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段谭云 《湘潮》2016,(4):175-178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两封催人泪下的书信:一封是陈觉烈士就义前给妻子的诀别信;一封是赵云霄烈士给襁褓中女儿的遗书。这是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陈觉、赵云霄夫妇生命的火花,凝铸于铁窗镣铐之下,迸发于刀光血影之前,流芳百世,永照后人!他们在革命岁月中锤炼出的忠贞爱情、不舍亲情与战斗豪情煜煜生辉,成为共产党人的楷模。一、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陈觉、赵云霄,在革命时期,并肩战斗,互相扶持,即便在最后关头,也绝不向反动派低头,互相鼓  相似文献   

2.
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 列着两封催人泪下的书信:一封是 陈觉烈士就义前给妻子的诀别信,一封是赵云霄烈士给襁褓中女儿的遗书。这两封用烈士生命和鲜血写成的书信,正象肖华同志所说的那样:“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我们的先烈,表现了最忠贞的气节,最丰富的感情,最高尚的情操。”从两封书信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陈觉、赵云霄夫妇生命的火花,凝铸于铁窗镣铐之下,迸发于刀光血影之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两封催人泪下的书信:一是陈觉烈士就义前给妻子的诀别信;一是赵云霄烈士给襁褓中女儿的遗书。这是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正象肖华同志所评价:“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我们的先烈,表现了最忠贞的气节、最丰富的感情、最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4.
正这里介绍的是分别于1928年、1929年被国民党反动派在长沙惨杀的一对共产党员夫妇的遗书。他们是无名英雄,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史册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英雄。正是这些烈士用他们的血、泪和生命缔造了共和国的辉煌。此时此刻再读遗书仍令人感动,催人泪下,激人奋进。这两封遗书,一封是共产党员陈觉烈士1928年惨遭反动派杀害前给妻子赵云霄的。另一封是赵云霄同志就义前给儿子启明的。陈觉,1906年生,湖南醴陵  相似文献   

5.
李岱 《湘潮》2006,(8):1-1
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一个展柜中,并排陈列着两封催人泪下的遗书,一封是丈夫就义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一封是母亲留给尚在襁褓中女儿的遗书,它们的主人是一对年轻的伉俪,即著名的革命烈士陈觉与妻子赵云霄。陈觉,原名炳祥,号秉强,湖南醴陵人,1907年2月5日生,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受党组织选派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在校认识赵云霄并与她结成革命伴侣。赵云霄,原名赵凤培,河北阜平人,1906年12月生,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9月,国内正处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之中,陈觉与赵云霄奉调回国,被分配到湖…  相似文献   

6.
《湘潮》1985,(8)
陈觉烈士,原名炳祥,又名秉强,生于一九○七年二月,湖南省醴陵泗汾人。早年,在醴陵县立中学读书时,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五年,党派陈觉同志去苏联学习,在苏联学习期间,与赵云霄同志结婚。一九二七年九月,夫妇俩一道回国,先后在东北和湖南等地,坚持党的地下斗争。陈觉于一九二八年十月十四日,在长沙被反动派杀害,时年二十一岁。临刑前。给赵云霄同志写了一封绝笔信。  相似文献   

7.
信仰铸造坚定如山的绝对忠诚。陈觉、赵云霄烈士是一对革命夫妇。他们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下始终坚贞不屈、矢志不渝。就义前,赵云霄给孩子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启明,我的小宝贝!你可记着,你的母亲是23岁死的,你的父母是为革命牺牲的,是为了信仰和追求革命真理而死的!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辜负你父母的  相似文献   

8.
黄金云 《湘潮》2023,(4):35-36
<正>英烈小档案陈觉(1907—1928),出生于湖南醴陵县,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党组织选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认识了同学赵云霄。赵云霄(1906—1929),出生于河北阜平县,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苏联学习时,赵云霄与陈觉相爱并结为夫妻,后回国到湖南醴陵开展地下斗争。之后,陈觉和赵云霄分别到常德和长沙继续开展地下斗争,不幸先后被捕牺牲。  相似文献   

9.
《党课》2020,(4):90-92
赵云霄,1906年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与共产党员陈觉结为革命伉俪。在简朴的婚礼上,他们相约为革命奉献一生。1928年9月,因叛徒告密,被派往长沙执行地下工作的赵云霄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随后丈夫陈觉也被捕并被关押到长沙陆军监狱。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他们始终大义凛然,互相鼓励,最后,敌人以“策划暴动,图谋不轨”的罪名,判处赵云霄和陈觉死刑。  相似文献   

10.
边辑 《党史文汇》2010,(3):22-22
赵云霄(1906-1929),女,河北阜平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后与同学陈觉结婚。1927年回国,同陈觉一起在东北、湖南等地做党的秘密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党史文汇》2010,(2):34-34
陈觉(1903-1928),原名陈炳祥,湖南醴陵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创建“社会问题研究社”,并主办《前进》周刊。1925年被派往苏联中山大学学习,与同学赵云霄结婚。  相似文献   

12.
<正>虽然面前没有刺刀、老虎凳,但我们仍要做勇于牺牲的奉献者。徜徉在风景如画的鸭绿江畔,滔滔江水更让我们无法忘记无数革命先烈视死如归、无数仁人志士英勇奋斗的感人事迹。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舍生取义,才有我们今天的富足安康。赵云霄和陈觉都是无数先烈中的一员。他们也曾拥有如花般灿烂的青春,但如此鲜活的生命却在他们风华正茂时戛然而止。今天,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穿越历史的时空,跟随思绪一同追忆他们那段光辉的历程。赵云霄同志是河北省阜平县人,1925年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与在该校学习的陈觉同志结婚。  相似文献   

13.
刘季 《云岭先锋》2020,(2):56-56
1928年9月27日,赵柞传在为党组织筹措活动经费返回昆明时,不幸被捕入狱。他经受住敌人的百般折磨,在就义前一天,分别给父亲、岳父母、妻子、兄妹、儿子留下了5封遗书,"我为主义而牺牲,为民众而牺牲……我心很坦荡安然","然为国牺牲,算死得其所",表达了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赵祚传烈士留下的5封遗书中可以看到,他所秉持的是一种信念坚定、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革命情怀。  相似文献   

14.
付春阳 《奋斗》2014,(10):63-64
当年,赵一曼烈士被押上去珠河县的火车时,她知道日军要将自己枪毙了,此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的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相似文献   

15.
在早期中共党员中,有一对革命伉俪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我党成立时全国58名党员中仅有的一对党员夫妻,大家亲切地称为“英”“雄”夫妻--何孟雄和缪伯英。何孟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缪伯英则是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他们双双为中国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部催人泪下的“英雄”传奇,给后人留下永恒不朽的精神丰碑与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相似文献   

16.
<正>在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的一楼大厅里,陈列着一封写在白色手帕上的特殊书信,它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封书信的作者,就是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这封特殊的书信,是他在黄花岗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  相似文献   

17.
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陈列总馆》展出的烈士遗物中,有一封烈士书信格外引人注目,参观的人们几乎都要在这里停步,细细阅读。这就是被人称为“江姐”的江竹房烈士在1949年8月在狱中用竹签子蘸着用棉花烧灰制成的墨水,写在极薄的巴掌大的一块手纸上的,信的全文如下。竹安弟:友人告知我你的近况,我感到非常难受。么姐及两个孩子给你的负担的确是太重了,尤其是现在的物价情况下,以你仅有的收入,不知把你拖成甚么个样子。除了伤。:而外,就只有恨了……我想你决不会抱怨的日子快点到来而外,我什么都不能兑现。安弟!的确太辛苦你了…  相似文献   

18.
正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她说:"我不幸,也可说有幸总被卷入激流漩涡,一个浪来,我有时被托上云霄,一个波去,我又被沉入海底。"延安时期的丁玲,经历的正是从云霄沉入海底的过程。起因之一就在于她以女性的生命体验,洞察到以男性为主体的革命阵营内部,既有着两性间在阶级、民族利益上的一致性,还存在着男性以革命的名义对女性的歧视。她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大胆而犀利地揭示出被革命外衣遮蔽的性别歧视问题,从而挑战了革命群体内依然固有的父权-夫权制性别秩序。这无疑威胁到男性的权威和革命阵营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广东党史》2011,(6):30-30
在瞿家湾革命历史纪念馆的烈士展厅内,有一位烈士让记者印象深刻,他的名字叫段德昌。段德昌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武装的创始人之一。水泊洪湖是他革命军事生涯的起点,"大马刀,红缨枪,我到红军把兵当。革命纪律要遵守,共产党教导记心头……"他创作的这首《红军战士纪律歌》至今仍在传唱。  相似文献   

20.
正郝可铭,山西赵城人,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初期曾担任中共赵城中心县委书记。离休前为国务院参事。他性格豪爽、意志坚强,一生坚持真理、坚持说真话,从不随波逐流。我以前并不认识他,为收集赵城革命史料,从1994年开始与他书信往来,10多年间他给我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对于了解赵城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历史及英勇牺牲的烈士十分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