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劳动法视角下我国非正规就业者的权利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琦 《湖湘论坛》2009,22(4):104-108
非正规就业能满足企业灵活性用工、降低用工成本的需要,也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一种重要就业形式。现行劳动法律未能对非正规就业予以规制,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不能享受与正规就业者相同的劳动权利,因此,应扩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主体范围,将“非标准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制定非正规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为非正规就业者提供法定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劳动权利长期没有得到尊重和保障。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确立了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用人单位的义务、政府的责任,从而使农民工作为劳动者的权利保障有了坚实的法律制度。因此,应当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宣传,普及劳动合同法知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利,创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第13章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利保护的专门规定,体现了俄罗斯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进行倾斜性保护的立法思想。我国与俄罗斯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同样面临着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在于劳动者权利的保障,《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主要从工会、国家监督、劳动者权利的自我保护几方面规定了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我国应在劳动法法典化、加强工会权利保护作用和劳动监督制度等方面完善劳动立法,加强劳动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4.
程钰文  金福海 《人民论坛》2010,(11):104-105
"事实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学界争论已久的问题。《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种类和法律规制入手,分析如何将我国事实劳动关系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切实保护劳动者利益。  相似文献   

5.
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为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劳有所得”要求的一个有力的法律手段。  相似文献   

6.
去年“五一”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提出:“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我国政府提出“体面劳动”,旨在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协商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进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身份意味着不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与提供劳务相关的法律关系当中,劳动者较之受雇者、受雇者较之普通合同当事人,所受到的保护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现代职业院校的学生经常因为实习、勤工助学、兼职而参与到社会劳动当中,如何认定他们的劳动身份,对他们的权益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年龄整体偏小以及社会阅历的不足,学生群体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的代名词,所以他们在学校总能受到各种的优待。当他们走向社会,法律制定者和实施者应当不断纠正制度与观念之间的偏差,尽量将他们纳入到特殊保护群体的范畴,以避免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地侵害。  相似文献   

8.
3月21日,作为我国繁重 部对劳动合同进行规范的法律草案《劳动合同法(草案)》正式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由此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各种意见已达十几万份,有农民工在写给全国人大党委会的信件中说:“听说要制定劳动合同法,作为一个农民工感到非常高兴。希望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能给广大劳动者带来福音,成为劳动者的天使和保护伞”.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劳动合同法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这部法律的制订和实施不仅会为亿万劳动者提供维权“利剑”,同时也将对企业用人产生深远影响,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从理论上讲是规范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基本法,它的立法宗旨就是向劳动倾斜,劳动合同法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和宗旨,它依然需要向劳动者倾斜,在当前资强劳弱和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用法律保障平等自愿协商签订劳动合同,或许会改变劳动关系实际不平等的状况,从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关系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进程,审视劳动合同签订的现状,聚焦最第三的欠薪扣薪问题,其实质还是关注劳动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王希 《前沿》2011,(10)
体面劳动的内涵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它是对劳动质与量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以法律制度来保障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是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条件。我国已初步形成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但与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还有差距。我国应从多方面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建立起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0.
海波 《人民政坛》2008,(2):37-37
新《劳动合同法》已实施。由于对新法的不理解和误读,有一些地方企业冒着被查处的风险作出一些企图规避新法的举动。那么,对于新《劳动合同法》应该如何理解、如何贯彻呢?首先,新《劳动合同法》对建立劳动关系与订立劳动合同的关系进一步予以明确。这部法律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的、新型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一个和谐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的权益都需要保护。正如“保护私人财产”写入《宪法》有利于财富的充分涌流,新《劳动合同法》体现了《宪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有利于充分调动亿万劳动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劳动法》自1994年7月5日由八届人大八次会议通过至今已10余年.该法与配套法律、法规的实施.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武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劳动法》的局限性也在显现,尤其是在劳动关系立法主体、劳动立法要素组成、劳动法制配套建设、国际劳动标准的接轨等方面亟需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2.
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劳动权益是公民的基本权益。保障公民的劳动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在具体的功能性社会单元中,其成员的劳动权益保障和内部劳动关系的和谐,自然也就成为构建和谐单位的前提。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表面上是单位的内部事务,但由于劳动者首先是国家公民、社会成员,然后才是单位成员,因此,劳动权益保障和劳动关系处置就不是单位内部的“家务事”,而是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其后果也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劳动者的安全卫生保护方面来说。落实劳动者的各项权利属于硬性指标。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才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劳动法律制度存在适用范围偏窄、劳动权益保护之规定过于简单、用人单位法律责任不明确等缺陷,致使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为更好地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就必须扩大劳动法主体,将事实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雇佣关系纳入劳动法调整范畴;明确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各项规定;明确用人主体法律责任,特别加大劳动权益的刑法保护力度;简化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建立专业化劳动仲裁机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转型已基本完成,但由于雇佣制度本身存在天然的缺陷,加之政府角色定位不明,工会角色缺失以及劳动者民主权利分享的失衡,我国当前劳动关系存在诸多问题。劳动关系主体力量对比失衡,劳动者权利被侵害的情况严重,劳资矛盾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当厘清政府的职能,调整工会的角色定位,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劳动关系法律调节机制,使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在民主法治的条件下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16.
郑春燕 《求索》2013,(4):191-193
我国立法上关于双重劳动关系还缺乏有效的规范,法院在一般是将第一重劳动关系之外的关系认定为劳务关系。本文提出,司法实践中应当遵循倾斜保护劳动者权益、平衡利益需求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理念,将双重劳动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按照特定的裁判方法路径,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权利义务的对等。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所有的劳动者都在成为平等的劳动权利主体而不再有所有制的身份区别,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也不再是终身制的固定关系而成为新型的聘用关系。但是,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劳动者的权益受《劳动法》保护。在劳动者的权益被用人单位侵犯时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劳动纠纷发生时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有不完善之处 ,不利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应在立法上予以补救。  一、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在我国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是依照《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设立和运作的。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 ,劳动争议发生后 ,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调解不成 ,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 ,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  相似文献   

19.
“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放弃吧,不甘心。不放弃吧,又真不放心。”来自江苏的肖健在北京一家私企工作了2年, 但是至今老板也没跟他签订劳动合同, 肖健一直担心,合同没签等于劳动关系不成立,自己万一真有点事,单位会推卸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化解了肖健的疑虑。已于2005年 10月28日通过、2006年3月20日正式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的这部法律草案,针对当前劳动用工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在形成劳动关系和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赋予劳动者更多的权利,从而在劳资关系天平的劳动者一方增加了砝码,改变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一些劳动争议案中,确认双方事实劳动关系是适用相关法律的一个基本依据,因而,在这一类案件中,确认事实劳动关系就成了双方争议的焦点,但读者有没有想到,既有事实劳动关系,也就会有它相反的一面:“事实解除劳动关系”。这一类劳动争议案,我们平时介绍的虽然较少,但在实例中,却是不断地增多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