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959-1962年的中印危机中,印度国内政治扮演着一个悲情角色.官僚政治的权力之争和派系互动,使得尼赫鲁的中印危机管理战略实际上成为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在中印边界危机事件爆发后,尼赫鲁出于维护自己国内政治地位的需要,决定公布中印两国政府间的一切信件往来,以安抚国内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自己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从而使自己一步一步成为其反对派和右翼分子的"被绑架者"和"代言人".中印两国间的危机外交形同虚设,印度的危机管理战略只剩下强迫和军事内容,导致中印危机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2.
国际危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机冲突与战争无所不在。在今天的核时代 ,危机升级为战争的风险性增加 ,和平弥足珍贵。虽然防止危机的发生和结束国际社会中的冲突现象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处理 ,以减少战争的发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政策目标。因此 ,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国际危机展开了研究。本文从危机、危机管理 /处理以及危机决策等层面出发 ,对国外及中国学术界的危机研究情况进行了述评。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指的危机是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安全危机  相似文献   
3.
邱美荣 《外交评论》2007,45(6):33-43
当前,国内学术界鲜有从危机管理视角来研究反恐,本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从反恐视角研究后"9·11"时期美国危机管理所发生的变化,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的危机管理战略在国家战略层面,发生了从维系两极体系的稳定和平衡到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的变化,在战术层面,则由"威慑"和"遏制"战略转变为"先发制人"战略;在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中,突出强调军方参与危机管理的角色及作用;在反恐危机管理手段上,除加强早已使用的军事手段外,还对美国的联盟体系进行洗牌,以志愿联盟和双边联盟取代传统联盟和多边联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亚洲局势和美国的亚洲政策,充满变数。就在几年之前,人们还似乎能真实地感受到山姆大叔要逐渐淡出亚洲:韩国热议要美国将美韩联军的指挥权还给自己,日本讨论要让美军撤出冲绳基地,朝鲜也期待通过一系列的核事件与美国直接对话。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15—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天气有雨也有雪,很像当前的中美关系: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中美关系可谓高度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6.
威胁认知与朝核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运用认知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国际危机中的威胁认知理论,解读朝核问题.文章在系统分析"威胁"的概念、威胁认知的影响因素等理论性问题之后,研究了朝核危机发展的国家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因素:制度性地解决朝鲜的安全关切.  相似文献   
7.
向来以“熔炉”为豪的美国,却对如何“熔化”来自中国的孔子学院心生惧意,美国国务院不久前所颁布的两个公告,演绎出一幕关于孔子学院的“乌龙事件”。5月17日,美国务院公告要求孔子学院必须在美进行资质认证、部分孔子学院教师限期于6月30日前离境,但25日美国务院重新发布公告,不再硬性要求持有不当签证类别的中方教师限期离美,也不再要求孔子学院获得认证,并称前述公告是“程序性”和“技术性”的错误。这两则不同公告的背后是美国对孔子学院犹豫不决的判断、疑虑性的多重解读和中美文化交流的“玻璃天花板”。  相似文献   
8.
一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要求一群实验者在周日晚上,把未来七天所有烦恼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大型的"烦恼箱"。到了第三周的星期天,他在实验者面前打开这个箱子  相似文献   
9.
我们有理由期街坊半岛局势的缓和,也有理由期待中国领导人会厘清朝鲜半岛政策止标的优先顺序和内在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0.
邱美荣  周清 《欧洲研究》2012,(2):122-138,162
冷战结束以来,"保护的责任"逐渐成为西方国际干预的"指导原则"。它强调国家主权中所蕴含的保护国民免于严重的人道主义罪行的责任,以及国际社会在国家未能提供这种保护时所负有的保护责任。通过强调保护弱者或者受害者的道德必需和共同人性,"保护的责任"试图建构人道主义干预的国际共识,用道德框架界定西方在"人道主义秩序"中的权力和角色。但由于"保护的责任"是在"人道主义介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无法避免西方固有的权力政治模式,因而在执行"保护的责任"中曾发出试图突破安理会授权和当事国同意的冲动的声音,由此引发发展中国家的担心和质疑。因此,"保护的责任"虽然在观念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但目前尚未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