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国家、地区、组织或个人对突发事件规律、应对与处置的认识,是应急管理的前置工作。发达国家探索和积累的贯穿应急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涉及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和预案的系列应急管理理念,推动了这些国家应急管理经验的形成和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与处置,是应急管理"智慧"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灵魂与指导思想。面对日益严峻的公共安全新形势,我国需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应急管理理念,深化"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应急管理升级版[1]。  相似文献   

2.
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从风险的概念、社会的变迁、风险的分类、理性的竞合、政治的开放等方面阐述工业社会晚期的结构危机与治理方式。然而由于客观现实与风险社会的差距使我们不得不转而面对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这个研究领域。在工业社会中应急管理的研究禁锢于现实主义的框架之中,无法超越工业社会本身的种种限制,而进入风险社会以后,应急管理将更多地考虑以一种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去推进组织理论的发展,从而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任务的加重,使得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组织建设的意义凸显。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组织在组织结构、组织决策与执行体制和组织技术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极不利于西部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无缝隙政府理论为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组织的再造提供了一条思路。按照无缝隙政府理论的要求,实现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组织的无缝隙再造应从建立综合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部门、构建分权化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决策与执行体制和构建公共安全信息网络入手。  相似文献   

4.
公安院校开设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专业是满足公安应急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丰富公安院校办学内涵的内在需要。必须培育和建立一支专兼职的应急管理师资队伍,编写特色教材,优化配置实训资源,创新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专业的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5.
风险社会理论与超越风险社会应急管理研究范式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社会理论从风险的概念、社会的变迁、风险的分类、理性的竞合、政治的开放等方面阐述工业社会晚期的结构危机与治理方式。然而由于客观现实与风险社会的差距,我们不得不转而面对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这个能够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建构主义研究领域。在工业社会中应急管理的研究禁锢于现实主义的框架之中,无法超越工业社会本身的种种限制。而进入风险社会以后,应急管理将更多地考虑以一种建构主义的研究范式去推进组织理论的发展,从而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电力系统事关社会公共安全,一旦出现问题需要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分析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特点与原因,按照应急管理原理,借鉴国外电力系统在应急处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对电力系统应急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遭受各种灾害威胁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9类专项应急预案,为城市的应急管理构建了科学的框架,但是由于我国应急管理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仍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当前观念转变、职能整合、部门协调、扩大社会参与是提高我国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公共安全领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美、日、俄、法等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本文将从国外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法律建设,应急管理理念和应急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命令型应急社会动员模式已经出现失灵,我国应急社会动员模式应从命令型向治理型转变。应急社会动员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政府转变观念,也需要提升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意识以及应急管理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将为公共安全管理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应急反应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将引领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本文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公共安全管理的监测、预警、决策和处置等过程创新的研究,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引领公共安全管理管理创新的现状、优势及前景。  相似文献   

11.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一样也需要法治。加强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保障是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实现依法治网,保障网络虚拟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规范有序开展,一要加强立法,完善网络虚拟社会法律法规体系;二要加大执法力度,形成完善的网络安全法治机制;三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提高全社会的信息网络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2.
应急管理法治体系涉及国家安全法治体系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交叉融会,根植于公共安全治理实践,伴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国家安全体系发展而不断健全完善。新时代应急管理法治化展现出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三重逻辑。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责权利统一、多主体协同共治以及系统思维和方法,为我们清晰勾勒出新时代应急管理法治化的应然轮廓。面对应急管理法治存在的碎片化困局,需要衔接国家法律体系与党内法规体系,系统构造以主体、程序及责任相配套的法治框架,并将分散、脱节的法治实施资源转化为整体、协同的力量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社会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城市公共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城市公共安全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必须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建立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扩大公共安全信息的范围,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建立统一的报警机制和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使快速反应、统一应急、联合行动成为现实,从而完成公共安全的保障任务.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城镇化进度明显提高,随之而来的社会中的各项风险也增多。各项传统应急管理措施与指导思想已不足以解决当前出现的各种问题,面对新的挑战,必须把社区安全应急管理提上日程。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用更科学的方法维护社区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我国现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本文旨在阐述当前社区安全应急管理现状,主要指出社区应急管理的必要性与现阶段的缺陷,同时结合美国较为成熟的社区应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以期制定更为科学可行的社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燕芳敏 《工会论坛》2008,14(4):55-56
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标志。完善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应该是能够不断化解矛盾、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保障合理合法的利益需求、保障公共安全的社会,而这都需要完善社会管理来实现。因此,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社会应急管理工作关系到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各级政府都必须认真对待。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作为边疆、贫困、民族地区,要进一步建立好公共应急机制,加强社会应急管理工作,使边疆地区的建设、稳定、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先后经历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继而进入现在的矛盾突显期,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矛盾凸显,冲突激化,导致了各种突发事件频发,公共安全形势复杂,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需求日益增长。众所周知从"非典"过后我国全面开创和发展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全国应急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逐步完善,基层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心,既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应急处置的基础和前沿,因而维护公共安全体系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把基层一线作为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层、保障下倾。  相似文献   

18.
浅谈公共安全应急机制的基本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建立公共安全应急机制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而且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为此,应从协调、指挥、预案、预警、响应、保障等方面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安全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建设,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强公共安全体系"的需求,也是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应通过推进"校、局、企"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推进评价模式改革等手段,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20.
社会管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管理执行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的成效。加强社会管理执行能力建设,必须强化八个方面的能力,那就是人口管理与服务能力,就业服务与管理能力,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能力,公共安全的管理能力,生态环境的管理能力,公民权益的维护能力,社会保障服务与管理能力,信息网络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