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担保制度是保障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手段。科学、合理的担保制度,应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担保资源,最大限度地控制担保制度对物的利用及社会生活其他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基于此,中国担保法律制度的安排应当认真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独立担保基于现实的需求而出现,已成为国际商事交往中的基本规则并以国际惯例的形式得到确认.本文从我国目前独立担保制度适用的争议出发,分析独立担保在域外适用的情况,最后提出在我国构建独立担保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段文彬 《中国公证》2004,17(3):39-42
笔者在公证法律服务实践中常感到我国现存的担保制度存在着一些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弊端,举一例证如下:某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捌佰万元,委托投资担保公司以保证方式向贷款银行为借款企业提供担保,并与投资担保公司签订<委托保证合同>;根据合同约定,借款企业以企业的库存商品(焦炭)提供抵押并向投资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抵押物经当地工商管理机关办理抵押登记;质押的物品(焦炭)存放在第三方某仓储公司仓库保管;就抵押物的保管,借款企业、投资担保公司与仓储公司签署了<监管协议>;<监管协议>约定:"抵押物如需出库,必须经过抵押权人同意,凭签发的抵押物放行单,保管方方可放行.  相似文献   

4.
钟越 《法人》2004,(1):42-47
当原“啤酒花”董事长艾可拉木·艾沙优夫准备蒸发的时候,他肯定能预见到后面将发生事情的大致方向——担保黑洞显形,啤酒花股价跌停。因为担保黑洞不仅仅只出现在啤酒花身上,恶意担保的影子随处可见,甚至有专家指出,上市公司担保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暴露出的最突出问题。恶意担保的方法很难具数,但其主观目的性极强,多为大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通  相似文献   

5.
关于法国担保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3月法国对其担保制度进行了改革,其重点在于担保物权制度的现代化。本次改革深刻地改变了《法国民法典》的内容与形式,是法国民法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  相似文献   

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以下简称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在落实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规定的同时,全面构建了担保制度的一般规则.由于民法典强化了担保的从属性,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将独立保函排除在担保制度之外,并对非金融机构约定独立性担保以及突破担保范围从属性的后果进行了规定;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在充分尊重立法原意的基础上,原则上否认共同担保人之间的相互追偿权,但也为担保人的相互追偿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排除了若干因素对担保合同效力的影响,但在公司对外提供担保问题上,司法解释一方面延续了2019年《全国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确立的司法政策,另一方面也在具体规则上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在担保合同无效的后果方面,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虽然延续了原担保法解释确立的规则,但进行了必要修正和完善;最后,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纠正了以往司法实践对反担保在认识上的误区.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在内容上可以区分为针对民法典新变化而作的解释和为解决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问题而作的解释,这一区分对于正确处理该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统一商法典》之第九篇"担保交易",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担保机制。该法通过对担保类型的简化,及对担保利益的附着、完善、实现等正当程序的详细规定,充分贯彻了法律的秩序价值和效益价值,是现代动产担保交易法律制度的完美典型,值得我国动产担保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8.
《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第一编物权对担保物权制度作了体系化的规定。因受"物债"不分的制度逻辑的影响,民法典草案在构造担保物权的一般规定以及类型化担保物权的制度结构方面,虽有改善《物权法》规定的某些制度的努力,但总体上对2007年制定的《物权法》规定的担保物权的制度逻辑和体系梳理未有实质性的改善,仍普遍存在担保物权规范的制度逻辑不清晰、制度规范缺位或选择失当、担保物权制度的结构性缺陷等诸多问题。民法典草案首先应当摒弃自《担保法》以来我国发展担保物权制度体系的"物债"不分的制度逻辑,以现有的担保物权制度结构和体系为基础,重构担保物权的一般规定,构造逻辑关系相对清晰的担保物权规范,以完善作为民法典组成部分的担保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私法之债的行政担保”是指相对人依法提供的,用于担保对第三人所负违约、侵权、无过错责任,或用于垫付风险应急费用的担保,特点包括:以三方法律关系为基础,担保“私法之债”,担保“未来之债”,以及具有强制性。借助该种担保,公权力介入私法关系,在相对人和第三人间进行风险分配,从而保护弱势第三人,提高社会总体风险抵御能力。该种担保会限制公民意思自治、减损公民权益,故设定时应遵行民法的物权法定原则和公法的法律保留原则及比例原则;实施则应避免流质、流押,规范管理担保财产。“私法之债的行政担保”具有侵益性过强、风险预防效果欠佳等固有弊端,可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实现优化。  相似文献   

10.
11.
《物权法》设定了动产浮动抵押制度,它的运用给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的贷款和融资带来了新的便利,但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对我国《物权法》中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规定进行剖析,提出完善我国动产浮动抵押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焦富民 《法学杂志》2002,23(5):36-37
质押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债权担保的方式之一 ,《担保法》对质押制度做了较为系统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质押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特别是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中小企业.企业为谋求发展,通过相互担保的方式进行融资的现象日趋频繁,而相对于实际需求,我国的立法现状存在明显不足.在本文中,一方面从法理上进行分析,寻求企业问相互担保中公司自治与法律强制的平衡点: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实践与立法,提出宏观上强化立法理念的创新,微观上则从主体、内容方面时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独立保证制度的产生及发展情况,着重分析了其独立性原则,对独立保证与传统担保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独立保证制度的基本理论。独立保证制度是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确立独立担保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浮动抵押制度源于英国,是担保物权制度中出现得最晚的一项。但却被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采用,也被大陆法系的不少国家所采用,这是与其既能发挥担保功能,又能充分发挥担保物的利用效能的制度功能分不开的。因而,它既具有抵押制度的一般特点,又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物权法与担保法关于担保物权制度的比较分析,探究物权法对担保物权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浮动抵押制度源于英国,是担保物权制度中出现得最晚的一项。但却被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采用,也被大陆法系的不少国家所采用,这是与其既能发挥担保功能,又能充分发挥担保物的利用效能的制度功能分不开的。因而,它既具有抵押制度的一般特点,又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宋伟  胡海洋 《知识产权》2009,19(4):73-77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知识产权市场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突破口.我国近几年来,央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都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措施来推动该业务的发展,也开展了相应的试点工作.但由于知识产权质押涉及因素十分复杂,推广缓慢.其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过高的风险和由高风险产生的高交易成本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应该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国家担保制度来有效分散风险,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活动的有效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浮动抵押     
中国在2007年通过的《物权法》创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动产浮动抵押制度,逐步完善了我国的担保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的不成熟以及浮动抵押固有的缺陷,浮动抵押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困难重重,尴尬不断。为此,笔者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以期完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