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但两国间存在着由双方历来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目前的双方实际控制线是在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土地上形成的。分水岭只是地理特征之一,不能作为判定边界的唯一和决定性因素。中印边界最大的争议在东段。中国对东段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的门隅、洛渝、下察隅地区的管辖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所谓西姆拉条约是无效的,所谓“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历届中国政府都没有承认。中段有大约两千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现不在中国控制之下。西段阿克赛钦等地区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且一直在中国的管辖之下。中印边界争端只有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才能取得公开合理的全面解决。  相似文献   

2.
喜马拉雅山东段,习惯上指西起不丹边界、东至中印缅三国交界处的高山峡谷地带,包括我国西藏东南端和印度以未被我国承认的“麦克马洪线”为依据建立的“阿鲁纳查尔邦”的主要地域。同中印边界其他地段相比,该地区在十九世纪以前更少为世人注意,中外及西藏的历史文献对该地的详情也缺少确切记载。下察隅地区位于东段喜马拉雅山地的极东端,1910年前后中国与英属印度在此进行了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角逐,这场纷争所涉及的问题直  相似文献   

3.
藏南地区是中印两国边界东段的争议领土,近些年,印度企图将其在藏南地区建立的“阿鲁纳恰尔邦”变为印度未来的“发电站”而大量修建水电设施。印度的开发行为已经威胁到了中国的周边安全,它会造成中国水权的潜在丧失,强化印度对藏南地区的实际占有和控制,增强中印领土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中国对领土主权维护的难度。对此,中国应该对印度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给与坚决抵制,加大对西藏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同时努力寻找利益共同点,探索合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很长时间以来,获得独立主权的印度并非在权力的真空中使用权力。与邻国的博弈也并非是无实之花。面对与中国有争议的中印边界东段,印度并非茫然无所适从。在争议明显存在的情况下,印度置事实不顾而对争议区采取行动,试图塑造出一种超逻辑的社会结构。为保证这一社会结构的存在,印度就以要素配置的延续性来确保。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印度加大对中印东段争议区的社会治理及认同塑造。鉴于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的人们并非普通人,而是国家战略资产的认识,印度采取亲民举措便变得顺理成章。此举在本质上不仅操纵了印度人乃至国际社会对中印争议区的记忆密度,而且还定位了中印争议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达到以时间为空间塑形、以空间为权力增色的形式控制效果,及人为制作历史的目的。同时还能强化了印度在该地区的信誉,并使该地区陷入可能的动荡之中。  相似文献   

5.
最近,印度的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士,借口中印边界問題掀起了一个新的反华浪潮。他們对中国进行无理的攻击和誣蔑,說中国“侵犯”了印度,“吞并了印度領土”。令人惋惜的是,印度总理尼赫魯竟也附和这种說法。为了辨明是非,中国人民和政府只好起来同他們进行爭論,并把边界問題的真相公諸于世。  相似文献   

6.
印度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尤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必须面向的主要国家,海上安全是理解中国和印度在印度洋地区进行战略接触的重要视角,中印海上互动的性质将直接影响印度洋地区的安全与发展,然而互信缺失是影响中印双方在印度洋地区化解潜在冲突和开展有效合作的主要障碍。本文考察印度对中国"海丝路"的回应和中印在斯里兰卡的利益碰撞,比较中印对印度洋安全的认知,分析中印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安全关系。  相似文献   

7.
历次中印边界争端后,印度战略界往往呼吁加强印陆军实力建设,以尽可能缩小中印军力差距。然而近年来,印度与中国边界博弈愈加重视运用非对称战略和冲突横向升级的斗争策略,提倡通过强化海洋战略布局,以谋求对华陆地边界战略优势,即所谓的“以海制陆”。印度战略界宣扬、鼓吹的“以海制陆”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姿态性、应激性举措,不会改变印度作为陆权国家的属性,且面临诸多内外挑战。这种思想客观上为海军谋求更多国防预算,促进其海军力量建设,进而为印度在海上主动触碰中国核心利益圈奠定基础,需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印度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惊人相似 :中印在世界格局中同处“地缘战略国”的地位 ;中印皆是文明核心国家 ;中印都是传统现代国家 ;中印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以印度彻底失败、中国获胜并单方面停火撤军而宣告终结。中国并没有凭借胜利去追求自己的领土要求,而是退兵静候印度前来进行边界谈判。这样的战争和这样的战争结局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2002年是中印边界战争  相似文献   

10.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中印边界从未经过正式划定。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及其奉行的扩张政策大大增加了中印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为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隐患。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印双方就边界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为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中印两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将边界争端与双边关系、边界安全、西藏问题和经贸联系等脱钩,以期将之简化为专业技术性问题、促其解决.但自2009年以来,印度一直加强在中印边界的军力建构和对争议地区的事实管控,支持和利用西藏分裂分子施压中国让步,引第三方介入以使两国边界争端国际化.这拉高了边界争端在两国关系中的分量,使边界局势重趋紧张,低烈度、高频度的边界军事对峙成为一种常态,对双边关系和地区局势造成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印度莫迪新政府的对华政策走向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大选中,莫迪对中印关系的展望,折射出近年来印度国内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决策层和民意在对华政策上逐步形成一种新共识——力主对中国实行强硬外交。本文试图从大选中的外交政策讨论、印度在中印边界和海权问题上的既定立场、以及印度深化推进东向政策的诸多举措等几个方面,分析印度莫迪新政府对华政策走向,及这一变化对中印关系构成的潜在挑战。而莫迪就职后,中国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分歧,为营造地区安全而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和印度最终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之前,实际控制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战略利益矛盾,中印双方对实控线的位置存在不同认知,难以就澄清和划设实控线的问题达成一致。实控线认知差异也持续引发中印在边境实控线地区发生军事对峙。从中国对解决边界问题的总体战略谋划、中印双边关系以及相互战略安全着眼,有必要在高度务实的基础上探寻管控实控线态势的新路径,为最终解决边界问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与中国一样,印度同属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样拥有世界上众多的人口,同样遭受过西方列强的欺辱;在经过英国人近百年“西方文明”的殖民后,印度本应变得更加和平,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往往是选择了冲突,从国内大规模民族暴乱到印巴三次战争,从中印边界冲突到出兵斯里兰卡,从南亚核竞赛的硝烟到近期的克什米尔争夺战,印度自独立以来几十年间几乎烽火不断。 直到现在,印度政府仍在推行其强硬政策——“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等强国”,不惜血本从俄罗斯等国购置大量先进武器;同时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更令中国人们关注的是印度一直毫无遮掩地支持达赖搞独立。 人们不禁要问是——  相似文献   

15.
印度一方面是继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蚕丝生产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世界最大的生丝进口国。在中印贸易中 ,生丝排在 10亿卢比以上的“大宗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一位 ,1995~ 1996年度 ,印度从我国进口的这项商品为 2 0 7亿卢比 ,占同年从中国的进口总额的7 5 5 7% ① 。而近年来中国在面临欧美日本等丝绸消费萎缩的情况下 ,印度的丝绸市场对中国也日益重要。为中印之间丝绸贸易的进一步开展 ,有必要探析印度丝绸业的发展和现状。一、印度丝绸业的发展及现状1 历史及发展丝绸业是印度古老的行业。据西方史学记载 ,印度的蚕丝业是公元前 14 0年…  相似文献   

16.
2017年6—8月间,中印关系出现了近年罕见的危机。印度在中印边界锡金段非法进入中国领土,无理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修筑道路,引发双方严重对峙。此次事件是在印方严重误判中方意图的背景下发生的,导致双边关系的严重倒退。目前,中印之间边界争端仍未彻底解决,达赖集团的流亡政府还在印度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南亚乃至亚洲地缘政治的某些负面因素不仅没有消解甚至还有加剧的趋势,国际关系格局变动引发的潜在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修复严重受损的双边关系,使得民众的情绪趋于冷静;如何管控边界摩擦,消除冲突隐患,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战略碰撞。这对两国的战略定力与战略智慧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印度核试后 ,中印关系经历了又一次低谷。中国提出“解铃还需系铃人” ,要求印度就以“中国威胁”为借口发展核计划作出道歉和解释 ,停止核军备化进程 ;印度则需要中国认可新出现的战略现实。中印对话由于缺乏基本共识而一度陷入停顿 ,引发了近年来少见的外交危机。随后国际和地区局势的变化促使中印双方相继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政策 ,经过艰难努力逐渐打开了恢复对话的局面 ,两国关系也开始出现改善的迹象。但鉴于印度继续推行其核计划以及双边关系中依然存在某些敏感问题 ,不确定因素必将持续影响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印度主流英文媒体上,发生了围绕中印贸易问题的争论。有的文章从维护印度经济利益的角度反对中印贸易;有的文章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渲染"中国威胁";也有观点主张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分开,印度可以从中印双方经贸合作中获利发展。印度主流媒体中,对中印贸易的负面舆论居于主导地位。这与中印经贸关系矛盾、印度对华整体舆论态度、民间沟通交流不足、印度舆论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及利益集团推波助澜等因素有关。在中印深化合作的进程中,媒体要发挥"展形象"的使命,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为中印经贸合作营造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印西段领土边界纠纷呈现升温趋势。从证据分析角度看,1684年和1842年条约因相关条款含糊不清而缺乏证据效力;同样,印度主张的各种地图也缺乏证明价值。与之相比,历史证据和有效管理证据证明我国对西段地区具有领土主权。印度以实际控制为据企图对抗我国对阿克赛钦地区的领土主权,因1959年关键日期已"固化"其归属于中国,所以其采取的任何嗣后利己行为不具有可采性。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印两国为了维持边界的稳定谈签了一系列协定,但鉴于印度依据片面理解的实际控制线,不断在西段部分地区制造各种事端,故我国应对此采取切实有效的反措施,进而为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提供法理和相关证据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以来南海问题再度升温。域外大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加大推动这一争议的"国际化"。印度也频繁涉入其中"搅局",扮演某种微妙的角色,究其原因在于印度在这一地区也具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同时也有针对中国的一面。未来印度在南海问题中扮演的角色取决于中印双边关系的整体发展,尤其是管控好中印边境地区的稳定能有效削弱印度卷入南海争议的积极性,促使印度在海上合作问题上与中国相向而行,不至于与美日形成遥相呼应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