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刘竞涛 《法制与社会》2013,(32):171-172
西柏坡精神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精神灯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解决民生问题也要充分发扬西柏坡精神,立足群众切实需要,以法律制度做保障。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检察机关作为党领导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如何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切入点,把服务民生作为第一检察要务是检察工作现阶段的重要课题。笔者就检察权在和谐社会语境下保障民生新途径上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丰县检察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针对丰县农村人口较多、农业经济比重较大、涉及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案件较多的情况,从改善和保障民生这个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入手,主动服从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力提供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法治丰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4.
徐向业 《法制与社会》2011,(28):201-2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推动者和维护者.检察职能的有效实现,有赖于检察人员的不懈努力,需要一支战斗力强大的检察队伍.检察队伍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能否把检察队伍建设好,使之成为一支政...  相似文献   

5.
发挥检察职能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工作的本质和规律,也是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防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任务。检察机关应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积极发挥检察职能,有效惩治与预防犯罪,促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监察》2008,(10):F0002-F0002
三是纠风治乱,保障民生,综合治理教育乱收费,严格收费项目管理,规范办学、收费行为:大力推行医药分开、药房托管,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对社保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进行专项检查,规范管理使用,监督落实到位:深入开展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中有关民生问题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建立相关制度,从源头上推动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在长期法律监督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职业精神、行为模式以及相关载体和物质表现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作为基层院建设的重要方面,系统推进检察文化建设不仅是提升检察机关文化底蕴、助推检察业务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期检察机关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  相似文献   

8.
张曦  汪炎平 《法制与社会》2010,(28):105-106
本文指出检察机关履行检察职能应当与服务民生、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的各项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法学视角而言,民生问题是一个法治问题。民生对法治存在着依赖关系,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驾护航。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保障公民的就业权、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安全权等是法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与核心。加强民生法治建设,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根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它要求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体系以及切实施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制度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民生’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省政府工作报告专章强调‘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创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成为这次大会上代表们关注、讨论的焦点。我们在工作中将进一步关注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进一步加大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力度,用更大的精力改善民生。”省人大代表、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先锋社区党委书记、社居委主任卢萍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韩梅 《法制与社会》2013,(36):230-23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也开始研究民生问题的解决办法。目前我国正在迈向共享发展成果、全面改善民生的新时代,国家和政府大力倡导建设民生、改善民生。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将建设民生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并针对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论述了民生问题存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等,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和理念。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城乡规划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一批新法律法规正式施行。这些新法规无一不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改善民生息息相连,它们的制定和施行,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倾听民意、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又为我国进一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制度依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3.
民事行政检察作为检察机关的一个业务部门,虽不像刑事检察那样涉及命案、要案,但却是最频繁接触普通百姓,最深入民生,最解决群众疾苦的一项工作。因而,民事行政检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朱积中 《法制与社会》2010,(27):185-185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生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民生问题,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就是吃饭问题,同时,也是与百姓其它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全体人民吃饭、住房、上学、就医等需求,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是民生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本文主要就何运用检察职能关注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民生问题既是世界各个国家治理和巩固国家政权的根本问题,又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和加快民生建设,不仅是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形势下民生体制改革的期盼。立足于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可以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针对当前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对未来我国民生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基层检察机关,重视民生就要讧足法律监督职能,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服务民生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徐敬业 《中国监察》2011,(16):34-35
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得好不好,反腐败工作有没有取得成效,归根到底要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体现在民生是否得到保障和改善上。 民生问题历来是一个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始终将解决民生需求作为治国安邦、执政兴国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8.
《天津检察》2006,(1):F0002-F0002
2006年全市检察工作总的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全国检察长会议和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全面履行各项法律监督职能,推进检察改革和规范化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和基层检察院建设,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和促进天津发展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9.
和谐视野下的检察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提升检察公信力,是检察事业在推进法治、促进和谐、服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从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深入思考和分析检察公信力的重要性和提升路径,科学界定检察机关在国家权力框架和国家机构体系中的职责、定位和任务,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不断提升检察公信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崔刚 《中国公证》2013,(7):19-20
党的"十八大"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了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公证是一项预防性法律制度,随着全民法制意识的增强,"有事先公证"成了一些群众新的法律需求.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公证队伍人员偏少、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