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诉讼标的识别的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标的一词,最早来源于罗马法。德国1877年制订的民事诉讼法典以及后来日本制订的民事诉讼法典中均采用了诉讼标的的用语。从中国来看,《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北洋军阀政府的民事诉讼法都使用了诉讼标的的概念。随着民事诉讼的发展,本世纪对诉讼标的理论的研究、论争成为了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界的一大热点。在这股研究、论争的大潮中德国、日本当然是其中的"弄潮儿",我国的台湾民事诉讼法学界也参与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标的的基本概念与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发展到了要求实现程序公正的今天,没有诉讼标的理论指导的民事诉讼实践和没有民事诉讼实践的诉讼标的理论同样是不可以想象的。在当代,“诉讼标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诉讼理论上的简单,纯粹的概念:而是一个民事诉讼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十分敏感和棘手的诉讼实践问题。在大陆法系,“拆讼标的理论的变更,是本世纪民事诉讼理论中最大的变革①。”从一个多世纪前人们对“诉讼标的”这一概念引起注意以来,有关诉讼标的理论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相反,诉讼标的却似乎成为了民事诉讼法学界一个永恒…  相似文献   

3.
德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历经上百年的更替,从“实体法说”到“诉讼法说”,再从诉讼法说中的“二分肢说”和“一分肢说”,始终绕不开“法律效果”与“权利诉求”两个因素,两者共同构成界定“诉讼标的”内涵的两个坐标.其中,“法律效果”以实体法上的权利或法律关系为基础,以纠纷的实质解决为导向,是原告通过诉讼程序期望达到的实体法上的法律效果;“权利诉求”则立足于程序法,是原告为实现实体法上法律效果而采取的诉讼手段.由于“诉讼标的”内含的模糊性造成识别困难,德国理论界试图寻找一个能够适用于诉讼系属、诉的合并、诉的变更、既判力等各程序领域的“诉讼标的”统一概念,但始终难言成功.于是,相对诉讼标的理论悄然兴起.该理论的贡献不在于建构,而在于突破,即打破固有的“诉讼标的”概念的一体化思维模式,使其在不同诉讼语境和程序场景中呈现流动化态势,以适应不同的政策考量与解释操作需要.  相似文献   

4.
萨维尼将民事诉讼法分为诉讼程序规范和实质诉讼法,并对之以公法和私法加以区别,将实质诉讼法当作其创建的现代罗马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萨维尼以实体诉权理论(私法诉权说)为基础,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按照诉权与抗辩权、争讼程序(争点决定)、既判力、替代判决、权利恢复之顺序构建了实质诉讼法体系。从法系意识论上考察,实质诉讼法理论曾对法国法、苏联法影响甚极,又通过苏联法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民事诉讼法学没有着实接受苏联法学的实体诉权理论,以致沦为只见“诉讼程序”而不见“诉讼实体”的诉讼程序法学。本文藉萨维尼实质诉讼法理论之初介,图我国民事诉讼法学之再定位,通过树立以诉讼程序和诉讼实体相结合的民事诉讼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民事诉讼法学,使之得以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也为提升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品质作出其应有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中的处分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自由支配。早在古罗马时代,处分原则作为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的原则在法律上就有反映。罗马法规定,奴隶主和自由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奴隶和财产;在诉讼制度上,将因个人利益而提起的诉讼称为“私诉”,对“私诉”采取“不告不理”和“不干涉”原则,即案件的提起由当事人自由决定,诉讼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和发展,裁判官受当事人意志的约束。但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的一  相似文献   

6.
马丁 《中外法学》2013,(3):556-570
在罗马法上,“诉”这一词汇具有丰富的含义。建基于“诉”的概念之上的罗马“诉权”思维和“诉权”体系塑造了罗马时代的私法和民事诉讼法体系,并对后世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制度及法律适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历史发展为主线,阐释了“诉”在罗马法上的内涵及其意义变迁,研究重点在于探讨“诉权”思维和“诉权”体系之兴衰的表现及其原因。希望藉此展示罗马法上“诉”的概念与制度对近现代大陆法系国家私法权利体系、诉讼法体系以及实体法和程序法两者间关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诉"论     
巢志雄 《当代法学》2011,(3):128-135
"诉"是罗马法上的重要概念,是罗马法诉讼程序的核心,也是现代诉权理论的起点."诉"是一个具有多元含义的复合概念,其内涵包括诉讼程序、诉权和主观权三个方面."诉"有两个主要来源,即市民法和裁判官法.市民法之诉是以市民法上的权利规定为前提;而裁判官法之诉不需要以市民法的权利为前提."诉"是诉权理论的前身,诉权理论在"当事人...  相似文献   

8.
美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旨在探讨和确定“纠纷事件”的内涵外延及其在实务中的理解适用.“纠纷事件”标准起源于对普通法程式诉讼的背反,意在实现“诉讼内容广泛-既判力范围宽阔”的新制度均衡.该标准被适用于诉的合并、回溯性修改诉状、附随管辖、既判力等多个程序领域,构成贯穿诉讼始终的基石性概念.随着社会发展与纠纷形态的改变,宽泛且一元的“纠纷事件”概念逐渐引发理论争议.识别不同程序领域下影响或形塑“纠纷事件”的政策考量因素,并结合具体程序场景致力于确定它的应有含义,是美国法学界新近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9.
诉讼标的理论“内卷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中,诉讼标的被当作识别更行起诉、诉的变更与追加、既判力客观范围的试金石。请求权竞合问题暴露出诉讼标的理论的短板,由此引发争论。学者们从修正诉讼标的概念开始,陆续提出诉讼标的识别、争点效、相对的诉讼标的理论等等,致使诉讼标的理论在内部不断地精细化,却始终围绕原初问题停留在原地,出现了理论的"内卷化"。看上去精细深邃的理论,因其过于繁复且难以自圆其说而蜕变为纯粹的书斋学问,不仅不为司法实践所青睐,也未能影响相关立法,成了没有用武之地的"屠龙术"。导致诉讼标的理论内卷化的原因主要是研究方法上的缺陷。批判诉讼标的理论内卷化现象,不仅对突破诉讼标的理论瓶颈有其必要性,也在一般意义上对法学研究有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的基本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忽视诉讼标的理论、对诉讼标的的认识和处理存在模糊和混乱,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体系中回避了作为本世纪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焦点的诉讼标的理论的论争,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了。在司法实践中,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1.
12.
Law & Policy     
《Law & policy》2005,27(4):608-611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Martti Koskenniemi, The Gentle Civilizer of Nations: The Rise and Fall of International Law 1870–1960  相似文献   

18.
‘Payback’ is an Australian Aboriginal English term (also known in Melanesia) commonly understood to refer to a vendetta. Satisfaction of a grievance, such as a death or wife-stealing, may be sought through ritual ceremony, gift-giving,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ordeal, or even killing. Such phenomena, often characterised as vendetta or feud, have been noted by non-Aboriginal observers during most of the period of European colonisation (from 1788). In spite of the presumption of sovereignty that recognises only one law, it is shown that the criminal law in Australia has conceded limits to its reach in dealing with payback. More recently we observe that judicial attitudes have tended to recognise the positive functions of certain forms of payback in resolving conflict and upset in communities. Far from being eradicated by colonisation, payback retains a rationality in Aboriginal communities in a country that is subject to white man's law.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