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益主体的竞争与合作是利益驱动下的行为关系,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竞争与合作需要通过行为博弈来实现,并沿着"利益主体一利益群体一利益集团"的路径演化,从而实现利益主体对社会的适应和自身的发展,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正确认识利益主体行为关系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及其内在关系,有利于正确把握利益主体行为的发展趋势,进而采取相应的抑制措施与生长补偿,通过增进行为关系的和谐而促进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8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对"80后"的论断,有失偏颇之处。"80后"现象的形成,不仅有个体自身的原因,也是一个代际冲突问题,更是时代剧变的产物。对于"80后"确实存有的某些问题,决不能就问题论问题,而是应从社会及教育入手,建构青少年科学发展观,维护其正当权益,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其发展。本文从以上层面详细解析了"8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网络道德与后现代伦理精神日趋一致,青少年网络道德的诸多失范现象,正是后现代恶果的生发所致。现代道德精神:理性、中心性、自主性等在网络德育中的缺位,则是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所在。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主张现代德育在网络空间的完全建立是不合理的,而放任后现代德育在网络空间的生长也是不理性的。网络德育的建构面临着一个后现代之后转向的图景,即:接受多样性与差异性,建立共通性;强调对话,采取非权威的民主取向;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融合;重建生活与道德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社会网络与其权益保障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网络是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社会援助体系,青少年的社会网络对其权益保障起着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青少年权益遭受侵害的重要来源正是其社会网络,而青少年在权益遭受侵害时又多会求助于自己的非制度性的社会网络,并且青少年社会网络的结构要素如网络规模、角色类别次数等也是其权益遭受侵害的生成性因素。在青少年权益保障中,社会网络承担的是“守门人”角色,围家应当承担的是“守夜人”角色。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视之,不仅可以看出青少年维权的缺失面,也可为其权益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留守儿童权益的疏忽与侵害导致其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进而引发问题行为的出现。笔者重点论述了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存在的偏差及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6.
家庭社会资本对于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家庭社会资本不仅提供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养成经验,而且直接参与心理弹性的形成过程.因此,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弹性,不仅需要优化家庭社会资本质量,而且也要注意家庭社会资本相关因素的建构.同时,家庭社会资本的负面功效以及家庭电子网络资本的出现,也为青少年的发展提出了新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力量, “80后”新生代的社会建设参与目前呈现如下特征:日益边缘化的建制性危机;社会认同存在正向谐变和逆向冲突两种互构共变型态;虽然现行体系的接纳度较低,“80后”对社会建设参与仍有着较为积极的期待.推动“80后”的社会建设参与,首先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参与体制与机制;其次要建构“80后”新生代社会建设参与中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街角青年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他们向主流社会回归过程的分析上。街角青年的回归心理呈交叉反复态势。本文以"资本"和"场域"为分析视角,并将宏观社会背景纳入视野,通过对一个街角青年向主流社会回归的一种"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路径进行历时性研究,解析了影响街角青年回归主流社会的资本障碍、社会环境障碍、社会结构障碍、经济结构障碍、家庭障碍、个体障碍等等,从而考察了街角青年回归过程的真实实践逻辑,展现了街角青年回归需求的非平衡性与回归场域的平面性,回归路径的非累积性等内卷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学者关于现代德育与后现代德育主张的矛盾冲突之中,阐明我国德育的走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处理好传统德育和现代德育的关系,批评和继承的关系,我国德育和西方德育的关系,现代德育和后现代德育的关系,沿袭现代性的精神理念并根据自己的文化渊源塑造一种不同的现代性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孟利艳  冯草 《世纪桥》2007,(4):119-120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外部因素有很多,但以往学者介绍的往往过于笼统,本文重新审视、科学归类了这些因素,对其进行了明确的阐释,提出了被大家忽视的重要面向之一:受教育者的社会网络结构,并探讨了诸因素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