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伍揆祁 《湖湘论坛》2002,15(6):80-81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本质、最核心的是“德治”思想。儒学家们以“性善”为理论假设,以“仁政”为基本准则,以“和谐”为价值目标,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德治”学说。尽管这套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但其中不乏合理的成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行政一般、社会一般的行为规范,仍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可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德治”提供有益资鉴。一、儒学“德治”思想的理论观点“德”是“德治”之内核,而“德”作为“类”的一种标志,表示的则是人性的一种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2.
维护中央的权威,是现代中国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中央权威临来自国际国内、内部外部所未有的重要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论证,使得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理论上有了“一个独立的东西”,即实现了政治理念全面系统的创新,表明中央权威在层次上实现了完整化。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及论证以前相比,在维护中央权威上显然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平旭 《长白学刊》2002,3(1):15-17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深刻地塑造和影响着中国社会。追溯德治演进之历史轨迹,揭示传统德治与新型德治的关联和本质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进而确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五千年的古代文明中,德治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于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应给予客观的评价,德治不是单纯的道德教化,而是包含了各种利民便民的措施,是有进步意义的。当前强调的“以德治国”与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是批判继承的关系。我们今天讲的“德治”,不仅“德治”这个概念来自古代德治思想,其中许多信条也来自古代德治思想。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治”与中国古代“德治”无论在性质和内容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李德芳 《前进》2001,(6):28-28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就“德治”发表论述,提出了“以德治国”思想。认真学习理解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强调“德治”和“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一种否定,是向“人治”的一种退步。无疑这是对“以德治国”的曲解。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谈到“以德治国”时是这样表述的:“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  相似文献   

6.
随着“无法无天”的十年“文革”的结束,被砸烂的公、检、法等政法机关相继重建,被历史扔弃的法律重新得以重视,中国的法律界出现了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全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法必严、违法必究”。然而,中国农村八亿多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仍是农村法制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从而阻碍了全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和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农民受统治阶级的愚弄和压迫,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立法思想的束缚,受“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封建等级思想的压制,对于统治阶级野蛮残酷的立法…  相似文献   

7.
张澄平 《前沿》2002,(9):75-76
一、法治德治的本源及相互关系法律和道德同属上层建筑 ,是构建在各种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作为成形的思想观念是主观意志的反映 ,法在阶级社会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不同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决定其具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封建社会的法按统治阶级的意志处处渗透着封建道德 ,并用法来维护这些道德。道德作为主观意志还受文化、历史、民族、宗教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这也会体现在人为制定的法上。法不仅受经济发展差异 ,还受社会环境差异而形成的道德观念的制约。江泽民同志指出 :“对一个国家来说 ,法治与德治 ,从来都是相…  相似文献   

8.
任海涛 《前沿》2009,(8):58-64
《吕氏春秋》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但是迄今为止,对吕著法律思想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没有展开,研究吕著所构建的新的“德治”法律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吕著的“德治”思想对儒家“德治”进行了扬弃并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内容,形成新的德治理论,该理论由四个要素组成。在春秋战国末期鼓吹经过改造的“德治”理论符合历史潮流,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新的“德治”体系包括物质基础、实施主体、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实力保障和统一天下的舆论准备七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9.
“德”是“法”的价值基础,“法”是“德”的最低体现。德治是一种软性的行为导向,法治则是一种硬性的行为导向。我们必须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方能对大众达到既培育品质,又规范行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论权威     
有些社会主义者近来开始了一次真正的十字军征讨,来反对他们称之为权威原则的东西。他们只要宣布这种或那种行为是权威的,就足以给它定罪了。这种简单化的方法竟被滥用到这种地步,以致必须比较详细  相似文献   

11.
一《管子·明法》最早提出“依法治国”的概念 ,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 ,立法、司法的出发点都是维护少数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礼不下庶民 ,刑不上大夫”。虽然先秦就萌现了“以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和“法不阿贵”的司法平等观 ,但这仅仅停留在道德理论的层面上 ,并没有作为立法、司法的理论基础 ,更没有施诸法律实践。鸦片战争后 ,西风东渐 ,有志之士变法维新 ,学习西方的宪政和法制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在中国才逐渐有了一席之地。所谓法治 ,就是按照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依法而不依人。法治有三大特征 :一是法律的稳定性和严…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很多做人乃至做“官”的准则和规范,倘然汰除了其中的封建因素,即使在今天,也还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提出,其目的之一就是加强为“官”者的道德修养。这种德化德治,无疑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为“官”者重视道德修养,是使党的宗旨得以实现的前提。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德”,必须把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密切联系起来,用这一重要原则规范自己行动。党员干部只有坚定这一政治信念和党性原则,才…  相似文献   

13.
时贤把曾国藩列为中国近代的重要哲学家[1] ,判定他为哲学家虽有轻率之嫌,但曾氏思想中所蕴含的辩证观却是鲜活而丰富的,其“德治”思想亦折射出辩证的光芒!  一、曾国藩“德治”思想中的全面观曾国藩继承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精华,而且根据时势需要,把“德治”方略拓展到军事、外交等领域,使“德治”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从而具有更广泛、更全面的意义。1.主张把国际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忠信笃敬的基础上。在清廷看来,中国是天朝上国,与其他各国不是平等的主体。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执政当局在皇帝能不能及如何会见外国使…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开始于16、17世纪之间,即从明朝嘉靖(1522——1566)到万历(1573—1619)年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刚刚开始萌芽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把这一时代叫作“天崩地解”(黄宗羲语)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的思想家、他们祛蔽发蒙,以六经之理开启生面,从而在封建社会内部树起了早期思想启蒙的大旗。首先,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借助于程朱理学的“存天…  相似文献   

15.
论权威     
正有些社会主义者近来开始了一次真正的十字军征讨,来反对他们称之为权威原则的东西。他们只要宣布这种或那种行为是权威的,就足以给它定罪了。这种简单化的方法竟被滥用到这种地步,以致必须比较详细地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但是,既然这两种说法都不好听,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又使服从的一方感到难堪,于是就产生一个问题:是否可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红 《理论月刊》2002,1(4):16-18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神秘的外壳”指的是以独立的思维或观念为载体的辩证法,“合理的内核”则指的是以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为载体的辩证法,后一种辩证法正是对前一种辩证法的颠倒。但是,人们一直从旧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把“物质的东西”仅仅理解为费尔巴哈式的物质客体。其实,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无论是“现实事物”,还是“物质的东西”,都是作为对象性的东西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尤其是生产劳动中的。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就不是用物质客体去代替思想客体,而是用人的实践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去年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思想以后,今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再一次就“德治”发表看法,而且进一步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对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作出积极的回应,深入研究法治和德治的相互关系,研究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  一、“以德治国”思想的现实意义  我们党的领导核心,比较系统地论述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人民共和国,全面行使管理国家职能以来的第一次。这一…  相似文献   

18.
维护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不是以强制为前提,而是以自己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工作对象接受正确的思想。这种影响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即成为权威性,影响力越大,权威性越高。目前,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有极少数人甚至领导干部认为,搞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说给人家听,写给人家看,哄着人家干的。”他们只做表面工作,不重实际效果;对人是马列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台上唱共产主义,台下搞自由主义;说的是为人民服务,干的是以权谋私。他们批评青年人“理想淡泊”;自己却把共产主义信念置于脑后。这种虚伪的作风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  相似文献   

19.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 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德治”思想,它是针对所谓“政”治、“刑”治思想而发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强调了道德、礼义的思想教育对治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和优越性,在他看来,这样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比之单纯用行政、法律手段要优越,它能使人民更好地自觉遵守政府的法令,并提高了人民的思想素质。要实行“德治”,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必须首先“自身正”;自身首先能遵守道德、律令,对人民起率先垂范作用。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  相似文献   

20.
一、区别: 第一,产生和存在的时间不同。德治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原始社会通过德治使民族、部落内部的公共管理、产品分配及其外部的部落联盟、血族复仇等方面的事务顺利完成;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施行德治巩固其统治地位;共产主义社会是空前完善的德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需要新的社会规范来解决社会冲突,这种社会规范须表现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力量,法律适应这种需要诞生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得到推崇,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需要完善的法律。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法治将逐渐消亡。 第二,实现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