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早期作品之一,文章充分体现出了其在这一时期思想的特点——逻辑的思辨、激情的批判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革命热情。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式的“异化”视域下,通过对犹太人问题的观点阐释,展开了对宗教、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力图从理论上寻找到人的终极解放的道路。但是由于“批判武器”存在的先天不足,致使这一理想存在理论缺陷,无法成为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真实语境的误读是西方学者逃离社会批判理论唯物主义路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劳动”批判是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得到整体定位的:第一,劳动是在实践哲学视角中凸现的感性活动,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实践概念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的主体性依据,劳动确切地讲是社会批判理论现实、历史的载体;第三,劳动活动历史超越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现实消解,而不是非劳动美学设定。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与其他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相比,具有一以贯之、毫不妥协的严厉批判态度。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态度贯穿于他的理论,成为一以贯之的主题。他从“文化”着眼,视大众文化为一种商品,具有标准化、伪个性化的特点,并成为统治者的思想武器,而接受者“大众”则丧失了自我意识,丧失了个人独立的自我判断。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观点源于他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阿多诺的观点影响巨大,在受到众多批评的同时,也成为许多理论家对大众文化进行批评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内蕴着社会自我批判.社会自我批判的主体乃是社会,而现实的个人对社会的批判是社会总体自我批判的具体形式.作为历史活动,社会自我批判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生.从对象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以市民社会批判为旨归;从原则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统一;从内容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是意识形态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从视角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是规范性视角与描述性视角的统一.毋庸置疑,研究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正是依靠不懈的理论创新,为我们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总结党的理论创新历程,有四个要素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7.
“愤青”指网络舆论中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的青年群体。从社会认同理论角度看,“愤青”所具有的对外网络民族主义、对内网络现实批判主义的倾向,是社会认同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博士论文》作为公认的马克思终生思想的历史开端,是其早期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马克思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时,主要是对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一定的对比,从而能够分析出他们之间的差别。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理论更加能够促进自我意识觉醒,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宗教的批判,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并赋予了其以现实性的同时,拿起“否定”武器对德意志基督教进行了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丰富的执政理念,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活动与实践的导向规律、价值取向规律、目标指向规律、主体性规律,为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0.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把宗教批判归结为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在政治批判中,把国家归结为民主制,政治是现实的人的政治,要实现人的自由。彻底的批判精神以哲学为武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未来哲学是世界的哲学,世界也是哲学的世界。马克思本人对宗教问题极为关注,宗教批判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点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马克思早期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最先是透过他对宗教的批判展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得以可能的最基本前提。毋庸置疑,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但其在对宗教进行无情审判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发展投注了大量的同情和关注,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其理论深层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情怀。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与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克服,即树立以实践范畴为理论核心的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站在人的角度上展开,通过对宗教的批判从深层次上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性,敞开了他对人本质的复归的尝试和批判理论的现实转向。马克思肯定了宗教产生的现实基础,却没有对这种现实性给予承认,而是以此为契机打开了他批判社会现实的道路,促使了他向哲学的终极任务——人的解放——的全面进军。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主要参照,并以对人本质的复归与批判理论的现实转向为中心线,并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论意义展开具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人”的假设模型成了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但是,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出发点是处于具体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和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不是提出某种人性假设,或者设计某种自然状态。因此,对于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据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前提和方法论,我们的任务不是提出“生态人”的假设模型,而是提出入的“生态化”生活方式,阐明形成“生态化”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文化观念支撑和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时代的产物,是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是在批判现代性中重建现代性的,而现代性的批判与现代性的重建都是立足于"共同体"角度的。马克思批判现代性就是要立足于批判"冒充共同体"(包括货币、资本抽象共同体与国家虚幻共同体等)对于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重建现代性就是要立足于重建"真正共同体",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切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5.
废除“六法全书”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法全书”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 :晚清修律时期、国民政府成立时期、国民政府时期 ,日臻成熟。新中国成立前夕 ,我国废除“六法全书”,之后又对“六法全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引进苏联法律。对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做一个“一分为三”的评价。“六法全书”是一个标尺 ,从我们对“六法全书”的态度中 ,可以反映我们宪政和法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赛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控制是造成单向度的人的重要原因的角度,对“消费控制”进行了批判。剖析马尔库赛对“消费控制”的批判,有利于正确消费观念的树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而且是指导当前“三讲”教育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深入开展“三讲”教育指明了方向。要以“三讲”教育为载体,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理论学习中、班子建设中、“回头看”全过程和从严治党中,使“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到实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 ,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它为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抓住了关键、提供了保证和必要条件 ,是新时期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9.
“前理解”是人们理解前的理解状态 ,是历史对人的占有方式。前理解有两类 :一类是合法的“先见”(“前理解”) ,另一类是盲目的“先见”(“前理解”)。极端的传统主义 ,极端的现代主义、实用主义对前理解的批判 ,是偏激的、非历史的 ,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20.
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其历史进程进行批判性审视的结果,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政治思想。一方面,批判理论不仅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性问题,对实证主义的哲学精神和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解析和批判;另一方面,批判理论还注重发掘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的细节,将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从宏观转向了微观,进而通达其政治诉求。可以认为,从微观视角对批判理论中的政治思想内涵进行探索,不仅能够对其进行深刻理解和阐释,而且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实质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