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利民 《前线》2009,(11):29-30
教育作为北京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全面推进“人文北京”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建设“人文北京”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人文北京”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经社伟 《前线》2011,(10):21-21
社会建设和管理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此次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首都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与任务,提出了更务实、更明确可行的发展目标。具体地说,就是要按照建首善、创一流的要求,努力实现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的“五个更加”的基本目标。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3.
《前线》2013,(4):1-1
近日,本市召开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大会,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让北京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北京是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是履行“四个服务”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央对首都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广大群众对我们的新期待。因而,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决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下定决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努力使北京环境更优美、市民生活更舒适,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作出应有贡献;必须从政治和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做好首都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的重大责任,自觉坚持首善标准,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批判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和谐”是其核心价值观,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企业作为经济领域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无法比拟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生态文明与企业利益是互利共生的,  相似文献   

5.
《北京支部生活》2011,(9):1+73-F0002,F0003
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北京市从2010年以来,深入并展了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题的系列文明引导活动,以更高的标准推动茸都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绿色出行文明交通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  相似文献   

6.
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龙义 《世纪桥》2008,(2):24-2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指导下的先进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承载基础。中国需要生态文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彰显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共十七大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完整的途径。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黄卫 《前线》2009,(7):22-23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化大都市,要坚持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重,继承和发展北京奥运会留下的丰富“绿色遗产”,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徐缨 《前线》2012,(4):43-44
常州按照以文化人的工作理念,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设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新抓手,成为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刷新社会风尚的新支点,成为加快实现“第二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9.
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环境权益在公民各项权益中所处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地位,使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重大职责。只有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五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推进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环境权益等"五位一体"的整体权益,才能推进中国的整体现代化并走向环境安全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内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文明的定义及内涵,社会文明提出的理论依据,社会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的关系,社会文明与文明体系,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社会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等方面。社会文明是理论界研究的新领域,深化对这一崭新课题的研究必将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新鲜内容。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以来,无棣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会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围绕服务“三农”和“一简两优三促进”(简化信贷流程、优化信用环境、优化文明服务、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扎实地开展“文明信用工程”和“文明信用县”创建活动,实现了群众性文明创建与农信社事业发展的“亲密联姻”和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2.
《理论导报》2012,(10):15-1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和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工,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拉长方式,消费模式”,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到发展目标的高度,表明我们已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巩民 《前线》2009,(8):49-51
全面加强北京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农村民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北京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规划无建设、有建设无管理、有设施无内容、有运营无监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习月刊》2010,(16):113-114
武汉市江岸区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两型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局将着眼点放在民生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上,如:餐饮废水和餐厨垃圾污染问题、“地沟油”的无序管理以及餐饮油烟、噪声污染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杨萍 《理论建设》2008,(2):8-10
本文从阐述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入手,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力模型”,即从五个方面的“力量”入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文章对其五个方面的内容也进行了详细的思考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3,(5):5-5
精神文明建设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贵在坚持、重在积累,不能抓抓停停、雨过地皮湿,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情抓起,对认准的事情要一抓到底,积小胜为大胜。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是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必须尊重科学,坚持“三贴近”,按规律办事,适应社会变化,着眼人民群众需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迈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契约化”社会。然而,中国社会的契约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中国现实和传统因素的影响,契约交往表现出极不成熟性,契约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契约失灵、违约等。构建现代社会的契约文明要培养公民的契约意识,建立健全契约交往健康运行的各项保障机制,加强契约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9.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文新  黄石松 《世纪桥》2008,(12):26-27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社会文明正日益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新的、先进的文明形态,与其他三个文明呈平行关系,四个文明“四位一体”,彼此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了完整的现代文明体系。因此,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明确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体制的改革、社会转型的方向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的主要内容之一,建设生态文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并明确建设生态文明的目的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