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也有缺陷。因此,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小康社会政府宏观调控的对象、目的与外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要求转变政府宏观调控模式.适应小康社会的政府宏观调控基本模式是以市场自治为基础、以司法调节为政府公共调节的基础、以政府公共管理为中心的调节模式.同时,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也要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3.
闫红 《求贤》2006,(11):31-32
面对新时期统计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根据统计队伍的现状和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求。政府统计部门要从成就事业的高度出发。利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推动统计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刘琼莲 《学习论坛》2005,21(11):39-42
行政学关于行政官员角色的界定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以威尔逊、韦伯为代表的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是把行政官员界定为行政执行工具的角色上的;新公共行政运动在重新界定行政官员的角色时,要求他们更多地承担政治责任;新公共管理则用企业家精神来重塑行政官员的角色。张康之在服务行政的理念下提出了引导型政府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行政官员的角色得到了全新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公共服务社会化是政府改善服务质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也是现代政府改革的重要趋势。面对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变革,政府必须积极地转变职能,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一是确定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范围和程序;二是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建设民主法治政府;三是要履行信息公开的责任,及时有效地提供公共信息;四是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五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的价格机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六是创造孕育第三部门的良好环境,发挥其在公共服务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曾长秋  朱林生 《探索》2005,(2):144-147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市场与政府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主体要素,政府与市场都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分析当前西部大开发中市场的作用、缺陷及其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过程中失调的表现,进一步探讨实现政府与市场有效协调的对策,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来配置资源,在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协调中促进西部市场机制的良性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市场与政府作为社会的两大系统,在推进和实现区域一体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它们的角色定位,理论界有不同主张。本文在梳理这些主张的基础上,对市场与政府在区域一体化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角色进行分析,构建起"市场主角——政府配角"的主配关系模式,提出主配互补是市场与政府在区域一体化中的最佳角色组合。  相似文献   

8.
乔新生 《学习月刊》2012,(11):21-22
古往今来.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著作汗牛充栋.然而.不论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守夜人”角色.还是凯恩斯主义的干预角色.都无法完全概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近些年来.“政府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一个时髦话题.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热衷于招商引资.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造福一方百姓.这是典型的政府角色错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是搭台唱戏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不是中介服务的关系。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难用简单的逻辑来概括.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其他经济产业,文化产业是一种既具有物质属性也具有精神属性的产业。这就要求,政府要保证对文化市场的调控能力,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特殊要求。发展文化产业,应当是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政府充当的是管理角色和推动角色,而不是产业发展的主体。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做好服务,为文化产业发展铺路。  相似文献   

10.
张凯 《唯实》2002,(7):33-36
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 ,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宏观调控严格地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 ,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的规划、调节、监督与控制。由此扩展开来 ,政府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所采取的其它措施也应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市场调节机制基础上的 ,市场又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运行的 ,这两方面相互作用 ,相辅相成。市场导向对生产和消费起着主导的作用 ,国家只能以此作为宏观调控的基础 ,否则就不成为市场经济。然…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与市场博弈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历来争论不休。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关系使得市场既排斥政府介入又需要政府规范,政府既干预市场又需要放活市场,并建立起政府与市场博弈的和谐平衡。由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定位于安全的公共网络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网络经济的宏观调控者,网络文化产业外部性的消除者和网络文化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从而实现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优势的互补,并最终落脚于提升网络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来说,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培育市场,打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众所周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国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货币、贸易等三大政策的宏观调控工具及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和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然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能够利用的宏观调控工具十分有限,主要的调控手段是税收政策和地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天然缺陷使市场失灵在所难免,而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也将导致政府失灵。现代市场经济应该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经济。市场体系的规范,基础设施的提供,政策计划的制定,和谐社会的形成,这一切无疑都依赖于政府积极有效地介入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历来争论不休.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关系使得市场既排斥政府介入又需要政府规范,政府既干预市场又需要放活市场,并建立起政府与市场博弈的和谐平衡.由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定位于安全的公共网络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网络经济的宏观调控者,网络文化产业外部性的消除者和网络文化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从而实现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优势的互补,并最终落脚于提升网络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肇始于美国扩展至全球的金融危机是美国长期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置失当导致的政府与市场双重失效的必然结果。当前各国采取的反危机措施并没有着眼于寻求二者关系的效用均衡点,具有短期性和功利性,实际效果有待观察。针对中国独特情境,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有赖于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实现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的特性需要地方政府的介入,以弥补房地产市场上的失灵。但政府在楼市调控中也有过角色错位的情况,需要转换角色,严格限定其调控范围,防止触角伸至市场调控的边界。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介逐渐被大家熟知和认可,互联网已经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方面internet在政府公关活动中的运用可以使政府工作效率大为提升,使公众对政府行为满意度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公开公平等特性,网民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消息,这无疑是公民表达其知情权、民主权的一种新方法新手段。政府网络公关是一种新型的行政手段,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网络信息和网络舆情的把握是一个盲点和要点,怎样结合中国自身特点使政府公关取得良好的效果这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政府在人才市场管理中的角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菊 《探索》2002,(6):66-68
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人才服务市场逐步开放。国内人才服务市场的诸多问题源于政府的角色迷离。政府在人才市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政府真正抑制自利行为,树立服务行政的观念;二是政府主动退出越位领域,还权于人才市场;三是政府积极填补职能的缺位领域,真正为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9.
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干预经济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宏观调控。在自由经济时代 ,政府(或国家)与市场是根本对立的 ,人们普遍认为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越小越好。按照斯密的说法 ,国家的功能在于安全、强制合同履行等方面。市场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不需要政府对市场的基本运行加以干预。“把上帝的归上帝 ,把凯撒的归凯撒” ,政府与市场两分 ,各自具有明确界线。政府参与经济是变异的、暂时的、非正常的现象。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看法的转变缘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义乌模式的个案研究,揭示出:转型国家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在中国市场体系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不可能完全遵循西方古典经济学理想化的"守夜人"式的无为政府角色模式。因此,对政府角色模式和行为规则的探讨,应着眼于政府引导、扶持、增进市场体系的有效性,而不是简单地聚焦于政府规模和政府职能的最小化。有效政府运作的重要前提,是政府在运用公共政策积极引导、增进市场体系发育的同时中,恪守必要的行为边界,并自觉推进政府管理体系创新,避免政府的"扶持之手"蜕变为"掠夺之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