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时下鲜有听见人们议论国民性问题之际,《探索与争鸣》1997年12期发表的《陈独秀“改造国民性”的主张是正确的》一文,打破了许多年的沉寂,重新提起了这个至关重要的旧话题。港京理抢融舒了国民者极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民性问题。什么是国民性?最权威的《辞海》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均未收入这个词条,这使我们难以凭籍精英们的智慧对国民性作最直观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普遍性格或社会性格。国民的社会性格具有二重性.国民性中的闪光点我们常称之为优秀品质或传统美德,不良国民性我们常称之为弱国民性或…  相似文献   

2.
柳昌清 《人民论坛》2014,(6):194-196
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重构公共文化。要能够形成公正的、长远的公共性共识,就必须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指导经济转型和体制创新,使其能最终完成;可以作为教材,应用于教育和普及,对改造旧的国民性、形成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民性起到长期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民性(Nationality)一般指某一民族所特有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在西方一些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著作中,国民性是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如孟德斯鸠认为,亚洲弱而欧洲强,根本原因是亚、欧民族有不同的秉性。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关注程度,并不亚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形成过一股强劲的改造国民性思潮。然而,除了鲁迅研究领域外,几乎所有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述,都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个题目,没有给它以应有的注意和地位。这是需要纠正的。  相似文献   

4.
金花子 《求索》2008,(11):194-196
改造“国民性”是晚清时期各种西方文明碰撞下所产生的最大思想命题,它从产生伊始就始终没有脱离开文化比较的视阂。西学背景浓厚的林语堂,早年追随五四先行者的足迹,看取西方价值观而致力于批判“国民性”以革新中国社会。三十年代以后,林语堂开始面对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明,从中西文化的融合互补中找到了建构新的“国民性”的理想途径。而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书写,又使他的表述陷入了“自我”的尴尬与困境。  相似文献   

5.
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特色、特点、特质,是与其它民族的区别之点、相异之处。在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其民族性略同于国民性。我中华民族的民旗陛如何?我中国人的国民性如何?近百年以来,研究与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息。笔者认为,民族性研究应当在国际背景中加以比较,应当把握主流,把握基本面,宜粗不宜细。张岱年先生认为,许多人常说的“劣根性”,其实并不是“根性”,而是“习性”。因生物性根源而形成之性谓之“根性”,如牛之性不同于鱼之性,鱼之性不同于鸟之性。因社会生活原因而形成之性谓之“习性”,如古人之性有异于今人之性,欧人之性有异于华人之性。各国的国民性都是在各自的社会历史中习得的习性,但称谓各不相同。俄罗斯称之为“俄罗斯性格”,法国人称之为“法兰西精神”,美国人称为“美国精神”。他们对现实的国民性加以概括、归纳、提炼,然后再加以提升,使之理想化,用以重塑新的国民性。关于中国的国民性,前人的论述浩如烟海,不胜引述。有的人基于民族情感,多谈优点,溢美过甚;有的人“恨铁不成钢”,“爱之深而责之切”,重点批判国人的种种“劣根性”。全面、客观的平允之论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6.
童华胜  肖平 《求索》2012,(10):217-219
20世纪初由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国民性改造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国民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塑造一代新民的目标。国民性改造运动客观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体现了国民自我检视和批判的自觉,呈现出现代公民意识启蒙的特征,对于实现人的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重构公共文化。要能够形成公正的、长远的公共性共识,就必须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指导经济转型和体制创新,使其能最终完成;可以作为教材,应用于教育和普及,对改造旧的国民性、形成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民性起到长期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严重的后果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重大制度缺陷,致力于效仿西方近代国民形象而用以改造中国国民性的"立人"思想遭到根本质疑,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结合中国的国情,陈独秀等初步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批判中国传统国民性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建构了"无产阶级新人"的崭新形象和结构,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国民性改造的几个重大问题,揭示了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9.
改造国民性不是鲁迅先给提出来,梁启超那代就发急了,写了好多文章,全国讲演好几百场,说咱国民太不行,得彻底变革了。我想这些文人全都白忙了,要论改造国民性,您瞧瞧今天,旧瓶新酒,新瓶旧酒,国民性还是那点国民性——凡事要顾面子啊,没有时间概念啊,对面生的人冷漠、遇同乡就帮忙啊……只是故事与剧情变了,角色还是那些角色,您仔细想想吧。  相似文献   

10.
熊思呐 《求索》2008,(4):55-56
国民性问题对于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了解国民的本质性,是塑造国民精神的前提,或者说,就是在塑造国民精神。康有为对国民性的关注贯穿其一生的理论建设活动,其对国民性问题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过程。康有为提出造成国民性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道教迷信支配民间的精神生活;2、儒学既没有支配统治者的统治意识,又没有支配民间百姓的思想意识。他提出的解决国民性问题的办法是立孔教为国教。  相似文献   

11.
米华 《求索》2007,(9):128-130
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存在着国民性改造主张与民族革命要求的外在矛盾,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早年毛泽东在接受梁启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后,经历从思辨到实践层面的艰难探索,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初步形成解决这一矛盾的正确思路。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他坚持现实主义写作立场,在作品中观照市民社会,塑造了一系列市民社会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对国民性问题的思索上,他采用了文化批判的视角,通过塑造大量的典型人物和自己特有的写作手法,去展现自己对国民性的理解和对国民性重建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民俗学研究视野与现代文学国民性主题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林红 《求索》2008,(11):185-187
民俗学研究是五四文学探求“国民性”改造的重要部分,五四时期,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民俗学研究首先以学术的视角拓展了国民性研究的视野,使“国民性”反思突破了五四初期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层面而进一步延伸到民俗文化的深层,也使“国民性”改造的启蒙思考真正贴近了乡土国民的精神世界。正是民俗学视野的介入,也使得现代文学在开创之初就以乡土为文化指向而获得了启蒙与审美的双重深化,使民俗社会中符合自然人性的本真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国民性”改造也因此获得了可汲取的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严复国民性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燕 《长白学刊》2007,(3):131-133
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即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复作为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思想家,对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我剖析和反省意识,在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上,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他的敏锐思考,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较早地注意到从国民性改造的角度探索救国的路径,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以前,主要是受梁启超等维新派新民思想的影响,陈独秀以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改造国民的必要性、内容和方式,是为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郭慕卿 《传承》2009,(16):136-137
冷漠与麻木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国民性。近代以来,从梁启超到孙中山,都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这种政治冷漠。这里真正的原因,还是中国的老百姓早已被剥夺了在共同体中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没有参与,万事变得与己不相干,当然就会冷漠。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制度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吴小曼 《新东方》2008,(8):43-46
在中国近代史上,探讨国民素质问题,严复并非第一人。比严复稍早一些的思想家冯桂芬、钟天纬等都一定程度上涉及了民族性格问题,与严复同时期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主要从政治角度展开对国民性的探讨。但是可以说,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较早、较深刻、全面探讨国民素质问题的思想家。严复从国民素质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现代理想国民模式及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等方面都有展开论述并有精辟见解。系统总结和分析严复探讨国民素质问题理论成果,对于我们今天倡导教育改革,探寻提高国民素质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冷漠与麻木似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国民性.近代以来,从梁启超到孙中山,都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这种政治冷漠.这里真正的原因,还是中国的老百姓早已被剥夺了在共同体中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没有参与,万事变得与己不相干,当然就会冷漠.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制度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论辛亥革命前的国民性改造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前 ,资产阶级思想家、宣传家对国民性改造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和论述 ,并形成了一股国民性改造思潮。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还是立宪派等 ,都对国民中存在的“奴隶的根性”、国民性的状况、国民所应具有的品质 ,以及国民性改造的目的、步骤、手段等问题 ,作了深入的剖析和探究 ,从而成为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理论的民主原则是国民性话语的逻辑前提,同时,民族主义的国民性话语历史实践也具有普遍性。本文从理论与历史两方面讨论国民性话语的民族主义特征,揭示了国民性话语与民族国家的同构关系。民族主义构成了晚清的国民性话语的历史背景与重要动力,从国民性话语的实践特征看,可以说是民族主义的自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