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林天宏 《各界》2010,(6):1-1
聂绀弩(1903—1986),湖北京山人,诗人,散文家。 聂绀弩现传于世的照片中,有一张和妻子的合影:他歪头咧嘴笑着,眼神中流露出几许狡黠,酷似一个“喜欢恶作剧的老顽童”。与聂绀弩相识的人都说,这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相似文献   

2.
绿原致何满子满子兄: 近好!读了你的文章《聂绀弩“收回了的意见”》(《书城杂志》创刊号),想写信跟你聊聊。你的文章后一部分谈的一个历史是非问题,可能是本文的重点所在,虽说同我并非不相干,但公道自在人心,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前一段谈聂绀弩的旧体诗,倒引起了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看到一篇关于聂绀弩先生的文章,文章作者感慨聂绀弩当年是由于朋友的告密才被送进监狱.被点名的是一些文化名人,他们本身也长期受到政治迫害.后来,我又看到这些说法的来源——一位名叫寓真的作者写了一篇关于聂绀弩档案的长文.爆炸性的揭秘都是来自文中公布的档案材料.这些材料显示,聂先生的罪名部分来自朋友的揭发.  相似文献   

4.
聂绀弩现传于世的照片中,有一张和妻子的合影:他歪头咧嘴笑着,眼神中流露出几许狡黠,酷似一个"喜欢恶作剧的老顽童".与聂绀弩相识的人都说,这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作为知己,作家冯雪峰对聂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他有着儿童似的天真,也有儿童似的狡猾." 上世纪50年代初,冯雪峰奉命组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商榷古代文学编辑室的...  相似文献   

5.
朱正 《民主》2002,(11)
在孔夫子说的许多话里,有两句人们很熟悉的: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见《论语·季氏》。“哀莫大于心死。”见《庄子·田子方》。聂绀弩把前面这一句里的“不”字搬到后面这一句里,变成了这样两句:“天下有道则庶人议。”“哀莫大于心不死。”这就不是孔夫子的话,而是聂夫子的话了。聂绀弩在《七十年前的开笔》一文中回忆说,在清朝的最后一年,他八岁,在书塾上学,  相似文献   

6.
50年代,由于七十回本《水浒》的出版,曾经引起了(盛况远远超过30年代胡适《水浒考证》)一场评论热潮。参加讨论的有茅盾、聂绀弩、王利器、张友鸾等学者(详见《水浒研究论文集》和聂著《水浒五论》)。其中有个争议较大的问题,那就是“《水浒》是不是一部有机的长篇结构”?以茅公、聂绀弩为一方认为,全书不是有机的长篇结构,而是在都市说话人基础上的中短篇的缀合;另一方则认为《水浒》尽管残留着说话时朴素的章回形式,个别章节还有个别英雄的传记特色,但就长篇结构来讲,它仍是一部有机结构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正毛、萧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有点特别。1938年3月22日,毛泽东听说萧军到了延安,想见又担心造次,就派秘书和培元先行到招待所探望,并向萧军询问:愿不愿去见毛泽东?萧军回答:我打算去五台山打小鬼子,只是路过,住不了几天,毛主席公务很忙,我就不去打扰他了。这个回答似也在理,但透出的傲气容易给试探者带来心理波折。毛泽东毕竟是大政治家,你不来我就去。他专程到延安招待所拜访,还邀上丁玲、聂绀弩等萧军旧识相陪,  相似文献   

8.
徐珣 《各界》2010,(5):11-13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这个知青队伍中的“小江苏”,在《北大荒》内刊打工时,居然结识了聂绀弩、吴祖光、丁聪和丁玲这些蜚声中外的文化大名家。  相似文献   

9.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10.
十来岁时我读过一本石印的、不上台盘的奇书,书名《万法归宗》,印象极深。某次和聂绀弩——愿他在天之灵快乐!——偶然谈起此书,居然他也看过,彼此还追忆了那书的内容。书中讲的是扶乩术,详梦,占卜,童男童女的妙用,用守宫(也就是壁虎)血测验女人是否守贞 以及用阳起石粉(一种中药)、头发、亵衣灰等乱七八糟的怪东西配成药丸,如梧桐子大,可以把女人勾引过来,诸如此类的妙  相似文献   

11.
聂绀弩平生际会风云,是个传奇人物.他是黄埔二期学员,曾任北伐军东路讨贼前敌总指挥部秘书,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张闻天、邓小平、伍修权、蒋经国、谷正纲是同学.在新四军军部当过陈毅与张茜的介绍人.新中国成立后,任香港《文汇报》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1955年胡风事件中,他被隔离审查,在给予留党察看和撤职处分后,1957年上半年又回到出版社.1958年被划为右派分子,送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中被以“现行反革命罪”判无期徒刑.1976年特赦出狱.  相似文献   

12.
读聂绀弩     
聂绀驽一九四五年初在重庆写过《伦理三见》,其一其二是对钱穆、冯友兰两位教授的辩驳,这里不去复述;其三则批评了重庆坐滑竿或轿子的老爷太太们,他说当碰到上面坐着的是十来岁的小少爷、小小姐的时候,“我对于这种儿童的父母的憎恶和鄙视的情绪,远过于看见那儿童的父母们自己坐的时候所有的。”  相似文献   

13.
秋季古籍书市已举办多日,闻多好书,屡思一游,今日得便,遂直奔琉璃厂。果然名不虚传。只见各书摊前已是人头攒动,好在各自默默翻书找书,并不显得吵闹。在门口处先选购了颜中其编注的《苏东坡轶事汇编》(岳麓书社,1984年)和聂绀弩著《中  相似文献   

14.
黄飞立  文靖 《各界》2011,(4):76-78
1956年,音乐学院正在准备《奥涅金》的演出,排练很紧张,忽然有一天吕骥对我说:“是不是我们也成立一个合唱指挥系?”那当然好了。他说:“那你就去筹划吧。”那时候我是管弦系主任,作曲系的和声课还在上,事情很多,所以也来不及多想。过了几日,有一天晚上开会回来,吕骥和我一起上楼,说:“怎么样,  相似文献   

15.
唐德刚是胡适的收山弟子,很多地方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也说他是胡适的高足,其实唐德刚没有上过胡适的课.但胡适在介绍唐德刚的时候总是说:"德刚是我的学生."唐德刚说:"我没有上过你的课."他就说是"私淑弟子".两人的关系亲密得不得了,有人就说,唐德刚这时候遇到胡适,并给胡适做口述自传,是他的运气好.  相似文献   

16.
蒋勋 《党政论坛》2014,(4):31-31
其实我不太爱说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词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了他的敏锐度,也难以激发创造力,所以需要出走.20世纪70年代我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4,(4):34-34
很多人知道我喜欢金庸的小说,更喜欢风清扬.如果一个人一旦成为武林高手,围绕在他周边的人就会很多,这些人你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朋友,一类是敌人.朋友与敌人天下把我当对手的人很多.我认为这个对手最有价值的事情是能够让你成长,让你的客户成长;与此同时,你的对手也变得聪明了,也在不断成长.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最怕的是“蛮打”.如果一个拳师碰上一个蛮师,你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一个拳师碰到另外一个顶尖高手的时候,大家才能互相成长.  相似文献   

18.
谁来护法?     
我对沧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在特殊的年份我曾以特殊的身份在那儿勾留过.听说蒋子龙是沧县人,我问他是哪村的,他说窦店,我说我在姜庄子住过,离你们家八里地,我家文秀住窦店.他说我怎么不知道,是哪一年?就是反右以后干部大举下放的1958年,原来那一年他已经参军走了.我是戴上帽子的右派,罪状之一是替某一个后来也成为右派分子的大学生抱过不平,出主意说,你可以写信给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监委申诉,这就是“挑唆”右派分子向毛主席猖狂进攻了.到达沧县城关那一晚上,在狭窄的剧场看了京剧《宋士杰》,听到  相似文献   

19.
制度的力量     
公司里有位美国工程师,刚来中国的那一阵子,他一看到周围地上有垃圾就拣起来,然后到处找垃圾桶.同事都劝他,说你拣这个干啥呀?他说习惯了.于是我常常感叹:美国佬的素质就是不一样.但是没过两个月,他不光不拣垃圾了,有时还和别人一样往地上乱扔垃圾.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一位准备买车的朋友问:你说我是不是应该等一下再说,眼看咱们就要“入世”了?还有一位退休的老同志忧心忡忡地问:我一辈子那点积蓄都放在门口的银行里,你说“入世”后咱们这些银行会怎样?我那点钱不会就没了吧? 随着“入世”的临近,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9月17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