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格权立法涉及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众多部分法。目前人格权立法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足,如人格权的法律规定地于原则,难于操作;民法通则对人格权的保护范围狭窄;人格权的保护方法不全面。公安院校人格权教学,在公安人员执法、守法方面保障公民人格权起重要作用。公安人格权教育系统化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民法在法学教学中的比重,合理选用教材,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组织串讲、串考。  相似文献   

2.
自然人的人格权确立的过程是一个技术化的价值考量,与自然人的伦理性基础并无密切的关联性。自然人人格权也是具有工具性价值的,所以,赋予法人人格权并不与人格权的本质相抵触。此外,由于承认法人人格权的工具性价值并不能被法人财产权所替代,所以承认法人人格权具有实证法上的妥当性。当今世界各国民法典中没有普遍确立法人人格权最根本的原因,是盲目继受了德国民法典的编纂模式,导致人格权没有容身之处,继而导致法人人格权无从在实证法中得到体现。所以,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进而为法人人格权的最终确立奠定条件。  相似文献   

3.
唐子艳 《理论月刊》2007,(7):121-123
公众人物形象商品化权益的确定与人格权存在冲突。为了协调二者之间关系,作者对两种权益的行使进行探讨。分析了公众人物形象商品化的周延保护与人格权的冲突的原因、表现和后果。提出了相关的弥合机制,并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4.
李方 《传承》2009,(2):154-155
一般人格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它与自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自由等人格利益,是自然人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权利,因而对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保护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一般人格权的基本概念、性质、功能等角度出发,联系我国的立法及司法现状,对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般人格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它与自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自由等人格利益,是自然人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权利,因而对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保护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一般人格权的基本概念、性质、功能等角度出发,联系我国的立法及司法现状,对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郭明龙 《人民论坛》2012,(23):106-107
根据传统民法,人格权属于专属权,具有绝对性、不可转让性和不可继承性,该认识遭遇了现代"人格权商品化"的挑战。司法解释通过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并实现对"侵权人获利"因素的考量间接承认对精神性人格权中财产利益之保护。《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承认了某些"精神性人格权"中精神性和财产性双重利益之构成,实现了对其的直接保护,同时极大推进了正在进行的人格权法立法工作。  相似文献   

7.
生育权是一项人格权,具有人格权的一般特征,但二者又存有差异。如何进一步明晰二者的差异,科学界定生育权利的范围、内容,对指导司法实践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格权是民事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格权立法采何种编排体例一直是起草我国民法典时无法回避的难题。"人格权宪法权利说"逻辑推理本身就存在瑕疵,宪法上人格权无法承载维护私权人格权之重任。随着简单社会简单人格权保护关系向复杂社会复杂人格权调整关系过渡,人格权立法模式也必将由消极保护向积极调整过渡。  相似文献   

9.
杨波 《前沿》2012,(14):77-78
通过对人格权定义及其特征的学说的考察,可以得出“人格权具有固有性”已成为民法学界通说的结论.人格权固有性理论的产生,直接源于学者对人格与人格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与受大陆法系人格的伦理价值法律保护传统的影响有关.然而,“人格权固有性”既与人格权理论相悖,也与我国人格权立法现状不符.因此,“人格权固有性”实则理论谬误,人格权并不具有整体上的固有性.  相似文献   

10.
治安管理对人格权保护体现了预防性、主动性、实用性。治安管理保护人格权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有利于治安管理工作的开展。治安管理法规中的一些规定体现了对公民姓名权、婚姻自主权,生命健康权等人格权的保护。目前,少数公安干警缺乏保护人格权的意识,存在一些损害公民人格权的违法违纪现象。公安机关应进一步强调治安管理人格权保护的意义,提高公安干警的素质,促进人格权保护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人格权制度是有关对生命、健康、名誉、肖像、隐私等人格利益及以确认并保护的法律制度。近年来关于人格权是否应在我过民法典编纂中单独成立一编的分歧可谓巨大。从人格权本质归属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人格权的宪法本质决定了它不应独立成编。  相似文献   

12.
人格权法     
本书主要是通过判例来阐明21世纪的日本人格权法的现状,关于21世纪的人格权应有的面貌,在本书中仅仅稍作提及,原则上将这一工作托付给年轻的研究人员。本书是以1989年出版的拙著《人格权论》(日本一粒社)的第一章“人格权法概论”为原型的,本以为做一下修改,不必费太多时间就可以完成  相似文献   

13.
白思 《人民论坛》2013,(10):140-141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国民法典的主要部分已日趋完善,《人格权法》在《民法典》中的体例编排问题值得探讨和分析.若要梳理人格权法在民法典中的地位,须从民法典的逻辑体系和立法技术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从而给予人格权法应有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4.
著作人格权(我国称著作人身权)是作者因创作作品而享有的专属权利,作为著作权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格权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立法所确认保护。  相似文献   

15.
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主体独立人格如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等方面所应必备的权利。构建人格权法律保障制度,对保护民事主体人格权,保障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与人格权密切相关的财产利益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因其特有的民族文化与传统,在人格权法律保护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与实际需要。从经济、社会现状出发,以云南哈尼族对人格权制度的需求与存在问题为例来探讨少数民族人格权的法律保障,是针对少数民族人格权保护所进行的法律层面的有价值的探索,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法制化建设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发展对人格权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尽管人格权立法一直是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但学界主要关注自然人的人格权,而忽略了商事主体的人格权。应当认识到商事主体人格权与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区别,并针对二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此外,还应考虑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商事主体的人格权。  相似文献   

17.
死刑是以剥夺人的生命为内容的极刑,废除死刑是人权保障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然而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目前还不可能完全废除死刑的适用,故而关注死刑犯的权利保护成为一个现实紧迫的问题.评价死刑要以人道主义、尊重人权原则为指导,对死刑犯的人格权保障进行探讨,以求死刑犯人格权得到更科学、完善、人性的保护,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司法实践中,人格权案件受理数量在逐年攀升,人格权纠纷的适用案由不统一,人格权案件的裁判结果倾向于保护被侵权人。由于新型人格权不断出现、法人人格权不再局限于财产利益、一般人格权的请求开始出现以及商业化利用现象逐渐出现,人格权的司法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应该重新思考现有人格权保护的模式,对独立成编是否必要则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型的人格利益不断出现和被侵犯,只有通过一般人格权才能予以保护。通过对各国有关一般人格权请求权基础的一个考察发现,各国都是在宪政体系下通过判例或立法建立一般人格权保护制度。由于立法上的对具体人格权与抽象人格权的保护方式不同,前者予以积极规定,后者予以消极保护,因此,一般人格权须在个案中经认定受到侵害时,方可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20.
徐园 《传承》2010,(18):142-143
死刑是以剥夺人的生命为内容的极刑,废除死刑是人权保障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然而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目前还不可能完全废除死刑的适用,故而关注死刑犯的权利保护成为一个现实紧迫的问题。评价死刑要以人道主义、尊重人权原则为指导,对死刑犯的人格权保障进行探讨,以求死刑犯人格权得到更科学、完善、人性的保护,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