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达生》是庄子对通达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庄子建构了“与道为一”的理想人生境界,指引人们通过对“道”的追求,达到人生的顺达和通畅。庄子认为,人生通达要遵循“无为”的自然之道,守住真朴这个生命的根,超越物役物累,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内外兼养,适而不过。庄子的思考和追求,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寓言形象予以诗意表达的。  相似文献   

2.
《庄子》之文诗意表达是寓言、卮言、重言三位一体。这种三位一体,不同于概念思维规定性之所指的表达,而是作为寓旨性之能指的表达。因此,庄文之思本质上是以言筑象的“象以尽意”。庄文这一特征,使研究《庄子》也必须以体悟的“象思维”才能进入。即使富于名辩意味的《齐物论》,其名辩也以体道为出发点和归宿。海德格尔在反思和批判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过程中,表现出向中国道家趋近的倾向。他的晚期著述的诗意表达,可以说是超越概念思维局限而呈现的一种“象思维”的西方现代版。  相似文献   

3.
庄子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作了根本性的反思。其寓言批判社会政治的地方甚多,在两个方面影响尤其深远:其一是指出“人为”之治使人类出现有违自然的异化,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作出“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之相食者也”的警示;其二是对士人的人生道路作有别于修、齐、治、平的指向——“无为”于政治,“游心”于大道,超然世俗享受天赋的智慧生命。即使是对当代人也不无教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汇辑了庄子不同时期的著作,其学以性命说为理论基石。本文从《庄子》文本出发,着重探讨了庄子性命说的理论建构,并对其“以性观物”与“以道观物”的道性二重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庄子的“以性观物论”,试图说明万物差异性的内在根据,并为无为论提供理论前提;他的“以道观物论”,意在揭示万物的差异以及人的似乎绝然对立的种种观念的相对性。庄子并未用“以道观物”来消解从“以性观物”所得出的有关万物差异性的结论,因而不应将庄子归结为相对主义。最后,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古代辨证思维的充分拓展,堵塞了形式逻辑的发展道路,这究竟是长处还是不足,不能简单认定。  相似文献   

5.
侦讯提问可以限制对话的范围和方向,使侦查员处于主动地位和进攻态势。它们具有探测、控制、揭露等功能作用。侦讯问答要求具有谋略性、中立性、针对性和合理性。提问准备包括研究案情、了解疑犯、制定提纲。侦讯问答的表达方式,有精确与模糊、平实与含蓄、言内意与言外意。侦讯常见的提问方式,有点式问和组合问、试探问(定向和不定向、正面和侧面)和突入问、跳跃问和原题问、命题问和漫谈问、借言问和回避问等对立统一的五大组。除此,还需研究对话内容的技巧。有问有答,才是对话。侦讯应答方式,有见"势"应答和攻防应答两大类。它们与提问一起,共同构成了侦讯对话的技巧内容。侦讯对话,应注意计划性与灵活性结合,照顾疑犯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6.
刘园红 《工会论坛》2009,15(4):171-172
庄子对中国人的精神人格与处世方式影响极深。嵇康受到庄子思想的深深浸染,在文学创作、人生哲学、处世态度等方砸都可看出他对庄子精神的继承。作者试从“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三个方面透析庄子对嵇康影响的脉络,进而评价嵇康独特而不同凡响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游艺本是儒者历练性情与德业的重要科目,却被道家庄子视为“雕虫小技”。《庄子》之游艺故事,可分两类:“人动—对象不动”和“人不动—对象动”,前者强调人对物理的体察,后者强调人的“拟物化”。《庄子》之游艺故事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所谓“天人合一”并非以“天”灭“人”,而是“人”对自然物理的遵循。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宇宙观、时空观和生命哲学(尤其是对精神现象的思考)及其政治批判在诸子著述中独具一格,其卓越建树是华夏人文精神府库中的瑰宝。本栏目以"庄子论政"的专题遴选了三篇文章,都是在前人解读和研究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探求。《〈庄子〉寓言的政治批判》一文指出,庄子对人类文明进程作了根本性的反思,以上古原始古朴的社会为参照,强调有违"无为"的政治导致人性异化,甚至作出"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之相食者也"的警示;对士人的人生道路作有别于修、齐、治、平的指向,以"无用"自全"无为"于政治,超然世俗"游心"大道;并辨析了所用到的"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等观念意识古今的同异。  相似文献   

9.
《庄子·养生主》意在为人们揭示“顺其自然”、“入世而又超世”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性。生命是短暂的、可贵的,人们有必要用高超的技艺去保护,用坦然的心境去面对,全身心地去呵护。生活于当今这个物质欲望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解读并践履庄子《养生主》的生命哲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即天地是美的极至。这种对自然的推崇并非仅限于以“大美”言其深,而且流露出以“全美”言其广的隐意。庄子的这种自然美的观点不仅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更有着实践上的现实性,对发展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医门多疾”在《人间世》中作为一个“喻辞”,形象地表达出颜回急于入世救民的心情.“医门多疾”蕴含政治理性、入世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内容,属于《庄子》散文“三言”中的“重言”.进一步而言,“医门多疾”可视为一个“隐喻”,是理解《人间世》乃至庄子哲学的一个线索.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最终在庄子哲学中被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12.
《逍遥游》《齐物论》论述的政治身份是圣人,而《人间世》寓言主体的政治身份是君子百官。君子百官是庄子“古之道术”政治图式的重要一环。在这一政治理想图式中,圣人无名;君子百官各司其职,因时而用,这是《人间世》思想的重要背景。该篇通过颜回、叶公子高、颜阖三个寓言故事的描写和有关才之有用无用的讨论展开论述,其落脚点在于君子百官这一政治身份,不宜扩大到普遍的人世间。  相似文献   

13.
“言”、“意”之辨是《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得意忘言”是其中的主旨所在。分析《庄子》“言”、“意”之辨中的“忘“,可见其能够区分为“言为体“道”之障,和““言”为得“意”之具这样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忘”之含义的区分,有助于对《庄子》之“三言”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是《南华经》中的第一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品。“逍遥游”,即游于逍遥之境。这是庄子幻想的一种不依赖任何条件而存在的一种绝对自由。庄子认为,人们之所以难以做到逍遥游,除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外,还要受到因生死、贵贱、贫富、得失、荣辱等的牵累而产生的个人主观上的限制。于是,庄子主张,要逍遥就要摆脱主客观的一切限制,使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真人”“至人”“圣人”,而这便是庄子最推崇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味,我感触良多。那则寓言说: 在古老的欧洲,有一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美妙而又能享受一切的地方。他刚踏进那片乐土,就有个看似侍者模样的人走过来问他:“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在这里您可以拥有一切您想要的,所有的美味佳肴,所有可能的娱乐以及各式各样的消遣,其中不乏妙龄美女,都可以让您尽情享用。”  相似文献   

16.
《庄子·盗跖》是《庄子》一书中寓言故事的代表。作品在时序上采用“错时”,在时长上采用“‘概略’+‘场景’”的叙事模式,其中意义重大的事件用场景,意义不大的用概略,两者反复交替共同构成故事的节奏。在叙述内容上,采用核心事件和催化事件相结合的方式,使整个故事发展既显得环环相扣,有始有终,又显得波澜壮阔,有起有伏。  相似文献   

17.
庄子作为“最高地艺术精神”的代表,最本质地体现,就是在《庄子》中,他将人生艺术化了。而所谓将人生艺术化,即表现为以“忘”,尤其是“坐忘”等一系列范畴进行心性的锤炼,从而达到由凡俗向至高的精神境界皈依,由此境到彼境,由具体的有限之境到无限丰盈的境界升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实践中,也表现出庄子心性锤炼的内涵及效果,如陆机、刘勰等对艺术创作心理过程的阐述;陶渊明、苏轼诗词作品中展现的从现实到艺术的超脱心境的转换;贺铸、晏几道词作的荡开一笔,求得更为开阔意境的创作方法等,他们都与庄子的心性锤炼殊途同归,是对庄子代表的艺术精神的验证,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8.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率先从自然主义原则出发,揭示了风俗的群体性特征,同时又充分肯定群体之同中所包容的个体差异,且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反对礼乐教化而提出以“不教”之方式实现“成教易俗”。其基本原则与独特观念为汉魏思想家反思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主张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最终使音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附庸地位,对汉魏音乐艺术之“自觉”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2013年“1.5”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党的十九大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和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既表明了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态度,又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和世界之问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那么,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本文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拟对这一问题作出问答。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于”字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语法功能,“于”字结构可构成被动态,亦可构成能动态。本文以《论语》《道德经》《庄子》中出现的相关例句为依据,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就古日语对“于”字结构的训读方式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尽管与古汉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从整体上看,古日语的训读基本可以把握“于”字结构的语法功能,并以“に”“ょり”“を”“と”等格助词体现出介词“于”字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