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主治要求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唯一准绳是法律.法治所依据的法律是良法,它的生发点在于道德;法律的施行过程需要道德的支撑;广大人民遵守法律的落脚点在于一种道德自律.从立法过程到适法过程,从执法主体到守法主体,都体现出法的道德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执法者守法是实行法治的关键所在,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律的规定作为或不作为。以此为基点,本文分析了行政执法主体在守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妨碍守法、守法精神形成的原因,从中得出行政主体守法在现实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品德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对学生品德素质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学管人员不仅能时时处处以师表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 ,提高其道德水准及辨别是非能力 ,而且还可以通过日常管理 ,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使品德素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从而优化德育的合力 ,并可防止其逆转或退化。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130名管理者为样本,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探讨了国有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政治品德的结构。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政治品德主要包括民主、忠诚、有作为、廉洁守法等四个维度。中高层管理者的政治品德结构对领导绩效有正向显著影响,其政治品德如何是影响中高层管理者业绩的重要因素。中高层管理者的政治品德需要重点培养提高。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着力点出发,以新思维来重新解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及要求,探析个人品德建设对“三德”的促进作用及从个体道德修养层面提高个人品德的途径,可以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条主干道找寻到一条能让其更加顺畅的分支渠道。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也应当循序渐进,先侧重于培养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然后再上升到社会主义道德。传统美德中的规范,大量的是对品德素质的要求,适合作为道德教育基础阶段的内容。优秀品德素质形成后,在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作用下,传统美德可以升华为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7.
守法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守法体系对全民守法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守法体系的构建应在守法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将影响守法形成的主体、客体、过程、文化和制度等五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系统地、动态地整合起来,形成科学的体系结构,促进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8.
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行为性、伦理性、稳定性。品德的行为性,是说一个人的品德总是有其外显行为来表现的,人们总是根据其外显行为来作道德评价,无行是很难说有德的。品德的伦理性,是指品德行动是一种合乎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行为。它是由一定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支配的行为,其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依据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伦理思想、伦理道德,是处理人事和人际关系的应遵循的准则。可见,离开了伦理道德,也是不成其为品德的。品德的稳定性,是说合乎伦理的行为中,其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稳定的,是习惯化了的。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品德定义为一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主体行为控制必须履行法治原则。青少年主体知法、守法和用法的辩证统一 ,能为其形成良好的行为控制创造积极的条件 ,并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在法治运行中,立法者是立法环节的主体,司法、执法主体的法治观念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执法的公正与法律的尊严。人们对法观念法理念的逐步认同并内化于心,乃至上升到法律信仰,促进守法主体自觉遵法守法,完成一个从立法、司法、执法到守法,再到促进立法完善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德性     
人的德性包括智德和伦理德性,人的智德在经济发展中是“增长引擎”,人的伦理德性能使人实现科技进步的同时实现道德进步,人的德性是必要的,而且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平的提高严重相悖的今天,人的德性是重要的。但是,德性是一种选择,要使主体的选择指向社会福利,必须依赖主体的“觉解”与社会正式制度双管齐下对主体的选择加以约束。  相似文献   

12.
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是现代社会高科技的产物 ,是与信息时代伴生的一种新型的智能犯罪。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范措施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 ,从技术、管理、法律和教育等各方面着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 ,每个经济主体要想生存和发展 ,一要守法 ,二要守信 ,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更要很好地履行。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实现依法治国,司法守法却是必备条件。 (一)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凝聚着自由、平等、公正效益的恒定价值和神圣信仰。法律只有实现,其价值才能在调节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要使法律转化为现实,根本途径有二:一是守法。即社会主体自觉,积极进行适法性行为,使法律在遵守中得以实现,此为守法;二是执法。即在社会主体不履行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时,通过行政、司法机关凭借国家强制力来实现法律。在当今中国,两者之中,以后者更为重要。我国从过去倡导的加强法制,演变到现在的法治,并非是字面的形式差异,它揭示一个深层的含义,光有法律不行,必须使法律变为现实。在法律变为现实过程中,司法守法则是灵魂和核心所在,并且也是衡量法治社会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4.
网络开辟了道德建设的广阔天地,为实现人们的道德自律提供了条件,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道德建设工作的社会化;但网络会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取向,导致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增多,使网络主体的隐私权无法得到保障,使社会、家庭亲情淡化.因此,必须从构建网络道德的指导思想、培养人们的网络道德自律行为、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法规等方面入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10年来在广东、福建、浙江三省沿海地区对少年学生品德的调查发现,少年学生品德进步趋势非常强劲,但其品德深处存在不少问题;少年学生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水准较高,但其私人生活领域的道德水准较低;少年学生道德认知的正确程度较高,但存在道德情感冷淡和行为随意现象。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努力创建两代人共同道德学习的氛围;着重从日常生活领域关心他们的进步;深化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道德立法是我国现阶段法律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道德与法律的一致性使道德立法成为可能 ,但两者调整的社会关系领域的异同使两者既相互适应又要相对保持距离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是道德法律化的滞后性所致 ,所以要加强道德立法建设。加强道德立法并不是弱化道德自律性的作用 ,而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法律保障使外在法律转化为道德主体的内在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7.
儿童早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每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进行良好的道德启蒙教育,是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但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8.
第一讲劳动法律法规概述 【习题部分】 一、填空: 1.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被称为其他法律的,劳动法、工会法等部门法被称为国家2.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与 3.国内外法学界一般把年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看作是最早的劳动法。 4.劳动法在劳动灾害和不当劳动行为的补偿问题上,实行原则。 二、名词解释 劳动法 三、简答 1.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征是什么? 2.劳动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劳动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四、论述 工会在贯彻落实劳动法中有哪些权利? 【答案部分】 一、填空 1.母法基本法2.劳动者用人单位3…  相似文献   

19.
道德生活是道德主体接纳、认同道德规范并自觉自愿选择的结果,而道德规范相对于主体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外在性,如何使其融于道德主体意识,成为主体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在德育中沟通道德规范和道德主体.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路是从普遍之理和个体意识相融合的“心即理”,到沟通主体知当然和行当然的“良知说”,以及重视主体意识自然流露的“知行合一”,为我们在德育中更好地沟通道德规范和道德主体提供了一定的理念启示.  相似文献   

20.
理性守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守法问题既是法治理论的组成部分,又是法治实现的基本途径。“法律效力”、“法律功能”、“法律制裁”与守法具有内在关联性,应当树立以主体对法律效力的内心认同为逻辑前提,以主体对法律功能的现实需要为现实动力,以法律制裁的辅助运用为必要保障的“理性守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