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承》2006,(4):66-66
孔子恐怕没有想到,在两千多年后的一场政治运动中,人们会这样惟妙准肖地形容他:“嘴唇像瓮沿,鼻子像头蒜.智慧不如两小儿,活像一条丧家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泉下有知,准会气得七窍生烟.  相似文献   

2.
赵字 《淮海论坛》2013,(1):38-40
重视伦理关系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在《论语》中有很多篇幅讲述伦理道德问题。其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论语》中的孝道不仅保持了孔子以前时代“善事父母”的传统本义,更强调了其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论述具体方法,进一步充实了孝道的内容,使“孝”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道德品质。一、《论语》中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石述思 《创造》2010,(2):113-113
现在,中华民族曾经的精神领袖孔子取代财神地位的可能大增。 全国首款以孔子以及《论语》为主题的福利彩票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首发。以后想必会有孔子牌方便面和一次性卫生巾问世。  相似文献   

4.
《传承》2006,(Z1)
孔子恐怕没有想到,在两千多年后的一场政治运动中,人们会这样惟妙惟肖地形容他“:嘴唇像瓮沿,鼻子像头蒜。智慧不如两小儿,活像一条丧家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泉下有知,准会气得七窍生烟。当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批判组进驻林彪住所毛家湾收集“批林”材料时,对林彪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一向节俭。然而,当子贡想要撤销每月初一祭祖用的活羊时,孔子却连忙劝阻:“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可见,对于“礼”这个当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孔子是十分地看重的。这是《论语·八》中说的一则小故事。在《论语》中,对“精神文明”的倡导随处可见,或精辟入微,或深入浅出,或托物言志,或一语道破天机。一部《论语》简直就是一部有关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大辞典。《论语·里仁》中记录了孔子对环境与人的看法。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是说住地要仁厚的风俗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风,怎么算…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统战思想司马朝军《论语》是孔子言论的汇编,记载孔子同弟子、时人的谈话,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论语》一书内蕴丰富,它给予后人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近来细绎此编,但觉意味深长,如此断烂朝报之中竟蕴含如此丰富的统战思想。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孔子“仁”的三境界———《论语》伦理思想探微杨才年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十分推崇社会伦理道德。他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着眼于人生伦理道德问题,致力倡导一种以“仁”为中心的心灵境界学说。读一部《论语》,我们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孔子所讲的...  相似文献   

8.
孙玉茜 《求索》2013,(9):78-80
《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学载体。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教材,《诗》对礼的道德承载起于孔子。孔子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他对《诗》的阐释一方面基于其“发乎于情”的文学特质,另一方面则基于《诗》中所蕴含的周礼精神。孔子在与弟子授诗、论诗的过程中,将《诗》之情自觉地引向“礼”之情,即通过对诗情的体味升华到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阐释的先河,同时也打开了两汉《诗》学礼化之通路。  相似文献   

9.
邢魁学 《西部社会》2002,(11):35-37
《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经”字,是后世对圣贤文章的尊称,含有高山仰止之意,不是俗世所理解的什么咒语祷文。先秦时,各国约有三千多首诗歌流行,孔子费尽心力,筛选出305首,编书名为《诗》,至汉,遂被尊为《诗经》。“经”字在这里,有神圣之义。时代隔膜,世人受了庸见的暗示,一见“经”字,便想到鬼神,继而会画符磕头,联想之快,无以复加。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其毕生精力广泛收集、研读、整理、删修了上古留存下来的六部文献:《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子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在从他出生前2500年的文化遗存中,寻找构建儒家思想的渊源;二是以此做为教材来教化他的3000学生。因而,孔子成为集上古文化之大成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黄忠富 《世纪行》2012,(4):12-14
沧浪听歌的故事 孔子沧浪听歌是一个流传很久远,传播很广的故事。最早记载孔子沧浪听歌的是孟子,《孟子·离娄》中记载:“有孺子歌目:‘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这说明沧浪之歌早已有之,孔子不会是第一个听到的人,只不过他是名人。所以他在沧浪听歌的故事就被人们记载了下来。  相似文献   

12.
<正> 今年1月,笔者曾在本刊发表关于孔子评价问题的答问录《论孔于思想是属于整个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以下简称《论孔子》)。此文要点曾由上海《社会科学报》于1989.11.16.一版头条报道。近来我读到复旦大学蔡尚思教授的《我爱孔子,我尤爱真理》(《文汇报》1990.3.13.)也是用的答问录的形式。但其基本观点则与拙见截然相反。我在《论孔子》中已指出:“今后总还有一些同志坚持他们贬孔的看法,但这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论语》是孔子写的书,其实不是。孔子一辈子没有自己写过一本书。为什么叫《论语》《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几十年之后(大约公元前400年),由他的弟子和弟子的学生根据笔记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的书。全书用语录体的形式编纂,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他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论。全书涉及到孔子创立的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东方智者彭祖与孔子》(《淮海论坛》2007.4)中讨论了彭祖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彭祖与孔子的关系,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谐思想的源头。本文将讨论彭祖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彭祖与老子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基础——唯物、辩证哲学的开创。  相似文献   

15.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两位学生的身份比较特殊,一位是孔子的女婿公冶长,另一位是孔子侄女婿南宫适。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字子长,春秋末年齐国人。《论语·公冶长》载:“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监狱)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曾蒙冤蹲过监狱,孔子没有嫌弃他.并将女儿嫁给他,足见孔子对公冶长才品的认可。《孔子家语·弟子解》说他“为人能忍耻”。说明他心胸宽广,谦和忍让。相传他通鸟语,《大成通志》载:“世传长能通鸟语。”皇侃《论语义疏》引《论释》曰:“公冶长从卫反鲁,行至二界上,闻鸟  相似文献   

16.
文廷海  谭锐 《求索》2012,(4):97-100
原始史书《鲁春秋》为孔子的改造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体例基础。孔子对《春秋》的改造,赋予《春秋》思想诠释的多义和开放性,造就《春秋》性质的不同。在经学家的视野中,因《春秋》对政治的影响,以及文本的义理诠释传统,因而属于经学;而在史学家的视野中,《春秋》是一种史学体裁的起源,甚至成为一种史料。历代多数学者主张《春秋》包含经学与史学属性,二者不可截然分梳,故《春秋》具有"义经而体史"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好歌凭自赏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说,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于别人。孔子此语无疑是至理名言,无可非议。但如反问一句:“以己所欲,必施于人”,就应当提倡吗?答案恐怕也未必肯定。明朝时候,上层官员们有以自己名义刻书馈赠同僚的风气,因为赠书时要用手帕...  相似文献   

18.
“时然后言”与“慎于言”──从《论语》看孔子的两条言语交际原则鲁金华孔子的言语交际原则,是孔子言语交际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儒学的经世风格与伦理精神在言语交际领域的体现。据对《论语》所载“夫子自道”的综合考察,笔者认为,“时然后言”与“慎于言”应是孔子...  相似文献   

19.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20.
魅力萍乡     
《江西政报》2006,(12):F0004-F0004
《孔子家语》载:春秋时期的霸主楚国国君昭王,有一次南巡到某地,得一“大如斗、圆而赤”的果实,因不识是何物,求教于孔子。孔子告知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吉祥也,唯霸者能获焉”。于是,人们便把楚昭王得萍实的地方谓之“萍乡”,意为“萍实之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