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氏菌病是一种以动物为传染源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随着对其病原的探讨,已知有广泛的污染,除牛、羊、猪、鹿、犬等家养动物易感外,还有60多种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和爬虫类也会受到感染。我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收集到布氏菌3000多株,不但在人、羊、牛、猪体内分离到,也在鹿、犬、马、驼、黄鼠等动物体内分离到了该菌。前不久,青海省从野生岩羊体内分离到2株和黄羊体内分离到1株,为广泛探索布氏菌的宿主积累了一定数据。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进行畜间布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中,通过临床观察、血清学检验。病原菌分离,发现3只1岁半的初产奶山羊,无任何布氏菌病临床症状,经多次血清学检验为阴性,但从胎盘中分离出3株布氏菌,为潜隐性感染布氏菌病。调查方法在宝鸡市进行畜间布氏菌病调查时发现宝鸡县金河乡奶山羊布氏菌病感染严重,在受检的415只奶山羊中阳性羊54只,感染率为13%,其中有2个村的羊感染率达22%。因此将该乡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对全乡的901只奶山羊逐头采血检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阴道菌群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首次对9只大熊猫阴道微生物菌群进行分离鉴定.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阴道主要细菌为乳杆菌(Lac tobacillius)、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及表皮葡萄球菌(Stapholococcus epidermidis),其中优势菌为乳杆菌;并从其中4只大熊猫阴道分离出1株白地霉菌(Geotrichum candiolum).  相似文献   

4.
从2009-2012年多个奶牛场送检的5份以奶牛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病料中分离出5株细菌,根据其革兰氏染色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基因序列的BLAST分析,确定分离菌为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并对分离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基因进行了PCR鉴定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5株分离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11株牛源化脓隐秘杆菌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以上。HLJ-1005株分离菌基因组中缺失胶原结合蛋白(CbpA)基因,但包含溶血素(PLO)基因、神经氨酸酶H(NanH)基因和神经氨酸酶P(NanP)基因,且HLJ-1005株分离菌的致病力明显弱于其他4株分离菌。证实,化脓隐秘杆菌的致病力与cbpA基因和nanP基因的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5.
1989、1990年我们对西安市部分奶牛场所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布氏杆菌病、牛白血病、牛蓝舌病均为阴性,而衣原体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高达28.31%,在这些牛场中常有流产、犊牛关节炎、犊牛肠炎等病例发生。采集流产病料,接种鸡胚卵黄囊培养,分离出2株衣原体(CCS_(10)株和CCS_(15)株),未分离出相关致病菌。分离株接种鸡胚卵黄囊能致鸡胚规律死亡,剖检死亡鸡胚可见明显病变,卵黄囊膜涂片镜检能观察到大量原生小体。代表株CCS_(15)  相似文献   

6.
(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抗原:为狂犬固定毒CVS株经地鼠肾源代细胞培养提纯的冻干制品,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批号89004。(2)HRP-SPA:工作浓度1∶100,来源同上,批号89002。(3)阳性血清:家犬经狂犬病弱毒ERA苗加强免疫后采血分离。(4)阴性血清:从非疫区从未注过狂犬疫苗的8个县260只犬采血分离,经酶联免疫试验求平均OD值加两个标准偏差选定。(5)被检血清:免疫后的犬血清及其它病犬血清。(6)其他:邻苯二胺(显色剂),2mol H_2SO_4  相似文献   

7.
为考核我区经多年的布氏羊型5号菌苗气雾免疫后的效果,我们曾在酒泉、金塔、玉门、安西、敦煌等5个县(市)开展布氏菌病检菌工作,共收集牛、羊、猪可检材料1557份,其中:流产胎羔582份,在酒泉、安西检出可疑布氏菌8株。对这些可疑菌株进行了菌型鉴定和毒力测定,其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布氏菌多价诊断血清:为兰州生物制品所生产,批号:9001,效价1:3200。2.M_(104)冻干菌苗:为兰州生药厂生产。3.S_2冻干菌苗::为兰州生药厂生产。4.M_5冻干菌苗:为兰州生药厂生产。5.单因子诊断血清:ARM,系北京流行病研究所生产。6.牛型噬菌体:由北京流行病研究所生产。  相似文献   

8.
通过病原菌分离、血清型鉴定及本动物致病性试验对辽宁省禽大肠埃希氏菌的主要血清型分布与致病性进行了研究。2001~2005年从该省14个市的病死禽和死胚中分离出大肠埃希氏菌226株,血清型鉴定105株,其中O_(78)型占29.52%(31/105),O_(109)型占10.48%(11/105)。结果,O_(78)、O_(109)血清型是流行于该省致病性禽大肠埃希氏菌的优势血清型。随机选取49株分离菌,以每株1×10~7CFU的量于气管内给6只1日龄SPF鸡接种,根据接种后7 d内死亡和病变的情况,确定高致病株、中度致病株和低致病株,它们分别占75.5%、18.4%和6.1%。结果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均有致病性,并在国内首次分离出禽O_(109)型大肠埃希氏菌。  相似文献   

9.
从2008年黑龙江省某奶牛场犊牛中暴发的一种以呼吸道病变为主疾病的患病牛中分离出3株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性等将分离菌鉴定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皮肤坏死试验及16 S rRNA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菌对氟哌酸、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敏感,可导致豚鼠皮肤坏死;其16 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标准菌株Bb RB50株(BX640449)同源性为100%.证实,引起该病的病原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相似文献   

10.
1996-1999年,对贵州省遵义、安顺、毕节等9个地、县(市)的10个养猪场、16个猪群、934头仔猪进行了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部分濒死仔猪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从265头病仔猪的直肠拭子、十二指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等筛选出214株肠杆菌科细菌,经生化图谱鉴定,其中176株分离物是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并分离出1株O抗原类群、产肠毒素、溶血素的特征、K88菌毛抗原表达、分子量和基因定位及上述毒力因子与仔猪大肠埃希氏菌病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现场病例分离出O8、O115、O138、O139、O145和O157仔猪黄痢病原菌型,检出18株大肠埃希氏菌产生热敏肠毒素(LT)和(或)热稳定肠毒素(ST),证实4株大肠埃希氏菌表达K88菌毛抗原.  相似文献   

11.
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简称PA)是引起鸭群传染性浆膜炎的重要病原菌。国内从1980年以来,先后在北京和广州发现本菌存在。福建至今未见资料报道。此次作者等从3只突然死亡的康贝尔鸭中,分离出3株鸭疫巴氏杆菌,现将分离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标本来源:1988年1月中旬,福州市某鸭场送检3只7周龄病死鸭(康贝尔种)。以无菌操作解剖,取心血和肝、脾、气囊等脏器作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12.
用DEAE-纤维素分离的布氏锥虫伊氏亚种JG克隆株虫体按Segura 氏法制备抗原,常规免疫BALB/c鼠、融合、筛选和克隆。筛选时除使用免疫抗原外,还使用按同法制备的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3株布氏锥虫伊氏亚种(JX、ZJ、GY株),1个布氏锥虫马媾疫亚种虫株和培养的1株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发育前期型虫体的抗原,以及泰氏锥虫和弓形虫抗原。共获得8个杂交瘤细胞株(4A_(11)、2D_6、5C_8、2E_3、1H_8、1C_9、1F_(11)、4F_6。它们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泰氏锥虫、弓形虫抗原均无反应。4A_(11)、2D_6在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只与免疫克隆株抗原反应。其余6株在ELISA中不仅与免疫株抗原反应,而且与其他锥虫虫株抗原呈明显交叉反应,免疫荧光试验则全部阴性。在ID试验中,1C_9、1F_(11)腹水与上述6种抗原呈现明显沉淀线,另6株则均无反应。4A_(11)和2D_6是针对伊氏锥虫群JG克隆株特异抗原,而5C_8、2E_3、1H_8、1C_9、1F_(11)、4F_6则是抗布氏锥虫群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3.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布氏菌与其它许多菌呈现血清学交叉反应,如土拉仑菌、埃希氏大肠杆菌(0:157)、沙门氏菌(N群)、霍乱弧菌、假单胞菌、小肠结肠炎耶尔辛氏菌0:9(简称Y.e.0:9菌)血清型。其中Y.e.0:9菌与布氏菌的血清学交叉反应最为明显。一般认为,在布氏菌病血清学诊断中,Y.e.0:9菌是引起布氏菌病诊断混乱的最  相似文献   

14.
从福建省几个大肠杆菌病较严重的大型养鸡场分离到的85株大肠埃希氏菌,从致病性试验、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其中有52株为致病菌,致病菌分离率为61.1%;分离菌株的生化特性符合大肠埃希氏菌的生化特性;所有菌株均能凝集鸡的红细胞,并能被D-甘露糖所抑制;对人、猪、山羊、乳牛、兔、犬、豚鼠、鸽和鱼的红细胞表现为不同的血凝(HA)和D-甘露糖血凝抑制特性;24株强致病菌中有79.2%的表现为盐凝集试验(SAT)阳性所有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AKN)和菌必治敏感,对氯霉素(CMP)、先锋霉素(CTN)、卡那霉素(KAN)、呋喃妥因(NI)、氟嗪酸(OFL)、壮观霉素(SPT)、妥布霉素(TOB)、新霉素(NEO)、氟哌酸(NOR)、复合磺胺(SXT)和强力霉素(DOX)有较高敏感性,而对红霉素(ERY)、链霉素(STR)和磺胺异恶唑(SIZ)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5.
貂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及毒力和耐药性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采自山东省部分地区的10株貂源肺炎克雷伯氏菌(Kp)的毒力和耐药性,本研究从疑似肺炎发病水貂的肺中分离出10株革兰阴性菌,经PCR及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对10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人工感染及毒力试验、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及接合转移试验。结果显示,10株肺炎克雷伯氏菌攻毒后小鼠全部死亡,肺、肝、脾和肾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分离株中大部分肺炎克雷伯氏菌对临床常用药物表现出多重耐药,其中对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磺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但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亚胺培南及多黏菌素等抗生素敏感。耐药基因TEM、SHV和CTX-M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0%和80%,以TEM基因检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犬细小病毒(CPV)流行株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从吉林省某比格犬养殖场采集疑似CPV感染致死犬的肠道组织,将病料接种至F8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电镜形态学、PCR、血凝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的这株病毒在F81细胞中产生了典型CPV细胞病变(CPE);在电镜下可见病毒呈无囊膜、直径为20 nm左右的病毒粒子;PCR鉴定证实CPV核酸呈阳性;血凝试验表明此病毒对猪红细胞具有凝集作用,血凝效价为1∶256;将这株病毒命名为JL-(18)1/Beagle。动物回归试验表明,JL-(18)1/Beagle使比格犬产生犬细小病毒感染的典型临床症状;以NS1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JL-(18)1/Beagle与CPV-2c型分离株CPV-SH1516以及Canine/China/23/2017 NS1基因亲缘关系较近,而核苷酸相似率为100%;以VP2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JL-(18)1/Beagle与New CPV-2b型CPV/CN/JL3/2013、CPV/CN/HB1/2013和CPV/CN/JL6/2013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相似率为99.89%~99.94%;以VP2蛋白氨基酸进行序列分析表明,JL-(18)1/Beagle属于New CPV-2b型,与近期吉林CPV分离株相比,关键氨基酸位点无明显变化。因此,本试验从吉林省比格犬肠组织中分离到1株New CPV-2b型CPV毒株。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吉林省某渔场致青鱼细菌性死亡的病原,从病死青鱼肝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QG1511。经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布氏柠檬酸杆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QG1511感染健康青鱼可复制自然发病症状。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QG1511对磺胺间甲氧嘧啶、庆大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阿米卡星耐药,对氯霉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敏感。本试验药敏结果为青鱼源布氏柠檬酸杆菌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福建莆田一些地区猪群发生一种腹泻病流行经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证实,是由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引起的。为了证实从病猪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对本动物是造成与自然病猪同样的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感染菌株:P:株、P_(49)株、剖_6株均从猪分离的,经鉴定为0:3血清群和生物3型。含VW抗原和自凝性,能侵入Hela细胞。饮菌后能致小白鼠腹泻,便中排出大量小肠结肠炎耶氏菌。  相似文献   

19.
弯曲菌是引起人类腹泻的重要病原菌,约占各类腹泻的95%,为空肠弯曲菌所致。1981年英国报道,从腹泻病例分离9500株空肠弯曲菌,超过痢疾分离数。我市1984年几个医疗单位统计,从380例腹泻患儿中分离出空肠弯曲菌22株。现已证明本菌可在多种动物肠腔内存在,包括禽类、家畜中牛、狗、马、羊、猪、兔。Richardson(1979)在南非调查鸡空肠弯曲菌检出率为86.7%,并证实人的本病感染鸡是传染来源。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弯曲菌肠炎系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本试验对鸡空肠弯曲菌肠炎的病变进行了观察。 (一)材料和方法 选自然感染患有腹泻症状的鸡群病鸡41只,均在300日龄左右,剖杀  相似文献   

20.
家畜布氏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传染对象是牛、羊、猪,特征是引起这些牲畜的传染性流产。布氏杆菌对其他牲畜如马、犬等也有致病性,并且可以通过牲畜传染给人,引起人的布氏杆菌病。因此,家畜布氏杆菌病不仅由于引起牲畜的流产、不孕、泌乳减少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