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加坡及其人民行动党是时下国际政治的研究热点之一。新加坡的经济奇迹、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经验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在研究新加坡政治体制时,人们一般喜欢谈论党政关系,但是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议会民主制的国家,人民行动党与国会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图探讨人民行动党与国会关系的特点、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这种关系的价值及由此引出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巴特列—奥多涅斯两次就任乌拉圭总统,在任期间他进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在政治改革方面,他巩固红党力量,依靠红党管理国家,倡导修改1830年宪法,努力推动实行普选制和无记名投票来扩大民主。为避免总统独裁,他提出了集体执政概念,并试图将集体执政纳入宪法。尽管巴特列在卸任时没能完成宪法修改方案,但随后的1918年宪法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他的思想。巴特列的改革开启了乌拉圭政治现代化进程,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开拉丁美洲之先风的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三阶段及其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加坡是一个海岛型的城市国家 ,面积仅682.7平方公里 ,人口约400万。自然资源匮乏 ,惟一可贵的就是它的人力资源 ,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归根到底取决于发展教育事业。因此 ,发展教育始终是新加坡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职业教育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特殊作用。对它的分析是本文的重点 ,也希望“他山之石”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一、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这些阶段是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一)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的新加坡职业教育(1959~1979年)这一时期是新加坡职业教育的首创…  相似文献   

4.
李光耀自1959年担任第一任新加坡总理开始,35年来一直矢志于新加坡的现代化建设,成功地使新加坡从一个破旧、简陋的港口,一个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甚至连水都要进口的小岛,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新兴工业化国家。35年中,新加坡经济平均每年增长8.4%,至1995年按人均收入计算成了世界上第九个最富有的国家,其人均收入为22300美元,超过英国和新西兰。 李领导新加坡人民创造了奇迹,这一点举世公认。然而李在新加坡成功的秘密何在?至今为止学术界尚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朝鲜新修订的宪法集中地反映了朝鲜内外政策的一些新的变化。新修订的宪法在内容方面有不少重要修改:增设了序言,经济方面有引人注目的重要修改,国家机构及其职能有重大调整,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方面也有修改。这些修改以宪法条文确认了几年来朝鲜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一些变化,放宽了一些限制,开始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自1959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自治,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正式建国之后,不到30年时间,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军事前哨发展成为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城市国家,创造了举世公认的“新加坡奇迹”。从内政来说,新加坡是世界上政治最清廉稳定、经济最繁荣进步、社会最和谐安定的国家之一。从外交来说,新加坡在国际上“享有一种与其微小幅员和有限人口极不相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小泉内阁的政策取向与中日关系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泉内阁对内对外政策取向,重视日美同盟关系,意欲修改和平宪法,要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等言行主张,无疑给东北亚地区国际政治发展,尤其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前景增添了新的不安和不确定性因素。中国面对的是一个要做 “正常国家”却又不愿承认和清算侵略历史的日本,一个经济上强大、政治作用也不断扩大的日本。要在警惕和阻止日本的政治右倾化和军国主义化倾向的同时,发展同日本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新加坡正在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是现在新加坡经济活动中的一项大事,是新加坡政府为了解决国内经济难题和进一步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大决策,它表明新加坡的工业建设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跨进了历史的新时期。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回顾战后新加坡的工业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时期。自1961年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早在海峡殖民地时期就开始了制宪活动 ,其后经过自治宪法、州宪法直至共和国宪法的发展 ,体现出新加坡从隶属于英国的殖民地走向最终独立的历程。更为重要的是 ,从其发展的经历中 ,反映出新加坡对西方先进宪政制度的借鉴过程。一、海峡殖民地宪政法律1 92 6年 ,英国将新加坡、马六甲、槟榔屿三块殖民地合并成立海峡殖民地 ,隶属于孟加拉总督管辖。在海峡殖民地成立初期 ,新加坡等三个地区尚处于开发早期 ,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 ,殖民地在整个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但是随着海峡殖民地境内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通过两次鸦片战…  相似文献   

10.
2009年4B9日,朝鲜举行第12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金正日再次当选为国防委员会委员长,会议增选国防委员会委员至13人,其中金正日的妹夫张成泽格外引人注目。会议宣布对朝鲜社会主义宪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但至今尚未公开其具体内容,这与1998年9月朝鲜修改宪法第二天即公开修宪内容大相径庭。2008年8月金正日被传突发脑出血,身体状况堪忧,接班人问题紧迫,因此,此次朝鲜领导人新老交替之时修改宪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26日,缅甸新宪法在历经15年风风雨雨后终于落定尘埃,在全民公决两个阶段投票中都获得通过①.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它将影响未来缅甸的政治走向.本文试图通过对缅甸制宪的历程的回顾,分析新宪法制定的原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修改和平宪法问题的现状及前景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现行的1947年宪法,因限制军事化和和平主义特色而受到普遍赞誉,其中第九条规定“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被称为“和平宪法”。和平宪法为战后日本迅速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维护了亚洲和平稳定的环境,但却成为日本迈向政治和军事大国的障碍。进入21世纪,日本修宪步伐正大大加快,自民党计划在2005年内提交最终修宪草案。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也纷纷提出修宪计划和提案,开始探讨修宪的具体程序和技术性问题,目前,修宪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日本修改和平宪法及其影响将事关日本国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菲律宾1987年制定的现行宪法及其特点,比较菲律宾各届政府的“修宪”努力与修宪与反修宪阵营的对垒,研究菲律宾各届政府的“修宪”意图、“修宪”目标,并从菲律宾民主体制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视角剖析修宪与反修宪博弈的实质,探析修改宪法与政局动荡之间的内在联系,世纪之交菲美关系的变化对菲律宾修宪与反修宪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蒙古国自1989年底开始受苏联东欧剧变的影响,颁布实施1990年的过渡性宪法。实行多党制、两院制的议会制。即第四部宪法。在此基础上经一年多的酝酿之后于1992年1月13日颁布了现行宪法。新宪法颁布实施近8年之后,于1999年12月24日由在议会中拥有席位的三党修改宪法。蒙古国通过本次修宪削弱了总统、宪法法院甚至议会少数党委员们的权力,扩大和加强议会多数党及其领导的权力,其结局是权力大集中。  相似文献   

15.
宪法作为一国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必须为该国所有其他法律所遵守,包括该国的冲突法。冲突法立法和司法实践应当体现和维护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美德日等法治发达国家已经确立了行之有效的关于宪法与冲突法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的有益经验,明确和完善我国宪法与冲突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Winnie Bothe 《Democratization》2013,20(7):1338-1361
In 2008 Bhutan inaugurated a written constitution thereby instituting the state as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The constitution is almost unanimously described as democratic by international media and academics. The ease with which this apparent consensus on its democratic character has been achieved, however, raises the important question of how best to approach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tization. In approaching the issue of democratization as a move towards popular contro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mbivalence of the Bhutanese constitution towards this principle in a cultural context where social order is seen as constituted within the unity of king, country, and people. Curiously, this language is not as unique to Bhutan as one might expect, but influenced by the Westminster legacy in its emphasis on the principle of “Crown in Parliament”, its ritualization, and ideas of political inequality. It raises the question whether this model is suitable as a blueprint model for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historic and cultural trajectories from the European ones? The article advocates a novel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that transgresses the dichotomy between an institutional and linguistic approach, thus opening up interesting new insights on the waxing and waning of processes of expanding popular control.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日本不得不放弃武力扩张的国家战略,但伴随形势变化,日本不同当政者的治国方略则不相同。围绕是维护宪法、优先发展经济、重视国际协调,还是修改宪法、增强军事力量、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等,存在两种不同国家战略倾向。其背后则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战后,日本在《日本国宪法》下走和平发展道路,经济、科技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外交则受制于美国而缺乏自主性。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开始借助美国,努力成为亚洲领导国家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而非所谓摆脱美国的"正常国家"。21世纪以来,安倍晋三的国家战略目标是对内推动修宪,使日本成为"能战国家";对外构筑"自由开放的印太",制衡中国。菅义伟内阁继承了安倍的国家战略。岸田文雄执政后在延续同一国家战略的同时,会展现何种特色,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Global Society》2008,22(2):179-196
Legal scholars argue that there is an emerging global compensatory constitution. This denotes a set of compatible supranational and national institutions that fulfil functions hitherto fulfilled by national constitutions. Thus, de-constitutionalisa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which, as this strand of literature argues, has been brought about by forces such as globalisation, is compensated for. There are strong hints that such constitutionalisation takes place in a formal sense: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norms which could be seen as elements of a new global constitutional order. But it is far from clear whether these norms make a difference. In this paper we ask whether states comply with this presumably new constitutional order. We distinguish between three types of rights which are granted by a constitution—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rights.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mponents of the emerging global constitution, which have been neglected in previous research. We study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and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WTO) norms. The ILO is the major source of a global social constitution; the WTO is the major source of a global economic constitution. We show that compliance is very uneven. Whilst formally a global constitution may be in the making, it makes little difference for citizens.  相似文献   

19.
1945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到1992年越南第四部宪法的颁布,越南先后颁布了4部宪法。从宪法的本质来看,1946年宪法还不能算做真正的宪法;1959年宪法也是在南北分裂的情况下颁布的,并不完备;1980年越南在中越关系不正常时颁布了第三部宪法;中越关系正常化之后,越南又于1992年颁布了第四部宪法;2001年对1992年宪法又做了部分修订。从时间跨度上来划分,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material from the Hungarian archives hitherto unpublished in English,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ontribution Austro–Hungarian diplomacy made to the approval, by the Ottoman government, of a new constitution for its vassal-state Serbia in 1869. The episode reflects the emergence of a Hungarian influence on the Habsburg Monarchy's policy towards Russia, the Ottoman Balkans, and especially Serbia in the years 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Ausgleich of 1867. Hungarian Minister-President Count Gyula Andrássy, through the new Austro–Hungarian consul in Belgrade, Benjámin Kállay, lobbied Vienna to support the new constitution. He did so in the hope that a more liberal political system in Serbia would impede the Serbian government's tendency to foment nationalist unrest within the Habsburg Monarchy and distract Belgrade from its policy of territorial expansion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toman Empi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