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兰海 《人民论坛》2012,(36):86-87
各个民族在企业内和谐共处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接纳少数民族,并且构建民族融合的企业文化,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不同的维度构建多民族融合的企业文化,营造基本和有利的接触制度情境,也要特别关注接触者个体的经历和特质。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启辉 《前沿》2010,(5):105-107
文化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因素、特殊的地域环境因素及各民族自身的不同发展等原因,形成了多种文化特性并存的局面,从而导致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思想观念落后,进而制约了多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本文从文化因素的层面入手,对多种文化特性的形成及原因、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更好地促进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正确理解多民族地区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具有政治性、民族性和地缘性等多元复合特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地缘政治的变迁,边疆多民族地区出现了政治文化失谐的现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角力、民族文化与公民文化的歧异、极端宗教主义与政治认同建构的背反、政治过程的无序化与民族事务的法治化的矛盾等等,构成了边疆政治文化失谐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妨害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影响因素。边疆和谐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在推动边疆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强化国家认同|重塑政府,实现民族事务法治化,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推动民族政治协商,建设公民文化,为和谐政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社会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态,维系着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贵州历史上就属于多民族地区,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在不断汲取中原文化的过程中,各民族通过文化交融,形成了以德为本、厚德载物、应势顺时、顽强拼搏、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呈现一种多样性的特点,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发展,才构成了多姿多采的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包容、和谐和创新,既保持、发展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又积极有效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成果。做到正确处理保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6.
李楚 《当代广西》2012,(5):44-4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当前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尤其重要。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侗族人民以其古朴的文化开创社会管理和谐向上的局面,侗族文化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祝国超 《求索》2011,(2):78-80
多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乌江流域为例,剖析了影响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人才、法律等诸方面机制建设,是实现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8.
莫光辉 《桂海论丛》2007,23(3):16-19
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是民族地区在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的美好前景和理想追求,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的特质外化,文化和谐构成了民族地区和谐的支点显现。文章以广西为例,试从历史的进程、发展的视角、和谐的维度等观照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潜质内核。并从文化和谐的视阈探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边疆多民族地区深刻的社会转型和体系转轨,行政体制运行过程中行政文化失谐的现象逐渐凸显出来,一些行政主体法治意识欠缺、政治责任意识淡薄、政治信仰弱化和公共服务理念缺失,严重影响了边疆多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构。边疆多民族地区行政文化建设的困境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社会转型期权力制衡制度的欠缺,社会发育的不足,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和行政主体的素质欠缺等。  相似文献   

10.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变量因素。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经济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自然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民族地区的文化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对于缓解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凸显矛盾,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晶  朱瑛 《人民论坛》2014,(11):206-208
生态文化旨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当代生态文化,必须发掘、转化传统生态文化形态.西部是多民族聚居地域,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文章以西部地区生态文化为例,阐述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进而分析生态文化建设的现实必要性,最后对建构西部地区生态文化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凤琴 《前沿》2008,(3):193-194
和谐文化即包括对社会发展基本理念的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多元统一、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大众共享、兼容共生。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圆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的功能,起到化解矛盾,缓和矛盾,整合、协调社会关系的黏合剂作用。建设和谐文化要顺应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还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征、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灵魂,加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谐文化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文化自觉缺失是制约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症结所在;提高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加强文化引领、推进文化共生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荀利波 《前沿》2011,(24):162-16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以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社会综合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对于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结构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状况来说,各民族的平等、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作为凝聚着少数民族群体文化意识的传统习俗文化,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少数民族自身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赵堂高 《传承》2008,(2):56-58
民族地区文化的不和谐,表现在纵向上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不和谐,横向上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和谐和动态上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和谐。要通过强化和谐理念来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夯实文化基础,通过坚持改革开放,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弘扬和突出民族文化个性,从不同方面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发展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毅 《桂海论丛》2005,21(5):78-8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必须注重发展民族文化,发挥民族文化的精神动力作用,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缩小地区差距,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7.
辛其马 《创造》2013,(5):62-63
众所周知,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变了,文化随之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映照着时代社会的特征。世上没有不变的文化,只是变化的程度和形式不同而已。就文化的比较而言,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摆脱其它文化的影响而孤立存在,任何一种文化都只有在吸收、整合其他文化优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求得自身的持续发展。以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为例,我们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各民族文化的日益融合,新一代民族年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文化的不和谐,表现在纵向上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不和谐,横向上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和谐和动态上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和谐.要通过强化和谐理念来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夯实文化基础,通过坚持改革开放,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弘扬和突出民族文化个性,从不同方面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新疆多民族法律文化心理,是新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在个体心灵深处的法律文化意识形态的集合.它是行为的指令性系统,其结构包括法律价值系统、思维方式、致思途径和情感方式.为了建设多民族和谐的新疆,就需要对该区域各民族法律文化心理认知、理解、认同,促进新疆多民族法律文化心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庞德英 《长白学刊》2013,(3):152-154
社会和谐要求文化领域和谐发展。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尽管是复杂的,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协调并存的。多样化的非主流文化无论是对社会发展还是对整个文化领域的繁荣,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非主流文化在增强整个社会的活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我国主流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带来了挑战。在当代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引领非主流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