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在韶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韶关市民政系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生活,基本构建起以城乡低保、灾害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法律、临时救助等专项制度为辅助,以慈善救助、结对帮扶、经常性社会捐助等社会帮困手段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2.
吴洪彪 《群众》2008,(10):23-25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地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社会救助各项工作,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初步构建起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灾害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全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促进江苏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民政要着力三大体系建设,切实 解决好民生,落实好民权,维护好民利。 一要着力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解决 好民生。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着力构建 以城乡低保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住房救助、 医疗救助、助学救助为主体,以就业援助、科 技援助、司法援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各类 优惠政策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 “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实施、基层落实” 的保障城乡特困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管理机 制。一是要推行自然灾害救助工程,妥善安置  相似文献   

4.
《广东民政》2008,(10):30-31
近年来,仁化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为目标,强化管理,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与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力打造阳光救助、诚信救助、公平救助,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中央部委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工作动态     
汉中市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成效陕西省汉中市着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为主体、农村五保供养、社会医疗救助和临时性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截止2009年底,全市城市低保对象有44341户77708人,占城镇人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丰台区积极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已初步建立了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专项救助相配套,以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全区城乡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基本建成了"以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社会捐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社会救助工作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社会救助制度"碎片化"、家庭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8.
王瑞 《人民政坛》2013,(11):13-15
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现行社会救助政策虽已基本完备,但与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社会救助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定和出台社会救助法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青政〔2005〕4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现就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加快建立覆盖全省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进程,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基本原则(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社会救助体…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民政要着力三大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民生,落实好民权,维护好民利. 一要着力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好民生.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着力构建以城乡低保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助学救助为主体,以就业援助、科技援助、司法援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各类优惠政策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实施、基层落实"的保障城乡特困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是要推行自然灾害救助工程,妥善安置好灾民;二是要实施城乡低保工程,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三是要落实五保供养工程,实现应保尽保;四是要实行临时救助工程;五是要推行医疗救助工程;六是要实施教育助学工程;七是要实施住房救助工程;八是要实施司法援助工程;九是要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十是要实施科技扶贫工程.  相似文献   

11.
魏志军 《乡音》2014,(9):18-18
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对于维护我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一、统筹城乡专项救助制度.提升综合保障效果。要健全、完善、规范社会救助体系,发挥整体效益,就要继续加大法制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加大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步伐,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完善,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目标,以低保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救助、灾民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社会广泛参与,管理规范、覆盖全市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各项救助制度互通、互联、互补,相互衔接配套,整体效能不断发挥,为构建“和谐沧州”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广东民政》2011,(4):29-31
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坚持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支撑、以创新社会救助方式为重点、以优化整合社会资源为核心,逐步建立了“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4.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总体目标,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推进各项救助制度落实、完善、衔接、配套,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健全社会救助的协调发展机制。着眼于社会救助制度的长远构架和城乡一体化的趋势.统筹做好低保、农村五保、灾民救助和流浪人员救助,建立健全城乡”分类施保”和临时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已经初步构建起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尤其建立健全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救助范围覆盖城乡、操作程序明确规范、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救助水平逐步提高的制度目标。尽管如此,社会力量在参与社会救助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完善与提升空间。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6.
雷鸣 《中国民政》2009,(6):21-22
新疆阿勒泰地区民政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配套衔接、提升效能,不断健全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各项救助相配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对“三个群体”(城乡困难群众、孤老残幼特殊群体、重点优抚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杜锁强 《中国民政》2006,(11):27-28
搞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近年来,西安市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制度入手,注意搞好配套制度建设,已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住房补助等制度相配套,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经常性救助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有力地促进了和谐西安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讯     
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委发[2005]9号)。《意见》明确了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明确用3年时间在农村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城市建立起以比较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到2010年,在全省建立起覆盖  相似文献   

19.
《江西政报》2006,(13):33-34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省政府决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扩大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范围,建立城市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现就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2013年,泉州市调整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市财政预算安排城乡低保资金1210万元,覆盖全市13万城乡低保对象,进一步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