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情绪意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消极的政治体验和感受。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治情绪主要表现为政治冷漠、个体极端行为和群体性事件,政治情绪的表现所导致的消极影响是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面前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难题。社会转型是政治情绪产生的根源,也是导致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而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人类心理、经济利益、政府过程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异化"则是政治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这些方面又相互联结、交错融合共同构成了转型期中国社会政治情绪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2.
金毅 《中国青年研究》2012,(12):28-31,42
理性包容的政治文化是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而政治参与盲从则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心态的反映。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公民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恶意引导,"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以及一些管理机构和人员对某类信息的刻意放大,都会使民众的政治参与理性大打折扣,导致盲目参与、跟从和非理性政治参与的扩大。要构建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打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基础,就要树立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的政治参与意识,运用公开、透明、包容的网络管理方法,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对网络治理的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3.
关系具有"善""恶"两面。在中国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及关系实践中,具有各种目标的人会通过建构和维系关系网络来试图在公共事务中获得利益再分配的行动机会。在计划体制、转轨体制与市场化进程中,围绕着公权力行使的庇护关系导致了庇护式腐败的生成。庇护式腐败是根植于政治社会情境中的关系行动,既与资源要素再分配和公权力私化关联,更与政治生活中的关系网络建构与运用以及非正式政治的盛行密切相关,往往试图通过"自我道德化"策略将自身转化为能被社会习俗接受的社会行为。在当前反腐败治理的行动框架下,可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明晰官员责任关系及其行为边界、强化公共规则性交往生态,打破"关系困境",削弱庇护关系的作用空间。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引发了网络结社现象,催生了大量网络社团。网络社团的参与活动与行为既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特别是非理性、非法的网络参与,其危害性表现为:无序参与网络政治、恶意追逐商业价值、"恶搞"主流文化、诱发社会群体事件。本文的研究旨在正视这些问题行为、分析成因并提出治理对策,规范网络社团的参与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前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网络成为民众特别是青年获得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网络政治段子文化的兴起与繁荣一方面反映了在实现民主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网络传播的受众不但是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网络政治段子是公民表达政治诉求、评论政治的直通车,有益于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公民尤其是发言权较少的青年的利益诉求表达途径有限。网络政治段子作为情绪的宣泄渠道,缓解了社会矛盾冲突。其次,网络政治段子是现代社会大众实现政治互动的好途径。再次,透过网络政治段子能够监测公众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的看法,有利于掌握和控制舆情。网络它是政府监测公众舆情的放大镜,网络政治段子的负向功能也不容忽视。一是存在着政治传播上的隐患。二是对大众传播行为存在负面影响。片面的想法往往引发阅读者特别是思想活跃的青年群体的极端思维特别值得警惕。网络政治段子在为包括青年在内的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载体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网络社会崛起而兴起的新型文化,已成为了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在强化政治认知、促进政治认同与保障政治参与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网络文化为政治行为主体的有效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方法,这有助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助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杭州事件”的组织性分析,认为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如网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更加理性,凸显爱国热情;组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场景;政治参与的区域特色增强,形成一些特定的参与群体等。组织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与“快闪”行动有类似之处,都隐藏着较大的法律风险和社会稳定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基于网络监测的社会预警机制,在保护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政治参与行为的合法化和理性化。  相似文献   

8.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深深地影响到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生活领域,网络政治参与逐渐兴起,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青年是当代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本研究对国内七个具有代表性的中文论坛进行了两轮网络观测,收集和整理了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主题相关的网络论坛发帖。通过文本分析,从社会行动理论视角总结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并提出了使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正面效用达到最大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政府信任和内部政治效能感的关系类型来界定青年和政治的疏离程度,其中,疏离感强的包括从属者、退出者,疏离感弱的包括建构者、支持者。并将生活政治参与分为三种类型,线上关切式、线下关切式、线下吸纳式。在此基础上,检验青年的政治态度偏好和生活政治参与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疏离感强的并非完全脱离政治。退出者虽然有较少的社区参与等线下吸纳式和线下关切式政治参与行为,但是他们建构了自我话语空间,更多地参与线上关切式政治活动;从属者有较少的线上关切式政治行为。疏离感弱的也并非参与各种正向生活政治。建构者有更多社区吸纳式行为,但也更多参与线下关切式等冲突政治行为;支持者是政治结构的核心力量,较多参与社区活动,较少参与线上关切式等冲突生活政治;投票、选举等线下吸纳式政治参与取决于制度设计,和青年的政治态度偏好没有显著线性关系。本文还分析了不同政治态度偏好类型的人口学分布,探讨了青年的生活政治参与行为的引导逻辑。这对于目前我国青年的网络社会治理、生活政治参与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沟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媒是一种公民参与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孕育着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新型沟通模式.但是,网络信息的复杂性、网络文化的解构性、网络立法和网上身份认证技术的滞后性,容易导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网络时代政府对信息集权控制的隐蔽性,可能导致"技术官僚为民做主";"数字鸿沟"现象、政府部门网络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强等因素,制约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沟通.基于此,应积极构建政务公开的法制环境、公民网络有序参与的保障机制、"数字鸿沟"的技术防控机制,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公务员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充分地利用网络传媒与公民社会进行有效沟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社会的专制统治扼杀了民众的主体意识,从而呑噬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近代中国社会民众流离失所,失去了基本生存权,只能对政治冷漠逃避;"文革"期间的政治狂热,则是特定历史条件所促成的一种非理性行为。真正导致政治冷漠的原因在于个人没有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意志主体和权利主体,没有认识到政治恰恰是关乎个人自由权利的一种公共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是国民摆脱政治冷漠、释放政治热情的关键所在,而"以人为本"的政治参与需要法治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青年从来是一个与民主议题紧密联系的群体,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涉及到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社会政治民主,另一个是青年成长发展。从政治民主和网络社会的理论视角分析可知,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对青年,对社会政治民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实现了青年政治参与的主体地位,给社会民主进程带来了新的生机;网络的隐秘性赋予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充分自由,推动着"自由、平等"等社会价值的建设;网络参与的快捷化使青年的社会活力得到充分展现,是对党中央"解放社会活力"倡导的具体落实;网络内容的丰富与参与动因的复杂推动着青年的政治成熟,促进社会民主政治环境的良性发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社会与青年共赢的积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3.
赵凤莲  林滨 《青年探索》2020,(1):105-112
当代青年是澳门社会的主体,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关系到澳门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更关系到澳门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通过在澳门城市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针对澳门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可分为利益驱动型、理想信念型、情绪宣泄型和议题带动型。呈现出以下新动向: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但仍显保守;网络政治参与话题多样,但有聚焦性;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多元化;网络政治参与诉求多样化,但偏重个体性。上述动向的出现受社会政治环境改变、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网络技术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亦对澳门社会的民主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导向,建立有效的"诉求-回应"机制和加强教育等方面切实提升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现实世界的政治参与存在知行脱节、被动参与、功利化倾向和政治认知负面化等问题,而对网络世界的政治参与却给予极大的热情.参与形式、参与环境和参与效果的差别决定了青少年政治参与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要不断地改善青少年的政治参与行为,引导他们做到政治关注与实践参与同步、理性表达与理性行动同步、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社会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或者转型时期社会价值体系的变迁和重组都会受到人们主观意识尤其是整体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的影响。当前,中国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在快速发展,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更加慎重地审视政治文化是否可以给社会发展带来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     
<正>随着社会的开放,以及民主参与的兴起,作为网络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政治段子,不仅深刻反映着民众对各类政治事件的看法,也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政治心理。网络政治段子本身就是政治文化,其简短、诙谐、锋利、反映现实等特点与青年文化反现实、反传统,甚至破坏性的特征高度契合,传播网络政治段子已成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本期的三篇文章,从网络政治段子的定义、性质、理论基础、功能,以及青年对网络政治段子的态度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明确指出,在对待各种网络政治段子的态度上,更多  相似文献   

17.
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给中国当代的公民政治参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网络本身"双刃剑"的特性,使其产生了一定负面性,如网络政治参与的膨胀可能导致现有政治体系的不稳定、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更大程度的政治参与不平等等。因此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关注其暴露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以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主要内容;综述了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网络政治行为,特别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献研究;并以四川某高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从网络、家庭、学校、大学生个人和法治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的规制方法和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界定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崛起的态势;以起始于2011年的中东北非青年街头抗议引发的政治骚乱和2012年12月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的行为而引发的中国青年"保钓"运动为例,对中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目的和后果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国内外青年网络政治运动和应对处置机制的经验教训,并就减少网络负面影响促进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正向发展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汪茵 《青年论坛》2010,(3):31-36
通过对浙江青年政治参与的相关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发现当代浙江青年在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政治参与状况及参与意识呈现四个主要特征:一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基本政治原则抱有积极的认同;二是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突出社会问题较为关注;三是各行业各阶层的浙江青年政治参与存在着不均衡性;四是青年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行动之间呈现分化现象。基于对我省青年政治参与现状的原因分析,我们从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网络环境净化、法律程序保障和共青团的作用这五个方面探讨引导青年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