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我是个幸运的人,从1983年起至今,以各种身份陆陆续续走访了105个国家和地区。这段时间也正逢中国的迅速崛起。实际上,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国崛起”这四个字。国际社会似乎已普遍接受了这个概念,而且从我的观察来看,大部分使用这个概念的人对中国并无恶意。至于印度是否真正崛起.国际上还有争论。但对中国的崛起,世界似乎已形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2.
田利平 《党课》2010,(22):114-116
许多人不知道在中国唐朝时期黑人奴仆和黑人艺人很多 “唐代还有黑人?”当我和许多朋友谈到葛承雍教授关于唐代黑人来源问题的研究成果时,他们的脸上马上显现惊讶怀疑的表情。他们似乎并不关心葛承雍教授研究的“从哪里来”这个主要问题,而更关心唐代中国有很多黑人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我和几位日本人谈起这个问题时,他们更觉得难以置信,一再问:“有什么证据吗?”  相似文献   

3.
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话题。中国怎样才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怎样才能伟大复兴?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都在认真思考的一个大问题。近日偶读黄树东先生的大作《选择与崛起——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感触颇深,使我对中国崛起、民族复兴之路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每个人都有梦想,无论是否真实,但只要心中有梦,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梦想是陪伴成长的记忆之花,是支撑信念的坚强后盾。儿时的我有很多梦想,但无论哪一个梦想似乎都和琴棋书画有关,正所谓梦想虽然很精彩,现实却也很无奈。当求知的欲望和无奈的现实产生碰撞时,梦想的概念似乎已在我的意  相似文献   

5.
张维为 《共产党人》2011,(20):45-50
一个国家的政治话语非常重要,而政治话语的核心是理念。中国迅速崛起虽然引人注目,但中国崛起背后的理念似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不少人甚至认为中国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并没有产生大的理念,更有人认为中国还处在过渡阶段,最终还是要全盘接受西方理念,融入西方文明。而我认为,中国这种"文明型大国"的崛起过程就是  相似文献   

6.
2007年6月下旬在慕尼黑郊外的一个风景如画的避暑山庄,知名的马歇尔论坛举行了一场中国问题研讨会,由我主讲中国的崛起及其国际影响。讲完之后的讨论很有意思。两个欧洲学者问我:"您认为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实现民主化?"我反问:"您的民主化概念怎么界定?"他颇有点不耐烦:"这很简单:一人  相似文献   

7.
正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我认识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其中有的人已成为了我的好朋友,他们给我在英国的留学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在这些可爱的外国友人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房东迈克先生了。迈克热情大方,乐于助人,而且幽默浪漫,有很浓厚的中国情结,尤其喜欢跟中国人交朋友。我和我的两个同学住进他的房子后,他会定期从他居住的小镇开车过来看我们是否需要帮助,房子里的设施是否需要修理,也时不时请我们3个留学生吃饭,还带我们自驾游英国。特  相似文献   

8.
2009年我有幸参加过几期杨万东教授主持<新华航空>杂志的"空中沙龙"栏目,学者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冷峻观察,对中华民族崛起的热情期盼,对我每次都是强烈的思想冲击,社会现实似乎都找到了它的逻辑起点,教科书里那些枯燥的理论也变得鲜活起来,让我这个跨专业的学子越发体会到经济学的魅力,同时也引领我思考现实中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的苏外工业园区是崛起于苏州金鸡湖畔的一个传奇,一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样本。如今,这个传奇走进了第14个年头,从最初的稚嫩,走向它最具创造力、最有生机的少年时期。  相似文献   

10.
2007年6月下旬,在慕尼黑郊外的一个风景如画的避暑山庄,知名的马歇尔论坛举行了一场中国问题研讨会,由我主讲中国的崛起及其国际影响。讲完之后的讨论很有意思。一个欧洲学者问我:“您认为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实现民主化?”我反问:“您的民主化概念怎么界定?”他颇有点不耐烦:“这很简单:一人一票、普选、政党轮替”,说完还补充了一句:“至少这是我们欧洲的价值观”。我表示完全理解和尊重欧洲价值观,但我随即问他:“您有没有想到中国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其中之一就是实事求是,英文叫做seek truth from facts(从事实中寻找真理)”。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世界霸权和在亚太(本文中的这个概念指中国周边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地区霸权都是中国的和平崛起所必须正视的现实,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安全来说,妥善应对其霸权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2007年6月下旬,在慕尼黑郊外的一个风景如画的避暑山庄,知名的马歇尔论坛举行了一场中国问题研讨会,由我主讲中国的崛起及其国际影响。讲完之后的讨论很有意思。一个欧洲学者问我:“您认为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实现民主化?”我反问:“您的民主化概念怎么界定?”他颇有点不耐烦:“这很简单:一人一票、普选、政党轮替”,说完还补充了一句:“至少这是我们欧洲的价值观”。我表示完全理解和尊重欧洲价值观,但我随即问他:“您有没有想到中国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其中之一就是实事求是,英文叫做seek truth from facts(从事实中寻找真理)”。  相似文献   

13.
我和贵州苗绣结下的不解之缘还得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就是“中国苗族服饰收藏第一人”——我的父亲曾宪阳。提起我的父亲,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耳濡目染下,我也对贵卅I的民族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总结前朝兴亡得失是中国史学的传统,“述往事,思来者”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泛的话。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赫然崛起却在统一短短15年后走向覆灭,总是被后世翻出来警醒时人。电视剧《大秦赋》包括整个《大秦帝国》系列都浓墨重彩地讲述了秦之崛起,将始皇帝塑造为秦朝历史上的“大男主”,似乎将秦之兴起全然归功于其一身。然而,从蛮夷之地到泱泱大国再到崩盘瓦解,一个帝国政权怎会兴于一姓、亡于一人?  相似文献   

15.
正中共一大代表是多少人,是12人还是13人?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持不同看法的研究者,已列举种种材料,相当充分地阐明各自作出判断的理由,似乎已没有多少新话可以再说。但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这个极其重要的日子里,对中共一大到底有多少代表这个存在不同看法的问题肯定无法回避。近来闲谈中,在一些同志的鼓励下,笔者想把自己的想法不厌重复地一吐为快,是否恰当,请读者评判。  相似文献   

16.
乡关何处是     
初次见面,寒暄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大概要数“你是哪里人”了吧? 这个问题似乎很好回答,其实不然.比如,要看在什么场合问.如果是在海外,那恐怕首先要回答“我是中国人”.如果是在省外,那首先要回答“我是某省人”.如果是在省内,那首先要回答“我是某市人”.如果是在更小的范围,那回答就要更具体,甚至需要回答到哪个乡镇哪个村.还有,如果父母双方不是同乡,那还要考虑一下是从父亲一方说起呢,还是从母亲一方说起?反正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7.
在我十二三岁时,也就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一二年,我开始知道“张闻天”这个名字。那时,我哥哥和他的少数进步同学们似乎有一个非正式的读书会,出钱买书的是他的一个家中很有钱但思想很进步的同学。书刊全是革命进步的,文学作品也有,全都放在我们家中。这些书中也有一些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出版的,后者中有张闻天择的书,我似乎翻看过,但我的文学气质太弱,连书名也忘记了。但从此我知道张闻天是个文学家。大概是在1936年冬,我从同一个途径读到了范长江同志的通讯报告集──《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不知是其中的哪一本…  相似文献   

18.
"廉"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常见的一个字,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古代"廉"的含义有多种,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都涉及并使用过这个概念。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释义。  相似文献   

19.
高峰 《实践》2009,(10):17-18
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模式;尽管崛起的中国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生态环境等问题,但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这是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的暂时现象,随着中国软实力的逐渐崛起,问题终将得到妥善解决,并且,中国话语有可能成为终结西方话语霸权的重要力量。实际上,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国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09,(10):53-54
王长江在8月27日的《南方周末》上撰文指出:西方一些人指责中国缺乏民主,使用了一个新的提法“非竞争性政治”。国内一些学者沿用了这个概念,一些人还试图论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探索一种非竞争性的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