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时尚存在双向传播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大众传媒引导着青少年流行时尚,通过营造"拟态环境",运用"议程设置功能",利用传媒优势及迎合青少年时尚的"生命周期"运动选择地构建、强化、传播和再生产着青少年流行时尚.然而,这种引导之中,也有误导,表现为大众传媒设限了青少年时尚与流行文化的内涵与高度;形成了青少年对媒介的依赖;催生了青少年思想"懒汉".另一方面,青少年流行时尚也对大众传媒进行着反哺,使大众传媒呈现出与青少年流行时尚相关的特征.要实现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流行时尚之间的良性互动,传媒关口要正确引导与适度张扬青少年流行时尚,青少年主体要突破传媒的设限,全社会要构建"支持过滤网".  相似文献   

2.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往往是"女性化的",而女性又经常是"自然化的"。多丽丝.莱辛注重与女性相关的自然、社会、心理、文化等具体问题的研究,注重男女之间平等而理智的对话与交流。本文以《裂缝》为例,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着重揭示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在父权体制下,男性对女性、人类对自然的不公正的压迫,从而体会莱辛作品中所期待构建的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共生的生态理想,试图唤醒人类心中的生态意识的主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中国的新一轮市场开放、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社会的分化分层,与西方合作的女性时尚杂志迅速而广泛地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白领女性,成为她们以形象、时尚、消费获致女性性别认同和阶层认同的教科书。时尚杂志对女性角色的呈现,对女性气质、服装与身体的形塑与改造,是通过女性性别技术和中产阶级身份的教科书两个关键隐喻进行的;时尚杂志通过服装等身体技术,本质化了男女的性别人格,掩蔽并再生产社会不平等、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时期,在新的历史文化情境下,中国女性的经济角色受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向现代化演进的新趋向,这主要从新的角色期待与新的角色扮演两个层面展开.我们可以运用角色变迁理论,反映这一时期女性经济角色变迁的早期现代化境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才貌双全、温柔顺从,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识.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却塑造了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三位迥异于传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与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外在相貌和内在精神意识方面的比较分析可知,她们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附属于男权文化和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的狭隘格局.从这三位女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的初步觉醒和转型.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妇女>与<时尚>杂志的比较研究入手,探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官方背景的主流女性杂志与市场化的消费类女性杂志,可以揭示其对"女性人才发展"这一主题的呈现与表达状况.<中国妇女>在女性人才观领域内贯穿着浓厚的国家主导的社会性别价值观,其报道对象层次丰富多元、报道涉及的题材兼顾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时尚>虽然也有一定的正面表现与引导,比如对成功女性的报道与推崇、对性别分工模式的挑战等颇有社会性别色彩,但一是由于其在报道女性人才时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了"女性人才"的丰富性,二是其表述的内在逻辑也时常落入消费主义话语的怪圈,因此削弱了其在社会性别价值观引导上的积极程度.因此,在目前受众自费阅读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扩大以前者为代表的主流严肃媒体的影响力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在新的历史文化情境下,中国女性的社会生活角色出现了现代转型,这主要从新的角色期待与新的角色扮演两个层面展开,从中可见五四时期女性社会生活角色的早期现代化特性。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既是一种商业,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它都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性别成见而存在.东西方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都可谓源远流长,那么,作为一种深植于文化之根部的集体无意识,男权观念存在于世界范围内并通过大众传媒广为传扬就不足为奇了.在一个男性文化霸权的社会里,鉴于大众传媒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敞开"与"遮蔽"的双重功能,它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媒体再现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男权中心价值观这种深层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会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使女性遭到象征符号上的消解,或者不被呈现,或者被定型为母亲、妻子等角色.  相似文献   

9.
《檀香刑》采用多层次多重叙述者来讲述故事,以"有声的女性""无声的女性"切入解读《檀香刑》的女性与叙述声音,探讨女性叙述者的声音在何种意义上被"规训",又在何种意义上溢出"规训",多重人物叙事之间呈现出怎样的裂缝,以及叙事情境中的声音转换及其效果等问题,这对理解女性在该文本中的位置和角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女性的"发髻",是女性的身份和存在价值标志之一,是相对于男权社会的一种象征性标志.它不仅是女性服饰文化的中的一个"亮点",而且也是女性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