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日本东海大学和平战略国际研究所邀请,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蔡文中主任等5人于2003年9月6日~12日赴日进行了学术访问。 在日期间,代表团参加了由日方举办的题为“伊拉克战后的国际关系——日美同盟和日本与亚洲紧邻国家关系的协调发展”国际研讨会。与会的有60名来自中、日、韩、美、俄五国的专家学者以及在日朝鲜人工商联合会的代表。会议分  相似文献   

2.
《国际交流》2007,(3):25-27
应韩国国家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韩战研”)、日本日中协会的邀请,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朱达成一行7人于6月24日-7月6日先后访问韩国和日本。  相似文献   

3.
王琳 《国际交流》2004,(4):25-26
应我会邀请,以日本瑞穗金融集团顾问、德国证券公司日本分公司总裁、国际道德重整日本协会会长桥本彻为团长、副会长榊串多嘉子为副团长的国际道德重整日本协会代表团一行7人于2004年10月10-16日访华。  相似文献   

4.
滕军 《南洋问题研究》2009,(1):91-96,99
以日本茶道为代表的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艺术的精髓所在。关于其历史形成过程的研究尚不多见,在日本国内的研究多重视与日本固有神学的联系。本文力图将日本茶道的形成过程放在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探讨发生于15、16世纪的中日之间的勘合贸易及其东渡的唐物对日本人独特审美意识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之间有着二千多年的友好往来。福建人移居日本的历史是与日本人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相联系在一起的。它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大概经历着三个阶段。一、唐宋时期——福建华侨移居日本的开始我国人民移居日本传说开始于秦代的徐福。相传徐福带领一千名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如今和歌山县下还有徐福的坟墓,标志着中日关系有悠久的历史。当地日本人民族  相似文献   

6.
3月 3日 徐建国秘书长会见日本财团法人“世界”理事长中田选一行。 20日 徐建国秘书长会见日本大分培训与地区文化交流协会(即日本一村一品运动)专务理事后藤佐代子一行3人。  相似文献   

7.
"倭"是古代汉人对广义的日本人或政治势力的总称,但就其音、义的认识在中日两国之间长期存在争议,近世一些日本人认为"倭"字含有贬义。本文以中日两国古代文献和史籍对"倭"字的记述和使用情况为例,从"倭"的古代读音和字义以及亚洲其他民族的自称词等方面,对"倭"字进行再分析,认为"倭"字是音注字,没有特别的含义,也是当时和后来的日本人在接受这个音注字后普遍乐意使用的一个自称词,类似于今人所说的国号。对"倭"字义的曲解和排斥,乃是江户时代日本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一部分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关东大地震不仅给日本带来惨烈的损失,还造成关东地区极大的社会混乱。灾后产生了“不法鲜人①暴动”等谣言,引发了自警团和警察、军队滥杀在日朝鲜人、中国人以及日本的社会主义者等一系列血腥事件。日本政府“先发制人”的社会治安政策是造成这一惨案的根源。大地震后反动的治安政策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灾害救助,加深了殖民地人民的心理裂痕,而且成为日本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1995年1月17日上午5点46分,在兵库县南部以淡路岛北部和神户市为中心发生了震级7.2、震源地深度10km的直下型地震。这次阪神大地震不仅对日本人,对居住在兵库县内的外国人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据说其人和物的受灾比重比日本人还大。(1)在县内登记在册的104个国家、合计近10万人的侨居外国人中,中国人为13465人,仅次于韩国人和朝鲜人,居第二位,而且其70%集中居住在神户市(1994年6月,兵库县调查)。据说,谈起大地震,许多年长的华侨和在日韩国、朝鲜人便会立刻想起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所引起的惨剧。当时,在日中国人除了地震造成的死伤者之外,700…  相似文献   

10.
应日本“NPO法人世界”组织邀请,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杜克宁一行3人于7月24至29日参加该组织在广岛市召开的第六届年会并访问日本。代表团广泛接触日本民间、政界、企业界人士,感受到日本对华友好气氛。近年来,中日两国领导人先后历经“破冰”、“融冰”、“迎春”和“暖春”之旅,中日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相似文献   

11.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只身化妆成士兵,搭乘兵舰驰返沈阳,在危难震撼之际,稳定了东北局面。 当时,张学良年仅27岁,不仅日本人不把他放在眼内,连东北的不少军政领导人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其中尤以杨宇霆、常荫槐二人为最。杨、常均为东北的老  相似文献   

12.
战前日本介绍鲁迅文学活动的文字早于中国;五四时期日本文化人也较早地从文学的角度发现了鲁迅的价值;30年代日本的鲁迅研究完成了从“旧文人”到“文坛泰斗”的认识转变;鲁迅逝世时日本出版了世界第一部《大鲁迅全集》;中日全面战争期间,日本还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鲁迅传》。  相似文献   

13.
以反对修改和要求廢除日美“安全条約”为中心,日本人民保衛和平、反对核武装、要求禁止原子彈、氫彈的斗爭,在8月份,即在日本投降十四周年的前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8月6日,日本各地一百多万人民展开了反对修改日美“安全条約”第五次全国統一行动。在东京六万多人举行的中央大会上,通过决議,反对修改日美“安全条約”,并要求阻止用原子武器武装日本軍队,主張打倒推行危險政策的岸  相似文献   

14.
追求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顺畅向来是儒家的信仰与目标。“和”是日本社会的最高价值, “以和为贵” 是日本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和”的精神包含自制、互利互惠、宽容、淡化是非等内容。受这种精神的感召, 日 本社会对私人间或私人与公权力间的纠纷尽量避免以诉讼解决, 而通过不破坏和谐的妥协方式化解。  相似文献   

15.
日本战后的两位鹰派首相——岸信介与安倍晋三之间有着惊人的历史相似度.二人不仅因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在性格特征上有很多相似性,如坚韧、强硬及灵活务实,而且在政治理念上也展现出更多相似性、传承性.正如安倍在他的《美丽的日本》一书中所言:“我的政治DNA更多地继承了岸信介的遗传”.在任内,二人都坚定地促成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修订,对战后日美安保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但因受内在因素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两部安保修订案内容及诉求又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两部修订案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不仅带有明显的岸信介和安倍个人色彩,而且反映了日本社会、日美关系及国际形势的变迁.研究对比两部安保法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日本、了解日本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6.
●2日,日本、新加坡、泰国和美国派出的大约5800人的部队开始了亚洲最大规模年度“金色眼镜蛇”军事演习。今年演习的重点是应对自然灾害,因为去年12月26日的海啸使环印度洋的12个国家的21万多人丧生。军演期间,联合力量预定将在泰国各地(主要是在北部城市清迈附近)进行撤退和救灾演习。参加演习的有美军3050人、泰军2655人和76名新加坡人、20名日本人,以及来自16个国家、联合国和人道主义组织的观察员和人道主义救援官员。●4日,参加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亚行理事会第38届年会的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财长举行第八届东盟“10+3”财长会…  相似文献   

17.
在复交以来的中日关系历史长河中,尽管一再出现曲折、低谷、令人不愉快的历史时 期,但周恩来、邓小平和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中日两国领导人所缔造的中日友好关系为未来长远 的中日关系指明了历史大方向。1979 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在“脱苏入欧”的同时并未“脱亚 入欧”,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中国身旁出现了一个从战败废墟上实现经济增长“奇迹”的、值得我们关 注和学习的日本。在邓小平的提议下,始于1981 年的“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迄今已举行了31 届年会,成为中国学习日本发展经验和中日相互交流发展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从1979 年到2006年,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等对华经济援助对中国和日本都有利,是一项双赢的事业。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二战后日本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使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感”受到挑战应该说是好事,这会促使日本人平等地对待中国,但日本人也不必 因为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被中国超过,而使它的感情文化从“希望”变成“恐惧”,日本国民应以理性态度对待邻国与世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交流》2009,(2):32-32
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邀请,日本民间组织“世界”理事长中田选率领的日本企业家一行5人于3月22—26日访华。在京期间,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成仁会见,双方就加强中日环保节能合作、日本政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外宾还拜会了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建集团进出口总公司、北京市惠丰华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参观了北京市南宫村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张勇 《国际交流》2006,(1):28-32
2005年12月11日至18日,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出版界人士访日团一行7人在宋祖德先生的率领下,应日本民间友好团体日中协会的热情邀请,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重点考察了日本的出版行业和其他文化产业。我作为访问团成员之一,在这里写下一些零散的观感,作为此次日本之行的一个纪念。  相似文献   

20.
溥仪、婉容先后落入关东军的陷阱 1924年11月29日,与日人早有勾结的郑孝胥将溥仪诱至西交民巷德国医院,再送到日本使馆。翌年2月24日,溥仪在日本人的“保护”下,乘车前往天津,住进日租界大和旅馆,后迁入日租界之张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