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6 毫秒
1.
说到陈永贵,马烽说:"社会上对陈永贵一直有不同看法,有褒的也有贬的,一会儿画成个红脸,一会儿画成个黑脸,成了川剧中的变脸……我无意对陈永贵进行评说.只不过我和孙谦因为写大寨,和陈永贵有过一些交往,打过几次交道."本文讲述了马烽与陈永贵的三次喝酒.马烽以一个作家的视角,通过喝酒的三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或者说是意识流地,描绘了陈永贵由蓦然辉煌到倏忽熄灭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2.
农村调查是田家英生前所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从建国初期的合作化运动开始到他离开人世,从未间断。他是我们党内熟悉农村情况,熟悉党的农业政策,熟悉合作化历史为数不多的干部之一。五、六十年代,有些省市的负责人曾向毛泽东要求,把田家英下放到他们那里去工作。毛泽东不同意,他说:我是主张干部下放的,但田家英不能放,需要有人给我反  相似文献   

3.
王庄林 《侨园》2012,(10):24-25
一 在木祖克大沙漠北缘的卡美尔部落,卡美尔的英文是“骆驼”,骆驼是卡美尔部落的祖神,酋长卡美隆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第十七个儿子.父亲与卡扎菲的关系甚密,于是我在三年前成了这位总统的卫士.为此,父亲曾非常骄傲.我回到部落后整整睡了三天三夜,父亲骑着他的神驼来看望我.“行了,你也该出去透透风,到我们的木祖克大沙漠去看看,也好将卡扎菲忘了吧.”父亲说: “我把我的坐骑神驼赐给你几天,出去走走.”  相似文献   

4.
夏晓虹 《各界》2008,(4):87-90
说到秋瑾的婚姻,1896年,她在湖南湘潭和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结婚了,丈夫叫王子芳.王子芳这个名字很长时间都被人弄错,一直都把他的字当作本名,他的字叫延钧.秋瑾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当时她的父亲在湖南做官.秋瑾对这桩婚姻始终都不满意.她在湖南时写了很多诗,这些诗读起来跟那些传统的闺怨诗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在那些思亲诗中,特别突出地表达了秋瑾对家人深切的怀念.有些诗写得声泪俱下,比如有一首诗写她刚刚和家人分离:"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  相似文献   

5.
我父亲原是武汉灯泡厂的一个炊事员,身材矮小,为人朴实谦和,言语不多.直到他晚年我们才知道,他曾当过兵打过日本鬼子,真让我们吃惊不小. 我父亲周伟(又名周国华),曾是黄埔军校五期生.1937年抗战爆发后,父亲积极投身抗战,曾率部在豫西一带与日寇作战.  相似文献   

6.
谁来护法?     
我对沧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在特殊的年份我曾以特殊的身份在那儿勾留过.听说蒋子龙是沧县人,我问他是哪村的,他说窦店,我说我在姜庄子住过,离你们家八里地,我家文秀住窦店.他说我怎么不知道,是哪一年?就是反右以后干部大举下放的1958年,原来那一年他已经参军走了.我是戴上帽子的右派,罪状之一是替某一个后来也成为右派分子的大学生抱过不平,出主意说,你可以写信给党中央毛主席和中央监委申诉,这就是“挑唆”右派分子向毛主席猖狂进攻了.到达沧县城关那一晚上,在狭窄的剧场看了京剧《宋士杰》,听到  相似文献   

7.
峰炬 《瞭望》1993,(14)
2月26日下午,河北省召开的“克服新闻宣传一般化”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省委书记、省长程维高同志应邀出席,照例他应当有一篇讲话。他的讲话真可谓别开生面,引起热烈反响。他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些天会议很多,都让我讲话,我很苦恼,说老实话,我非常不愿讲。由于很忙,我对这个问题没有时间认真思索,实在不愿意在讨论克服新闻宣传一般化会上,再来讲一般化的意见。”会场顿时掌声大作。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6,(9)
正每年夏天,当长江流域发生洪水时,我的心立刻会扑到那一方热土上。1969年,我作为武汉市老三届的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公安县北闸区荆洪大队。我下放的队紧靠长江大堤,离荆江分洪的北闸只有2华里。闲暇时,我曾跑到北闸去玩,当看到那长长的一排气势恢弘的闸时,我浮想联翩,激动不已。1954年长江流域发大水时,我的父亲曾经在武汉的江堤  相似文献   

9.
宜修 《侨园》2011,(10):26
古今中外,人生最大的伤痛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身为远方的游子,期盼之后,最无奈的,便是与父母重聚后的生离死别.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我等“逆子”未能恪守这份孝悌,自当珍惜、把握每一次来之不易、又来日无多的天伦亲情.一个月前,与父亲拥别时,父亲喃喃道“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你来的时候我们欢欢喜喜,可走的时候……”听到此,我把脸紧紧地贴在父亲的嘴上,为的是堵住他接下去那让我不忍卒听的后半句……  相似文献   

10.
张东亮 《侨园》2014,(4):32-33
惆怅男邂逅命中“女神” 12年前那个秋阳和煦的上午,当一架飞往乌克兰的航班载着梅爱偲冲中天而起时,这个19岁男孩的心头却是一片阴霾.从河北承德跑到北京国际机场为他送行的父亲,临别时只对儿子说了一句话:“到了那边,你可争点气吧!”而更让梅爱偲心头沉重的是,出国前去石家庄培训了—个月俄语,他却只学会了一句“你好,我要水”……  相似文献   

11.
王宝文 《侨园》2014,(6):39-39
我曾有过抄书的经历,而生涯中的这—幕,却是从父亲为我伏案抄书开女的……那是在"文革"时期,刚转业到地方基层单位工作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靠边站了。由于受父亲的株连,我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遭到人们的欺辱和冷落,同学们不跟我们这类人交往,更为可气的是学校不发给我书本。这使父亲很伤感,只好在他下放的地方,向农家学生借来课本,晚上回到家,不顾蚊蝇叮咬,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抄写书本,白天还给人家,晚上再借来抄。经过几个晚上的鏖战,我终于有了书本,虽不像同学们的那样规整,但我很喜欢。  相似文献   

12.
《民主》2016,(11)
正16岁的陈欣然绑架并杀害了自己的母亲,是什么原因造成母女反目成仇?究竟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母亲其实是百分之百爱孩子的,孩子也不是真要置母亲于死地。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效沟通、真诚相待、科学引导。同学眼里笑点很低一笑会露出小虎牙的可爱姑娘,于父母怎么就横眉冷对?因为不理解、误解!她曾跟小姨说,陈××(父亲)跟我道歉了吗?他从没跟我真诚地道过歉。其实,早在6月15日  相似文献   

13.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同志 ,是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解放后 ,作为一名老党员 ,身居要职 ,但从不居功自傲 ,一贯严于律己 ,艰苦朴素 ,廉洁奉公。他的高尚道德情操深受党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 ,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建国初期 ,谢老担任我国第一任内务部长。当时 ,在湖南老家务农的子女、亲属想凭借谢老的地位 ,到北京找个工作。谢老劝阻说 :“离别多年 ,子女要看父亲 ,父亲也想看子女 ,是人之常情。但决不可以依靠我这个官会得到什么个人好处。你们会说我是个‘焦官’(不拿报酬的官)。是的 ,官而不‘焦’ ,天下大乱 ;官…  相似文献   

14.
制度的力量     
公司里有位美国工程师,刚来中国的那一阵子,他一看到周围地上有垃圾就拣起来,然后到处找垃圾桶.同事都劝他,说你拣这个干啥呀?他说习惯了.于是我常常感叹:美国佬的素质就是不一样.但是没过两个月,他不光不拣垃圾了,有时还和别人一样往地上乱扔垃圾.  相似文献   

15.
《民主》2021,(8)
正她出生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一个村庄,父母的勤勉敬业、不畏艰难引导着她传承良好家风、铺就坦荡人生。她就是民进宿迁宿城总支委员、江苏省宿迁市政协委员、宿城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赵春秀。赵春秀的父亲是一名护林工人,在单位领导、同事的心中是个老实人。他看护林区,兢兢业业,从不放过偷砍木材的人,从不私拿公家的木材,也从不运用这点"看护权"谋取任何好处,他常对自己的孩子们说"公私要分明,领导信任我,  相似文献   

16.
熟悉王旭的人都叫他大旭,但凡称得上年龄大、体格大,而是为人的正直与谦和敬业的作风,让他具备了一种大气魄和大家风范.大旭是大家对他的爱称,也是同事们对他的昵称.无论在舞台上下,大旭总是任劳任怨,总会带给大家数不清的笑容,自然拥有数不清的朋友,同事们都愿意同他合作,一起享受作为电视人的苦辣酸甜.  相似文献   

17.
中学时代,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里玩。吃饭时他父亲指着我告诉大家:“他爸爸真行,在胡宗南那里潜伏了那么久。张治中刚听说他爸爸是共产党的时候,可吓了一大跳。”这话我当时听了完全是懵懵懂懂。到 70年代,我才听到父亲亲口述说那一段往事。他说张治中在周总理的酒宴上看见父亲后倒抽了一口冷气,“啊”了一声楞  相似文献   

18.
袁淑琴 《慈善》2019,(1):38-39
我的父亲是铁匠,他只管打铁的事。平时话语不多,比较内向。年岁大了,他不再打铁,就专心种地。我在河北省滦南县长凝镇上小学,学费从母亲手里拿,对我学习之事,父亲很少过问。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乐亭二中,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考上就好.'母亲高兴得眉开眼笑,她赶紧为我打点上学的行李。中学是住校的,学校规定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下午不上课...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6,(7)
正父亲是一介农民,生活在豫东平原,今年已70高龄。我是父亲精心培育出来的读书人,从乡村到都市,从贫瘠到小康。父亲呕心沥血,壮心不已。18年前,我从农村来到城市读大学,期间曾写下一首关于父亲的小诗,至今未忘一瘸腿的父亲/拉着一车稻草/挪出田地/架子车,在夕阳中/蹒跚/稻草瑟瑟作响/像在倾诉/他最清楚/老人,无声的呻吟在那个时节,我写下不少关于父亲的文章。彼时,父亲在我的眼中已渐苍老,他一天到晚,蹒跚在田地间,无  相似文献   

20.
“总统先生,我实在不愿意打扰你休息。”普雷斯说。“肯定是发生了危机。”卡特判断道。“不是。我正和邓小平副总理会见,他问了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