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向华 《求索》2013,(6):121-123
本文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弘扬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补益当今存在割裂知识弊端的“学科教育”或“专门教育”,通过充分挖掘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并将其转换为大学“道德个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推进为我国大学的人文建设。  相似文献   

2.
谭文旗 《求索》2013,(6):115-117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当前世界思想文化多元趋势不断强化,要重建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话语,就必须明晰“道”之要义。本文试图在阐明“道”的传统哲学要义基础上,回溯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路径.以此恰切把握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历史源流.进而克服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的失语症,建立一套属于自身而非西方“拿来”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座落在山东省曲阜市的“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展示和诠释中国古代状元文化、科举制度的专题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收藏、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主题.被知识界称为“研究中国古代状元文化和科举制度的资料库”,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丰富了曲阜的旅游内容.成为这座文化历史名城旅游文化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吴疆 《同舟共进》2010,(1):71-71
中国自古就有所谓“细书”。因为古代纸张少且贵,所以书或印刷品的字体往往很小。有一家名叫《文笔》的高雅小刊物,蒙编者诸君寄赠,最近笔者就读到一篇讲中国古代“细书”的文章,极重要(文中并附当时“细书”的样品一篇)。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科技世界之最近年来,全国编修科技史志的专家、学者,对中国古代科技考证、鉴定认为,除了“四大发明”外,中国古代科技中可以确认居世界之最的发明创造,举其大者,主要有:(1)陶瓷器。远在距今7800年前,西北渭水、注水流域的先民就已能烧制红、灰色和多种形状的陶瓷器具.至商代.烧制水平已相当高超。(2)太阳能利用。3000年以前,我国就出现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技术。(3)铸造。泥范、铁范、蜡范等三大铸造方法和技术.我国在古代就已广泛应用。(4)氧气的发现。在我国古代的炼丹术中,就已发现了氧,而炼丹术则是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言志说檀小舒“言志说”发端于先秦时代。在中国古代经典《尚书.舜典》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明确提出了“诗言志”的主张。这个被朱自清称作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开山纲领”的论说与先秦儒家学说完全合拍。孔子曰:“...  相似文献   

7.
唐莹玲 《求索》2013,(12):66-68
在传统中国社会,民间的争占、钱债、婚姻、骂言等纠纷不时发生,但基于宗族传统观念。厌诉之风盛行。在中国古代。每当家族或宗教团体之内有所争端时,会先以民间私了的方式来解决.只有关涉命案或牵涉庞大利益时,才会请讼于官方。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微薄,妇女对财产几乎毫无权利.同时也不易于诉诸法律。随着商品经济的萌芽,明代争端解决机制悄然改变,妇女经济能力上升.并逐步改变了经济上依附男性的状况,所以,明代妇女已有见识和勇气突破传统,寻求法律对其财产保障上的帮助。现代社会,无论从道德观念,还是立法抑或司法实践,妇女地位已得极大提升.当财产受到侵夺或与他人发生财产争议时,我们要从司法层面保障妇女财产权益,促使妇女维权正当化.并强化妇女诉讼权利保障机制,实现男女财产权平等化保护。  相似文献   

8.
《台声》2007,(1):66-66
1月17日.台湾行政机构通过一项“决议”,称要修改台北故宫博物院“组织条例”,将台北故宫藏品说明中原有的“宝物来自‘北平故宫’与‘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删除。还将“加强对中国古代文物艺术品之征集.研究、阐扬”改为“加强对国内外文物及艺术品的征集.研究.阐扬”,“去中国化”的意味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评历代有“诗无达诂”之叹。其实,古代文论中“知人论世”等观点推之极端,有将艺术与历史等同之弊。因作品艺术手法的不同,或读者自身审美经验的参与,艺术欣赏中出现的“诗无达诂”现象不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情理中事。  相似文献   

10.
徐迅雷 《世纪行》2008,(8):43-43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是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话。显然.这主要是对“客人”入乡随俗的善意提醒。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如今北京马上就要迎来奥运了.可一说准备奥运,就是咱们得适应西方的礼仪.本来不成问题的礼仪反而成了一个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历下素食谭     
张稚庐 《春秋》2010,(2):34-35
历下菜肴固然以鸡鸭鱼肉、海干珍味为主.但素菜也不同凡响,有的已载人《中国名菜谱》。素菜亦称素食。“素”字本义原指白色的绢.后引申为“质朴”、“不华丽”、“清白”等义。素食,中国古代最早是指与熟食相对的生食而言。《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饮食时,素食而分处。”  相似文献   

12.
胡小琴 《求索》2013,(9):114-116,70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凸显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3.
说官架子     
万锦 《现代领导》2001,(2):31-31
官架子来源于官本位。中国社会,万事万物,唯官为大。古代“官”之上还有“君”,就更了不得。如果儿子足君,父亲去见儿子,也要“先行君臣礼,后叙父子情”.不当官没架子;一当官.就来架子;官越大,架子也越大。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07,(11):58-59
这是一个没有穷人、近乎完美的国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大同世界”似乎竟在这雪地国度里实现……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门神     
胡迌 《台声》2008,(3):76-79
门神,看守门户之神,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信仰。中国古代“五祀”,有五种祭祀对象:门、窗、井、灶、中溜(屋檐或堂屋),门居首位。在古老风俗中.祭祀门神可能是最久远的。《礼记.月令》曰:“孟秋之月其祀门。”《丧大记注》曰:“君释菜,以礼礼门神。”《淮南子》记载:“夏后祀户,殷人祀门。”到了周朝末年。正式有了专门为人护卫门户的神明。门神能够驱邪魔、保平安,卫家宅、助功利、降吉祥,二千余年来,傲立于各种寺庙和千家万户的大门上,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老子曾说:“圣上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位哲人所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要领导,首先要跟从。  相似文献   

17.
“四时”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时间形态,是中国古代国家政体、社会生活、农事活动和谐有序运转的基本时间依据,其理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道”“气”)理念密切相关。要探讨“四时”形成的理念背景,必须深入挖掘“道”“气”以及“阴阳”“四时”“万物”几个概念之间的生发、化生关系,深入探讨“四时”的基本概念、来源形式、表现形态、承载形式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命阳光馆吉祥物为“阳光鸟”。 中国古代称太阳为“金乌”.是鸟的形象。阳光鸟的形体围成一轮旭日,尾部羽毛形如日珥,呈火焰状,象征着阳光的普照、生活的激情和人类对生命的赞美。  相似文献   

19.
杜苏 《求索》2013,(5):161-164
古代中国和法国,同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典型样本.但在司法体制方面却有很大差异。法国的传统司法体制极大地影响了以“三权分立”、“司法独立”为特征的近代法国司法权理论,而中国对此问题的研究几为空白,类似的知识缺失在我国司法权理论研究当中已经造成了很多偏差。本文对两种传统司法体制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从中总结差异,厘清误解,希望能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园林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园林之美非常丰富。每座园林从一个个的具体构件或要素,到它们的组合,到园林的整体,都是很有价值的旅游审美对象,都很值得观赏玩味。但是不得要领的观赏玩味,往往难以领略它们的妙趣。只有把握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特征,才能获得最高的审美效应。中国古代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