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已出现,含义不一。曾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孟子·公孙丑》:“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让他教养君臣的于  相似文献   

2.
《今日广西》2008,(5):67-68
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外籍主播埃德温·马尔是中国国家级电视台的第一位“洋主播”,在埃德温看来,自己就是“用外国瓶装中国酒”,他惊讶中国30年来的发展,他说:“我很骄傲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别人看法可能和我不同,但我不在乎。”  相似文献   

3.
“我反对” 傅一河很生气。一位刑法专家的文章让每天“吃粉笔灰、喝红墨水、坐冷板凳、一坐几十年、灰头土脸”的他很不痛快。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笔者在蚌埠铁路公安处看守所,采访了因贩毒被判刑15年的坐台女吴芸。说起往事,19岁的她悔恨难当。我妈说我这次让政府关上15年是好事“我叫吴芸,今年19岁。原先我也知道,干‘白粉’这号事很危险,弄不好就会被警察抓住,但总想我不会这么倒霉,没想到那天真的就倒了霉……”一开口,她就一连串说了好几个“倒霉”。经历了近一年的铁窗生涯,坐在笔者面前的她,齐耳短发,穿一身黑色衣裤,白白胖胖的,说话时那神态,仿佛就像跟谁在聊天。笔者从案卷中早已知道,她说的“倒霉”是1998年10月30日,她刚过18岁生日不久的一天。那…  相似文献   

5.
今天是2013最后一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辞旧迎新。回顾2013年,我想最重要的事情恐怕就是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公报最让我关注的,则是两个关键词:市场经济和法治中国。请注意,是“法治”,  相似文献   

6.
陈月霞 《台声》2002,(8):42-46
台胞人物起步1943年我出生在一个旅居日本神户的台湾省籍的大家庭中,我排行老九。后来又有了3个弟弟,所以我共有12个兄弟姐妹。6岁时父母考虑让我多干点家务活就安排我上了离家很近的日本小学。在四年级的某一天,在学校排练二重唱时,和我一起唱歌的一个日本男同学突然脱口说出侮辱我的话:“我不愿意和支那人唱歌!”我哭着跑回家乞求父母让我也像4个哥哥那样,去上往返需要两个半小时的神户中华同文学校插班。我心甘情愿留级两年从“ㄅㄆㄇㄈ”学起,立志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当时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是王日英老师,她…  相似文献   

7.
光阴荏苒,一眨眼我离开女校已经有8个年头了。三年的女校生活让我收获不少,其中让我最受益的是那“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在国际“三·八”妇女节1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要把女性的“四自”精神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中国大学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好!谢谢乡土中国学会给我机会,让我在北大的讲坛上与大家交流。 听说乡土中国学会主要研究“三农”问题,这方面我很关切,但没有研究。我的书中也引用了“乡土中国”这个概念。上个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写了一本小册子叫做《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社会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给我启发很大。我本人读书甚少,但是偶尔碰到一些令人警醒的思想,便铭刻在心。  相似文献   

9.
感谢民主与科学杂志社邀请我来参加这次座谈会,我对“五四”毫无研究,很愿意来听会和学习。孙伟林让我讲讲龚育之对五四运动的看法。幸好昨天我找到龚育之在2005年写的一篇短文,内容正是谈“五四”,题目是“从两大口号到三大口号”。  相似文献   

10.
“把我们送入地狱的往往是想把我们带入天堂的”,这句警语说得很深刻,也说得很辛酸、很无奈。不是中国的神童多,3岁就能开读“EMBA”,而是一个越来越扭曲的环境越来越名正言顺地扭曲孩童的世界,而且被扭曲的孩子岁数越来越小。著名的美国《时代》周刊正在关注负担沉重的中国孩子。我在3月28日的《参考消息》上读到这一“外国人看中国”的报道,也只有一声叹息。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的奥运会无疑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我很幸运,参加了北京奥运的申办和筹备工作。”在王惠看来,申办奥运和筹办奥运的工作就如同一个大学堂,学习的过程,也是建立使命感的过程,这个使命就是:不能辜负国人的期望,一定要圆好我们民族的“百年梦想”,让世界通过奥运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2.
吴萍  项芳 《时代主人》2007,(7):36-36
“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的老毛病又犯了,奶奶每天做饭、洗衣,还要帮爷爷煎药、按摩,我有很多作业不会写,学习也退步了。我好想你们,想爸爸教我写作业,想吃妈妈做的菜,你们快回家吧,我会很听话,很乖,不惹妈妈生气。”9岁的小龙在电脑前断断续续地念着“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稚嫩的童声让网络另端的妈妈忍不住落泪,也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劳动力严重不足,1942年,日本东条英机内阁通过一条“向日本迁入华人劳动者法案”,根据这个法案,“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等责令在华日军和“新民会”、“华北劳工协会”等伪组织,大力“狩猎华人”。军队在扫荡中武装搜捕中国平民,在城市里突然宣布戒严,公开绑架行人和商贩;“华北劳工协会”等伪组织则以招工为名诱骗拐卖华人,送往日本充当奴隶。日语将此称之为“强制连行”。很不牵,我是“强制连行”身历者,又万幸是这群受难人中的幸存者。一我是1943年在天津被“华北劳工协会”以招工为名诱骗当上劳工的,那一年我12岁。当时的情景,我至今  相似文献   

14.
<正>“把我们送入地狱的往往是想把我们带入天堂的”,这句警语说得很深刻,也说得很辛酸、很无奈。不是中国的神童多,3岁就能开读“EMBA”,而是一个越来越扭曲的环境越来越名正言顺地扭曲孩童的世界,而且被扭曲的孩子岁数越来越小。著名的美国《时代》周刊正在关注负担沉重的中国孩子。我在3月28日的《参考消息》上读到这一“外国人看中国”的报道,也只有一声叹息。  相似文献   

15.
作为·钙押运员,我很茸欢阅读《中国保安》杂志,吲为它的内容贴近我们工作和生活,更容易引起共鸣。前不久,我在《中国保安》杂志上读到了《永不服输的“高龄”队长》这篇义章,感触很深。  相似文献   

16.
荣娇娇 《人权》2005,(6):49-50
29岁的米玛是西藏山南地区颇章乡医院的妇产科医生。虽然乡里共有 1700多名育龄妇女,但是到2003年底, 在这里工作了6年的她,只接生过20个婴儿。但仅在2004年一年,米玛说,“我就接生了8个孩子,全都是顺产。”米玛 1997年开始在颇章乡医院工作,之前在南京卫校学习了4年。这一变化源自米玛2004年5月在拉萨参加的一个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赞助的培训。在那次培训班上,她不仅听了经验丰富的医生做的讲座,而且还有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次培训甚至让我能有机会做剖腹产手术,”她说,“我既兴奋又紧张。产妇被送进医院的时候情况很危急,但经  相似文献   

17.
1912年,陈寅恪先生第一次由欧洲回国,往见他父亲散原老人的老友夏曾佑先生。曾佑先生对他说:“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兴你懂得很多种文字,有很多书可看。我只能看中国书,可惜都看完了。”寅恪先生告别出来,心想此老真是荒唐,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哪能都看完了?几十年后,他在七十岁左右时对后辈说:“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几十种而已,其他不过翻来覆去,东抄西抄。”也与夏先生同感了。  相似文献   

18.
“风筝牵引着我和我的同伴来到白云,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有生之年我会常来这里,在白云蓝天下放飞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1岁的依芙来自英国,她已是连续第五次来参加白云风筝会了。很显然,4月 23日至5月7日的“贵铝杯”第九届中国国际风筝会,留给依芙的是愉快的记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41个国家和地区共75支风筝队及500名运动员、有趣而激烈的风筝比赛、丰富多彩的15项系列活动会让老人时时回味。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两岁多一点的女儿突然仰着小脸问我:“妈妈,你幸福吗?” 我并不吃惊,因为女儿常常会问一些让我感到很意外的问题。 我说:“你是妈妈的女儿,你幸福妈妈就幸福,你快乐妈妈就快乐。” 可没等我说完,女儿却小身子一扭,毫不客气地说:“我不幸福!” “什么?你不幸福?” 我和老公赶紧凑过去追问她:“你为什么不幸福呀?妈妈天天给你洗衣  相似文献   

20.
1998年秋天,国庆节期间,我和南京大学的一些外国专家去了苏州。那是在中国被称为人间天堂的两个地方中的一个,另一个是杭州,马可·波罗把它描述成“神仙的城市”,“那儿享受不尽的快乐让居住在那里的人们觉得自己如同生活在天堂一样。”马可·波罗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