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Iphone”商标侵权案的研究,总结对“手机翻新行为”的不同看法。从商标功能、商标权利用尽和商标混淆的角度对“手机翻新行为”进行分析,论证了“手机翻新行为”破坏了商标的质量保证功能;“手机翻新行为”的侵权人无权援引商标权用尽原则进行抗辩;判定是否构成侵犯商标权的标准应为混淆可能性,而“手机翻新行为”极有可能导致消费者将翻新的手机与新手机的来源产生混淆,因此“手机翻新行为”构成侵犯商标权。  相似文献   

2.
<正>【裁判要旨】使用非法手机插件外挂从事牟利行为,在尚不足以破坏或者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情况下,符合相关构成要件,应当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并且在侵犯相同法益、行为有明显关联的情况下,涉及数罪的可以择一罪处罚。  相似文献   

3.
现实生活中,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在人们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其带来的问题所苦恼。本文从手机使用需要缔结的合同着手,结合法学理论与实践及相关法律法规,详细分析了合同静态方面之合同的主体、客体、内容等构成要素及合同的分类等法律关系;合同动态方面之合同的缔结、变更、转让、终止等法律行为;并结合现状对手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合同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手机成为重要的移动广告媒介,以手机网页广告、手机短信广告、虚假推销电话等为代表的手机广告行为也应运而生。手机广告能够给手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为经营者提供传播途径,促进商品的流通,但又有许多负面影响。手机广告法律问题愈演愈烈。为规范手机网络秩序,保护手机用户的合法权益,引导手机广告业的正确发展,需要通过立法对手机广告行为加以规制。本文拟就从立法角度对如何规制手机广告行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董美根 《检察风云》2011,(13):41-41
深圳中院近期就诺基亚诉深圳某公司商标侵权案作出判决,认定该公司销售非原装诺基亚手机侵犯商标权。看似简单的案情却包含了诸多复杂因素,引起各界对手机领域商标和专利问题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6.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18条影响,人民法院或执法机构对转售价格维持的认定遵循了形式主义的认定标准,若涉案行为具备转售价格维持协议的形式则只能构成纵向垄断协议。形式主义的认定标准难以揭示涉案行为的本质,造成行为定性与处罚决定相互矛盾等弊端,不利于反垄断法的体系化适用。实质主义的认定标准依据涉案行为的实质机制认定行为;实质主义的认定标准可准确认定违法行为,避免上述弊端,克服形式主义的认定标准的不足,因此转售价格维持的认定应依据实质主义的认定标准。在实质主义的认定标准下,转售价格维持应进行类型化认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与垄断协议的两分法”是类型化认定的基本思路。在前一类型下,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强迫交易相对人签订转售价格维持协议的行为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寡头经营者共同从事的转售价格维持可能构成共同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在后一类型下,当协议的一方经营者构成横向垄断协议的组织者或实质帮助者时,转售价格维持构成横向垄断协议;实施协同行为的经营者的共同交易相对人可作为协同行为的组织者,此时转售价格维持构成协同行为;在一定条件下,上下游经营者基于通谋达成的转售价格维持构成纵向垄断协议...  相似文献   

7.
杨毅 《人民司法》2021,(5):28-31
【裁判要旨】被告人利用他人搭建的互联网恶意呼叫平台,使用多台安装有网络恶意呼叫软件的手机,以接收客户订单的形式,不间断呼叫客户指定的特定号码,对大量被害人进行呼叫骚扰,干扰正常通信,并以此方式获利。手机作为通信网络终端设备,属于整个手机通信网络的组成部分,依法应认定为计算机信息系统,被告人的恶意呼叫行为属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中的干扰行为,应当定性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告人使用、操控“呼死你”恶意呼叫软件的行为与同案人开发软件、搭建呼叫平台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是从犯。  相似文献   

8.
论刑法上的复杂危害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危害行为的单复问题,刑法学界尚未展开深入的研究。从我国刑事立法和社会犯罪现象的现实出发,认定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危害行为的单复,应根据刑法所要求的观念来判断。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中,除了由单一危害行为构成的以外,还有许多由复杂危害行为构成。司法实践中,对单一危害行为构成的犯罪,其认定较为容易,而对复杂危害行为构成  相似文献   

9.
山寨手机泛指没有经过入网许可检测取得IMEI码的手机。判断山寨手机中模仿行为的正当性主要依据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应当结合模仿的对象是否属于公有领域的知识,模仿行为是否落入知识产权专有权保护范围,以及模仿是否符合知识产权各项权利限制情形等进行具体分析。山寨手机产业面临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后、政府激励政策缺位和法律保障不力等创新难题。引导山寨手机企业转向合法正规生产的关键,不仅在于政府应增强打击非法生产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力度,而且应从各项公共政策和法律保障措施上激励山寨手机产业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以《被预装的风险》为题,曝光了手机内置软件背后的种种黑幕。这些手机预装软件通过正常途径无法删除,而如果用户通过取得ROOT权限,自行删除这些预装软件,手机厂商客服人员表示手机将不再享受保修服务。这些已经形成产业链的手机预装软件,无形中构成了对消费者的侵权。在消费者的呼声中,工信部即将正式实施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中,要求手机厂商预装软件必须通过工信部的审核关卡。  相似文献   

11.
正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以《被预装的风险》为题,曝光了手机内置软件背后的种种黑幕。这些手机预装软件通过正常途径无法删除,而如果用户通过取得R00T权限,自行删除这些预装软件,手机厂商客服人员表示手机将不再享受保修服务。这些已经形成产业链的手机预装软件,无形中构成了对消费者的侵权。在消费者的呼声中,工信部即将正式实施的《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中,要求手机厂商预装软件必须通过工信部的审核关卡。  相似文献   

12.
刑讯逼供罪是发生在执法、司法活动中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渎职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必须依法认定司法机关刑讯逼供行为,依法认定其罪与非罪的界限。同时,认定刑讯逼供罪又必须先了解它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其他各种构成条件,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对刑讯逼供罪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13.
《北方法学》2020,(3):138-148
对于虚假结离婚骗取拆迁款的行为能否认定为诈骗罪,存在有罪说与无罪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应支持有罪说,贯彻违法一元论,认为只有在民事违法的前提下始有成立诈骗罪的可能。在民事违法性的认定上,在不违反《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婚姻法》规定的前提下,应对结婚和离婚中的"自由意思表示"进行违法性的实质分析,同时结合《民法总则》第146条和第153条的规定,综合认定虚假结离婚行为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虚假结离婚行为即使经过登记,仍然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此基础上,虚假结离婚骗取拆迁款的行为也符合诈骗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在客观构成要件的认定上,属于作为形式的诈骗,同时是就事实进行的诈骗。在主观构成要件上,不能以主观要件难以认定为由否定诈骗罪的成立,而应将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类型化地认定主观故意。  相似文献   

14.
一、侮辱、诽谤行为的认定问题侮辱、诽谤行为是构成侮辱、诽谤罪的必要条件,正确认定侮辱、诽谤行为,对于整个侮辱、诽谤犯罪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什么是侮辱、诽谤行为?以及怎样认定行为的侮辱、诽谤性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衡量  相似文献   

15.
一、当前手机购销中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性最近,在北京。重庆等地的手机购销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主要表现为有些代销商在消费者没有本人居民身份证的情况下,代销商为了扩大销售量,没有严格按照电信部门关于购机者应当持本人居民身份证的规定,非法出售手机;购机者持假居民身份证或者他人居民身份证购买手机。具体来说,两类主体的违法行为分别表现如下:(一)购机者的违法行为有些外地来本地工作的人为了方便,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借用、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或者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到代销点购买手机,违法…  相似文献   

16.
视频分享网站实施的行为属于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行为,其侵权认定的关键在于网站经营者是否主观明知或应知网络用户上传的内容构成侵权.明知的认定一般需要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而应知的认定则需要考虑网站经营者客观上是否具有接触到网络用户上传内容的可能性,以及其对于该内容构成侵权,主观上是否具有认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邓志东  黄威 《人民司法》2012,(12):58-60
【要点提示】通知行为因针对的事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质,其是否可诉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此,可以从通知行为是否构成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机关是否具有法定的答复或者通知的义务、通知行政行为是否仅仅构成行政行为的中间性程序、通知行为是否构成行政决定的构成要件等四个方面考察认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案例启示:利用信用卡非法套现行为的认定应从犯罪主行为的本质特征加以分析。行为人利用POS机、银联与银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传递的时间差非法套取银行财产的,其犯罪主行为是秘密窃取行为,符合盗窃(金融机构)罪的构成要件,应当认定为盗窃罪。  相似文献   

19.
界定医疗纠纷民事诉讼中医疗行为过失的概念,并探讨判定医疗行为过失诸多因素。是否构成医疗过失是司法部门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认定医疗行为过失的主要途经是通过医疗纠纷技术鉴定,当前对医疗行为过失的认定尚需进一步的完善,以适应目前对医疗过失的判定。  相似文献   

20.
2002年新修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对军人使用手机的权利进行了限制,然而在社会发展愈加现代化的今天,此项规定的合理性值得质疑。如何合理地规范军人使用手机的行为,平衡军事利益与军人权利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