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刊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的文章说,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公平竞争和平等交易,机会均等、程序公正和规则对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可能造成"结果不平  相似文献   

2.
公正、公平、平等这三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从理想和价值的角度出发,公正是对社会现实的评价性反应,内在包含人类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公平关乎日常生活操作层面,侧重工具性,要求遵循同一标准;平等则是侧重不同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要享有同等的权益。三者相比较而言,公正高于公平、平等,公平、平等应以公正为归依和导向。不能用公平取代公正,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3.
黄长安 《求索》2013,(12):99-101
艺术审美主体需要借助社会实现过程中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达到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以公平公正为价值目标的艺术审美主体的社会实现应该遵循机会均等原则、资源同等分配原则、客观评判原则三个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实现具有内在的公平性: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在这样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艺术审美主体追求公平公正的话语将会整合为集体认同.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弱势群体平等参与艺术社会实现的权益。  相似文献   

4.
男女平等与性别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妇运2002·11“男女平等”或“男女不平等”,重要的是这种平等或不平等是否性别公正。如果性别公正,那就顺其自然;如果性别歧视,那就应该去纠正这种“男女平等”或“男女不平等”。“平等”有平均、一样、无差别的含义,是一种事实状况,可以用客观指标度量。“公正”有合理、好、善、应该如此的含义,是一种价值判断,公正不是用客观指标来度量,它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原则进行主观上的权衡和判断。“平等”告诉我们“是什么”,“公正”告诉我们“应该是什么”。比如:男女劳动者之间工资有高低,有差别,不平等,这是可以用货币单位来度量的。那么这种“不平等”是否公正呢?这就要看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因为贡献大小而有工资高低,那就是公正合理的,如果是因为男女同工不同酬,那就是不公正不应该的。又如:服兵役基本上以男性为主,虽然“不平等”却是公正的。再如:让女人登高架线下井挖煤,干与男人一样的活,虽然“男女都一样”却不公正。男女平等可以分为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机会平等”或“结果平等”既是衡量尺度又是行事原则。机会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等各个领域各项事务上具有平等的参与竞争的资格。机会平等只重视男女在竞争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5.
公平与机会均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会均等的公平观是与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的。在市场经济的分配领域,市场的分配是公平的基础。社会公平首先就是要求在市场经济中竞争起点上的机会均等和竞争环境的机会均等。在残酷的竞争中,社会公平要求在竞争结果中保证人的基本生存权利。除此以外,社会公平还应考虑到竞争优胜者与社会的关系。总之,只有能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公平观才是健康的、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6.
王耀辉 《世纪行》2006,(1):29-30
起点公平与机会均等是最大的社会公平,其重要的又是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穷人要致富,唯一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所掌握的知识。如果穷人得不到平等受教育的机会,那么他们还有什么“起点”,还能有什么其他“机会”呢?因此,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保证起点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怎样公平公正选拔任用干部的问题,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并且取得了令人属目的成果。本文试图就如何进一步公平公正选拔任用干部的问题,作点粗浅的探索。公平公正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最受平民百姓欢迎也最富于生命力的,莫过于以公平公正为准则的某些制度。公平公正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和品质的要求,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对任何社会、任何统治集团来说,都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观念”。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公平公正作为竞争的一种基本准则,如何营造“公平公正”环境的问题已经越来越…  相似文献   

8.
竞争规则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公平、结果平等是现代社会公平的四个主要维度。而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公平的一般含义,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教育公平内在地蕴含着对人的关怀、教育利益的分配、教育现实的超越三重理论向度。从教育实践主体看,教育公平直接表现为师生关系的公平;从教育活动过程看,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从教育操作看,教育公平包括教育原则公平、教育操作公平、教育结果公平。  相似文献   

9.
组织建设     
“男女平等”或“男女不平等”,重要的是这种平等或不平等是否性别公正。如果性别公正,那就顺其自然;如果性别歧视,那就应该去纠正这种“男女平等”或“男女不平等”。“平等”有平均、一样、无差别的含义,是一种事实状况,可以用客观指标度量。“公正”有合理、好、善、应该如此的含义,是一种价值判断,公正不是用客观指标来度量,它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原则进行主观上的权衡和  相似文献   

10.
汪海霞 《前沿》2011,(11):107-110
“包容性增长”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主要是指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让社会成员拥有更公平、均衡的发展机会。倡导机会平等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强调机会平等就是要通过消除由个人背景不同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从而缩小结果的不平等。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包容性增长,我们在程序的设计方面必须努力建构合理的程序,为资源分配的正义提供程序规则依据;必须充分运用“商谈理论”为解决利益分配的公平问题提供民主化程序基础;必须充分运用正当程序为权利受损者提供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1.
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市场竞争的公平诚实原则要求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而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市场主体不平等、行政垄断严重、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等问题。因此 ,进一步完善法制 ,加强立法 ,严格执法 ,加强道德建设 ,重建道德规范体系 ,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权利平等是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接受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教育机会均等就是要使每一个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都能依法享有平等的、充分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和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温家宝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开幕式上致词:“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  相似文献   

13.
张道航 《人权》2009,(1):33-34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列为必须着力解决的五大民生问题之首,从而显示出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它要求赋予社会中每个人以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不仅要让所有儿童都能接受机会均等的公共教育,  相似文献   

14.
阳红光 《公安研究》2008,(10):45-50
公正,是公安执法的价值追求,是衡量执法优劣的标准。坚持执法公正,要正确理解公正的涵义,了解公正与正义、公平、平等之间的区别,把握好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落实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禁止任意性、不考虑当事人的道德人格、平等对待等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公平”是涉及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历史的价值概念。经济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公平,主要指机会平等、尺度平等,投入与收入的比例平等,但不排斥结果的差别。总结历史经验,“公平=平均”的误解导致低效率,只有促进效率的分配平等,才是公平的。现阶段公平与效率在根本一致的前提下存在着矛盾,主要表现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导致收入差距;为提高效率允许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由于价格机制不尽完善导致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过程中,唯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才是合理的、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公平是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程度与政治认同成正相关.以历史的眼光看,"机会均等"的科举"穷人教育"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得以绵延数千年的制度因素.以史为鉴,深入发掘和汲取科举制度蕴藏的"公平公正"、"知识本位"的合理因素,理性审视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利于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体制转型期,男女竞争是否平等?这是近几年来女性人才学界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就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而言,对男女两性是平等的,因为它对男女两性均遵循同一法则:机会均等,公正平等;然而,在事实上是不平等的,因为女性承担着社会"两种生产"的重任,特别是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女性承担着男子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可见,正确评价、科学计量、有效补偿女性在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社会价值,这是解决市场竞争中男女真正平等的关键问题。对此,长期以来,女性在人类自身生产和家务劳动中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在相当多的单位和部门,非但没有得…  相似文献   

18.
符艳红 《求索》2007,(1):138-140
本文从人性视角探讨代际公平与和谐,寻求代际公平与和谐的人性基础。“人与人平等、代与代公正、人与自然和谐”是地球人生存的共识。“以人为本、不分年龄、代际和谐、人人共享”的社会,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们追求、向往的“和谐社会”。在当今时代研究和探讨“代际公平与和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程水英  胡朝阳 《前沿》2005,(6):76-78
在民主与平等思想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精英教育与机会均等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完全的教育公平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一、“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 早在18、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就从“公平”、“正义”、“平等”、“善”、“理性”等抽象的概念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认为社会主义是公正、善的化身.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公平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明了社会不公正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只有在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进行变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自己追求的崇高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说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