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近来,随着党史界对红军长征和陕甘根据地问题研究的深入,党中央何时确定以陕北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问题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有些同志认为,“中央红军最后落脚陕北的决定,是九月二十日到达哈达铺后作出的。”“红军长征中确定落脚陕北,是中共中央率领红军到达哈达铺……  相似文献   

2.
路运占 《北京观察》2016,(10):68-71
正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艰苦细致的统战工作在多方面获得巨大成就。从长征初期对广东陈济棠方面的争取,到长征中期在民族地区开展的民族宗教统战工作以及到达陕北后开展巩固胜利果实的统战工作等,有利于红军突破封锁和围堵,胜利到达陕北并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向世界宣告的革命理想已经变为现实,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并将继续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说:二局是黑夜走路的灯笼,我们是打着这个灯笼长征的。如果没有二局,长征是否能顺利到达陕北都很难说。  相似文献   

4.
张帅 《重庆行政》2016,(2):60-62
正党中央领导的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充实、壮大了西北根据地。为了满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体需要,西北地区根据地在一些宪法性文件指导下,根据革命  相似文献   

5.
长征在我军历史上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事关红军的前途与命运.党中央审时度势,挥师北指,虽经多次重大改变,但最终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它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对于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于红军的发展壮大,对于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学文 《前进》2012,(10):51-52
红军东征是中国革命史中十分重要的事件,是决定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生死存亡和战略方向的关键举措,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电视连续剧《红军东征》比较全面地叙述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面临的战略抉择、党中央的高瞻远瞩,以及红军渡河进入山西后纵横驰骋、英勇杀敌、组织发动群众、播撒革命火种、推动全民抗战的史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段光辉的革命历史.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汇合,结束了一年之久的战略转移.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亡时刻.  相似文献   

7.
张啸 《传承》2013,(9):50-5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长征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带领红军战胜了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的胜利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及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共产主义信念是这笔财富中闪闪发光的宝石。  相似文献   

8.
工农红军进行长征从1934年8月起,中国工农红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这次行动就是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继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出发后,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围剿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严重影响,红军伤亡惨重。遵义会议召开以后,红军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不断取得胜利。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3月,红四方面…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6,(10)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三大主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战略转移的完成,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纠正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和战胜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以及制定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前进》2015,(8)
<正>1936年在红军东征时参加革命的山西石楼县青年高富有同志,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转战陕北时期,长期在延安毛主席和彭德怀身边工作,曾担任中央机关手枪连连长。解放后,也曾任国务院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据高富有同志回忆,毛主席对山西人民怀有深厚的情感。他多次亲自听到毛主席讲过,山西人民对中国革命有三大贡献:一次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缺吃少穿,生活非常艰苦。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筹粮筹款,给红军在陕北立足发展以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支持傅作义绥远抗战内蒙古党委统战部研究室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鉴于热、察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后,绥远成为抗日前线,与陕北根据地唇齿相依,绥远军政首脑傅作义又是国民党军队中坚决抗日的著名爱国将领,在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  相似文献   

12.
张啸 《传承》2013,(7):50-5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长征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带领红军战胜了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的胜利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及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共产主义信念是这笔财富中闪闪发光的宝石。  相似文献   

13.
正当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宣传、践行胡锦涛同志"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和红军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大事变,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震惊中外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重温红军长征的历史,不仅为了表达对长眠于长征路上的无数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更是为继承和发扬红军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4.
张帅 《重庆行政》2016,(4):60-62
党中央领导的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充实、壮大了西北根据地.为了满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体需要,西北地区根据地在一些宪法性文件指导下,根据革命实际需要进行了涉及重要领域的立法.为根据地政权的巩固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推动了党在延安时期法制建设取得辉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06,(10):9-9
8月27日,开国元勋子女活动组在胜利到达陕北后,在古城西安“万人见面会”上又一次掀起高潮。罗东进:长征,是一份十分丰富的革命文化遗产“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67岁的罗东进说,“纵观长征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中华民族拼搏奋进、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长征,是一份十分丰富的革命文化遗产,作为红军的后代,我们应该永远继承发扬下去。”周秉德:长征壮举震寰宇,红军传奇重千秋“长征壮举震寰宇,红军传奇重千秋。”70岁的周秉德说,以前,她也多次走访过伯父周恩来等先辈们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尤以这次感触最深最浓…  相似文献   

16.
纪念红军长征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80周年学术研讨会围绕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及其历史意义、现实启示、历史贡献,长征精神和南梁精神,红军东征西征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挖掘了部分新史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16,(16)
正战争年代,这支诞生于黄土高原的红军部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落脚点";和平时期,他们肩负戍边维稳神圣使命,在西部大地树起一座忠诚丰碑……新疆军区某步兵师是1932年3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和领导的、目前全军仅存的一支整建制师的陕北红军部队。6支步枪建红军,为中国革命提供"落脚点"陕北红军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陕北的历史贡  相似文献   

18.
刘继兴 《传承》2010,(1):4-5
<正>毛泽东对黄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其名作《沁园春·雪》中的"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绘的就是气势磅礴的黄河。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曾多次东渡黄河。一次是在1936年2月底,他率领红军东征,兵分两路渡过黄河转战山西,击败阎锡山的军队;完成东征使命后,5月又挥师西渡黄河回到陕北。再就是1948年3月,毛泽东在陕西吴堡县川口渡过黄河。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17)
正毛泽东曾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个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时光转移,如今,吴起县依旧在其转型之路上前行白天,胜利山无异于普通青山,不过当夜幕降临,密布于山坡各处的灯光被点亮后,一半白色,一半红色,犹如繁星般与夜空交相辉映。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境内的这座山因红军长征胜利会师而得名,在山头的一棵杜梨树下,毛泽东在睡梦中切掉了追击红军长征一年  相似文献   

20.
长征五问     
朱学成 《政策》2006,(9):58-59
一问: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答:关于这个问题曾经有过多种说法,如“红军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长征是为了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等等。从长征胜利的结果来看确是如此,因为长征的胜利使蒋介石的“围剿”计划彻底破产;党中央到达陕北后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妥善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很快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但结果不等于起因。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中央苏区历时一年多的反“围剿”战争,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指导进攻中搞冒险主义,防御中搞保守主义,退却时搞逃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