总是耐心收拾,从来没有不悦之色。他是那样细心、小心,  相似文献   

16.
我十四岁就在老家山东昌邑县参加了抗日.父亲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由于党组织遭到破坏,党内又出了叛徒,革命坚决的父亲为躲避敌人的抓捕暂时躲了起来.  相似文献   

1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到关内各地都燃起抗日烽火,千百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气吞山河的瑰丽篇章.东北抗日斗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部分.东北抗战是在敌后沦陷区、在日寇疯狂讨伐,残酷殖民统治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殊死斗争.它既有华北抗日战场的残酷性,又有南方游击战的艰苦性,还有敌战区地下斗争的危险性.东北抗日军民在14年的反满抗日斗争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东北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爷爷的鱼竿     
爷爷老了,身体大不如前。但他越活越快乐了,有时竟顽皮得像个孩子。这些都是父亲通过他的"神州行"告诉我的。前些日子,父亲忽然打来电话,说爷爷要我在城里给他买具  相似文献   

19.
<正>《望奎县志·英名录》载:"白玉有,惠七满族镇敏六村入,为帮助抗联战士撤离,赠马两匹。后被伪区长告发,遭日本人逮捕关押,直至日寇降获释。"这寥寥数语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惊险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白玉有就是我的爷爷。听爷爷说,1939年10月26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支队支队长兼政委冯志刚率骑兵百余人自青冈方向而来,沿海(伦)望(奎)边界奔赴绥棱山区,欲与其他抗联部队会合。  相似文献   

20.
父是灯塔     
<正>我的父亲裴显合于1929年出生在山东省曹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家中上无片瓦、下无寸土。1944年家乡来了八路军,给地主扛活的父亲如枯木逢春,那时的他还没有枪杆子高,但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八路军。之后无论是打小日本还是连年的内战,父亲尝尽了南征北战、枪林弹雨的艰苦与惨烈。从此,只要见到了"南征北战"字词就会想起父亲,感觉上竟是那样的亲切。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相貌英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