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就业弹性系数以2000年为界,之前不断下降,之后大幅上升;论文认为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改革是引起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因素,由此,进一步提出了北京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调整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一般规律,第三产业将是增加就业的主要领域,我国的就业现状也基本符合这一产业演化的一般趋势。但对各次产业就业增长潜力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力已呈下降趋势。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面临的“与城镇化不相关”问题,是阻碍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应合理推进城镇化、扶持新兴三产的同时重视增加二产就业,以及建立统一就业市场、完善保障制度等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成因可分为两类:一是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制度不完善的限制;二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缺失的局限。为此,化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困难,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完善就业制度,同时要发展、完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4.
第三产业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99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7.2%,在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8.6%.若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放到世界范围的座标系中进行比较,其名次是落后的.1981年,按世界银行公布各国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排名,我国以20%的比例,在128个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一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加大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力度,破除制约人口转移的体制障碍;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中的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发展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陕西省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及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非公经济发育不足.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及劳动力素质偏低,就业扶持政策执行不力等是造成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看,上海郊县的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这主要是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经营上存在严重的福利化和非社会化现象. 加快上海市郊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是要改革第三产业的管理体制,二是适当放开第三产业的经营,三是要密切大城市和郊区第三产业的联系.要抓住机遇,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湖南就业形势总体趋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趋于完善,企业自主经营、个人自主就业机制逐步形成.但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需求增长放缓,农村人口比例居高不下,就业困难群体持续增加等问题.湖南省实施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为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我们要调整和完善现行税收政策,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鼓励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实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等.  相似文献   

9.
一、新时期工人阶级队伍构成的新特点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第一产业——农业劳动者开始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职工增长幅度相对下降,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迅速增长。第三产业的兴起特别是高新科技产业和信息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结构的高技能化和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当前职工队伍素质的多元化结构状态还表现在:一是新生就业人口的数量以每年一千万的速率加入到就业队伍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78—2009年我国产业和就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发现第一产业产值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Granger原因;第一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交叉弹性很大;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但对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第三产业对就业具有很强吸纳能力,是拓宽就业渠道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现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失业问题的客观要求,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为此,应以人为本,改革妨碍就业的体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民营经济的兴起、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全面推动就业,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就业压力难以缓解,资源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经济可持续增长能力差,增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难度。所以需要从认识、激励机制、政策引导、体制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第三产业发展与城乡协调理论出发,运用中国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城乡协调的影响出现扭曲效应。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协调和城乡就业增长差距受第三产业比重与就业比重影响显著,指标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但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期系统影响,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主要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来吸纳就业人口的。长株潭城市群尚存在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机制尚未建立、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等不利于发挥城市化吸纳就业的问题。长株潭城市群化解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采取新型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15.
杜爱萍 《行政论坛》2009,16(5):79-82
"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是黑龙江省委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大工程"之一.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成了摆在各级政府面前更加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就业乃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之基.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庞大的人口基数,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结构性矛盾,结构调整不到位和技术进步缓慢等.破解就业难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经济,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抓住机遇,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支持自主创业;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合作,合理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等.  相似文献   

16.
阵痛中的嬗变——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转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现象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改善"城中村"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改变"城中村"的物质环境面貌,各地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推进"城中村"转制。但转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问题,违章建筑的产权问题,物质环境改造问题,就业和社保问题,基层管理体制的协调问题等。要缓解和解决这些矛盾,政府需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导"城中村"城市化进程;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和谐社区;对违章建筑制定适当补偿标准或承认部分临时建筑的合法产权,保障转制居民利益;促进就业和建立转制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帮助转制居民安居乐业;着眼代际转化,促进"城中村"居民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近郊区。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落后,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其就业主要集中在本地区第三产业和简单加工业,就业质量和效益较低。要统筹规划,加强教育引导和就业技能培训;要健全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增强服务实效;要加强政策扶持,拓宽就业渠道;要健全社保体系,完善征地制度,创新经营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我国发展的脆弱性与风险暴露出来。这场疫情不但警醒我国需要补足治理体系的短板,也警醒我们要反思发展迷思,补足发展的短板。"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十四五"规划是我国迈向强国阶段的开局规划,是我国进入高收入阶段、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十四五"规划需要确立以人民真实福祉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围绕提高人民的真实福祉规划宏观发展、中观发展与微观发展。"十四五"时期推进以人民真实福祉为中心的设想包括:1.通过加强心理建设、推进强身健体工程、净化网络空间、"革陋习、树新风"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加强家庭建设,采取鼓励性生育政策;3.推进城镇精准脱困工程,打造城镇版"精准扶贫";4.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挖掘潜在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5.推进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人民共同体建设;6.加强应对无边界总体战的能力,建设韧性社会。  相似文献   

19.
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减少结构性失业人数,大力度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 劳动力整体素质,引导非正规经济规范化发展,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措施都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充 分就业双重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一、上海第三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历史上,上海曾是我国乃至远东最大的多功能经济中心城市,以商业、金融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十分发达.十九世纪末,全国已有80%左右的"货物成交"和"款项调拨"在上海进行,出入上海口岸的船只吨位数已达900多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3%左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在70%左右,市内交通、邮电通讯都居远东领先地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建国后,在国内外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总的来看,1950-1956年,为对付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军事封锁的严峻形势,并承担医治战争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