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定价:59元本书是作者继《小国与国际关系》之后推出的关于小国研究的又一著作。本书对小国如何维护和促进国家安全利益、小国在国际安全中扮演的国际角色、小国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及其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究。本书验证和补充了现有的国际安全理论,丰富了国际安全研究的视角。全书共八章,除了"导论""结论"及"小国的安  相似文献   

2.
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弗里德里昂·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地区安全架构与多边主义”国际研讨会于6月21—2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欧洲、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的30多位外交及安全政策问题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刊现将与会的部分中方学者的观点摘要简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亚太正在取代欧洲—大西洋地区成长为全球经济中心和地缘政治中心,这是当前的国际共识.同时,亚太也是国际冲突频仍,麻烦不断的地区,未来5-10年亚太国际冲突有加剧趋势,这不仅是国际共识,更是可以预言的国际政治现实.这两个"国际共识",尤其是后一个"国际共识",要求亚太建立一个能有效覆盖全区域的地区安全机制,以求抑制亚太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适应亚太崛起为全球经济、政治中心枢纽区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程保志 《国际展望》2013,(4):129-133
2013年4月16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芬兰拉普兰大学联合主办的"北极安全与国际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上海举行,来自芬兰拉普兰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挪威特罗姆瑟大学、挪威南森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北极安全与地缘政治、北极治理与国际合作、北极事务和中国参与以及北极国际社科研究现状评估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5.
刘宗义 《国际展望》2013,(1):136-141
2012年9月14-15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同美国斯坦利基金会、韩国发展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事务学院共同举办的"G20中的亚太领导力:变动中的联盟和潜在集团"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来自中国外交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等9家国内单位的官员和学者,以及来自韩国外交事务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18-19日,北京大学国际和平与安全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项目联合 举办了"变化中的东北亚地区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北京大学东北亚地区安全论坛"。来自中国、美 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以及台湾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面临的主 要问题、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后的东亚战略以及如何推进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 泛、深入的讨论。中国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主任杨希雨、日本防卫厅前事务次官秋山昌广、上海合作组织 参赞哈什莫夫先生等在会上做了基调发言。中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战略处处长詹永新参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相似文献   

7.
尽管尚未形成一个广泛有效的多边安全合作框架,亚太地区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态势,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各领域交流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地区安全与经济形势变化,安全挑战正日趋严峻且超越单双边管控范畴,对构建覆盖整个地区、综合治理各类安全问题的多边合作平台的呼声不断上涨。基于中国创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倡议,笔者试图探讨以亚洲安全观为指导原则构建地区安全新架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未来路径。中国自2013年以来为推动亚太安全合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标志着中国的地区安全角色正从传统的"参与方"向"积极倡导者"转变,为未来的亚太安全新架构建设夯实了基础。随着相关理念的逐步推广,未来地区各国有望以更大的热情和动力投入亚太安全新架构建设。中国作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倡导者,需要根据未来地区安全形势的可能发展,合理规划构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路径并提出明确而有力的阶段性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8.
蔡亮 《国际展望》2011,(4):148-153
2010年4月24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了"中日韩三边关系与东北亚形势"学术研讨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发展研究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亚太安全:概念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后,亚太地区尚存在相当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中国地处亚太,又是亚太地区大国,国家利益集中在亚太地区。中国与不少亚太国家长期存在领土争端,而且,在亚太地区,中国与其他大国存在地缘战略和国家统一上的矛盾与冲突,因此,中国政府和学者对亚太安全相当关注,理论界对此做了很大的努力与探索。本文想在此对学界在亚太安全方面所做的探索作一简单的鉴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对我国亚太安全研究的梳理 安全研究如同整个国际政治理论学科的发展一样,它体现着连续性与变化性的统一。在冷战后世界,安全问题仍然在国家战略、外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美在亚太地区结构性矛盾的加剧,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竞争也日益明显。中美亚太安全竞争主要缘起于三个方面:中美亚太结构性矛盾是两国亚太安全竞争的战略动因,两国亚太安全政策的针锋相对是安全竞争加剧的直接原因,亚太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两国亚太安全竞争的催化剂。中美亚太安全竞争显著体现在安全观念、安全伙伴、安全议题、地区安全秩序等方面,会在全球、地区和双边三个层面产生影响。在全球层面主要影响国际安全格局和全球安全治理,在地区层面主要涉及地区安全秩序构建和亚太国家的战略应对,在双边层面则关系到中美两国关系的走向。对于中国而言,要加强中美双方在安全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中美在地区层面的包容性合作,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安全伙伴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2月29日,由《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和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出版座谈会暨比较安全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哥本  相似文献   

12.
张春 《国际展望》2010,(1):86-91
<正>2009年12月17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主办的"变动中的亚太格局及中国周边政策"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赵进军大使和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院长助理朱立群教授专程赴会,来自外交学院、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美国亚太安全战略将在概念上继续由"亚太"向"印亚太"转变,在军事上将更加凸显科技的力量,在安全结构上将继续向多边化演变,在区域上将更加侧重东北亚。面对这种变化趋向,中国应进一步厘清主次矛盾,理性认识美国亚太安全战略变化的防御性本质,积极构建于中国有利的话语和认知,逐步扩大友好合作的朋友圈。  相似文献   

14.
两岸及美国的学者2010年以来涉台外交的研究成果显示,随着美国相对衰落、中国日益崛起,以及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美国"以台制华"的能力下降,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大局的冲击和干扰也在减少。然而,从美国"重返亚太"、美台军事关系发展、美国国内围绕"弃台论"的政策辩论,以及台湾与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来看,本文认为,美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以台制华"的固有战略,不希望两岸在东海、南海等问题上走得太近,美国仍然会在台湾"国际空间""国际经济空间"等问题上"搅局"。  相似文献   

15.
尊敬的庆熙大学校长赵正源先生、副校长朴桂弘先生,尊敬的亚太地域研究院院长金达铉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 我们十分高兴地应庆熙大学校长的盛情邀请,来参加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关心的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地区安全问题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能够顺利举行,首先应衷心感谢庆熙大学亚太地域研究院金达铉教授、高成彬教授的辛苦贡献,为这次会议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和周到  相似文献   

16.
吴莼思 《国际展望》2015,(2):19-33,146,147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亚太地区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安全矛盾,特别是国际社会高度聚焦的南海争端、钓鱼岛冲突以及中美战略竞争。笔者认为,当前亚太地区面临的安全挑战要复杂得多,其背后是正在渐获动力的亚太安全架构转型。从内涵上看,亚太安全架构的转型带来了四方面安全挑战:权势转移引发的安全竞争、领土领海争端的集中爆发、地区国家政治转型的安全后果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安全问题。尽管发展方向尚不明确,亚太安全架构的转型仍显现出两个重大趋势,即亚太地区的冷战结构正逐渐为一种后冷战结构所替代,亚太安全架构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正逐渐由美国主导转向由亚洲国家主导。要推动亚太安全架构朝向更加合理与自主的方向转变,亚太地区应进一步凝聚共识,积极打造符合21世纪和平发展特征的规则体系,推进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不断提高维护地区和平安全的能力,为真正承担起维护亚太和平安全的责任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7.
张春 《国际展望》2012,(4):134-136
2012年6月3日,"全球挑战和亚太合作"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顾问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美国、德国、瑞典、印度、印度尼西亚、香港和北京等地的国研院顾问与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教授向这批国际顾问汇报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强调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工作的三个特点,一是重视"整合",即在研究人员个体研究上强调团队和计划;二是突出"专业",即在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建设服务上强调专业重点,如世博会和地方官员国际化教育等;三是强调"理论",即在为国家外交服务上重点在理论、理念和战略的构建。国际顾问们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东南公司组织各项目部围绕"道德""安全""精细""争先"四种意识开展大讨论主题活动。本次活动通过三个阶段进行开展。一加强学习阶段,围绕"全员安全教育活动""道德讲堂""精细化管理""六比六赛"等活动,结合项目实际,引导员工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二潜心思考阶段,思考分析"道德""安全""精细""争先"的意义,通过对照反思,查找自身在践行过程中的具体差距,准备讨论发言要点;三总结讨论阶段,组织员工找差距亮承诺树标杆赶先进通过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3月2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万寿论坛"系列活动之"当今世界安全局势及其特征"主题对话会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来自欧洲五国和周边六国的和平安全组织领导人、智库学者代表,围绕当前国际安全局势及其特点、国际安全局势复杂动荡的成因等问题,与中央党校、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亚太地区的安全挑战主要有三类,即残余的冷战结构、结构性的战略冲突以及非传统安全问题。这三类安全问题本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段,却同时出现在亚太空间中,从而造成了复杂的系统性安全困局。因此,是否具备同时处理三类不同属性的安全问题的能力,就成为评估和判断未来安全架构有效性与可行性的基本标准。由于亚太各国在冲突根源、理论准备、核心基础、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等安全架构建设的关键点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必然导致在安全架构的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明显的路径差异,最终形成六种典型的亚太地区安全模式,分别是同盟体系模式、东亚峰会模式、中美共治模式、亚信会议模式、次区域协调模式及东盟主导模式。根据以安全问题的类别和属性为基础生成的评估标准,对这六种模式、进行二维空间的落点象限排布,可以简单勾勒出未来亚太安全架构的基本谱系,从而对其未来发展图景进行宏观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