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山林 《中国保安》2012,(18):31-32
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保安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河南保安服务业要准确把握中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找准行业定位,明晰发展思路,把服务中原经济建设,为河南“三化”协调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作为发展方向,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为振兴河南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同时要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为弘扬河南“三平”精神,促进河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
河南与台湾有着深厚的渊源,台湾人民和中原儿女人缘相亲、文缘相近、史缘相通,台湾的“河洛郎”是历史上三次大迁徙中由河南经福建再到台湾的。历史上有很多在台湾的河南乡亲,如清朝台北知府陈星聚、凤山知县曹谨等,生前身后都享有盛誉。“中原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也是台湾的“根文化”。  相似文献   

3.
“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河南描绘了发展前景;“实现中原崛起”,李成玉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河南奏响了发展的乐章。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又处在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中心,如何发挥支撑作用、选择怎样的发展目标和道路7在4月16日~22日召开的郑州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人大代表们围绕市政府工作报告,纷纷为建设大郑州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协商论坛》2014,(1):F0002-F0002,1-3
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高速”或“公司”)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商局华建公路投资有限公司、河南省高速公路实业开发公司、  相似文献   

5.
台湾师大陈大络教授和厦门大学杨国桢、陈友平教授说:“中原人是闽台人血缘之根”,“闽台与中原古代语言相通”,“闽台文化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与中原文化本质上相同。”厦门大学著名方言学专家黄典诚在文章《寻根母语到中原》中说: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不久前在河南郑州召开的首届豫闽台姓氏源流研讨会上,包括台湾在内的专家、学者和旅游工作者通过考证和对大量事实进行研讨后,得出的结论是:豫闽台千余年前是一家。河南是大多数台胞的祖籍地1986年12月,福建举行“漳州1300周年纪念”活动,特邀河南人参加…  相似文献   

6.
“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河南”。这是两岸专家、学者通过考证后得出的结论。厦门大学著名教授黄典诚认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说:“广东称客籍者,大抵本自河南”。台湾师大陈大络教授和厦门大学杨国债、陈友平教授说:“中原人是闽台人血缘之根”、“闽台与中原古代语言相通”、“闽台文化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与中原文化本质上相同”。欧谭生先生在文章中说:台闽豫“一千年前是一家”。这里有四个统计数字,尤其能说明上述问题:1930年台湾统计的资料,当时总人口为375…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文化交流是海峡两岸交流的基础。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决定了河南的历史文化,具有“源头”、“缩影”与“朝圣”等其他地域文化所不具备的特点,以河南境内的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原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促进两岸交流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以中原文化引领豫台文化交流的方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原者,中国之中也。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70年前,各派势力混战中原。一时间,中原大地乌云密布,狼烟四起;中原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此次混战,各地方势力共投入兵力约150万人,史称“中原大战”。为一己之利,各派势力勾心斗角,贿赂拉拢  相似文献   

9.
2000年,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热爱河南、增辉中原”活动为总载体,以“三大创建”为重点,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新世纪的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深入开展“热爱河南、增辉中原”活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优化河南经济环境,维护河南良好形象,按照省委…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法制》2011,(20):71-71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关键的一年,这一战略明晰了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河南洛阳副中心地位亦得到提升。做为九朝古都的洛阳,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支撑中部。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彻底解决河南“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难题的大思路,是解决河南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实现中原崛起、中部崛起的最佳平台,是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战略,更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12.
中原者,中国之中也。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70年前,各派势力混战中原。一时间,中原大地乌云密布,狼烟四起;中原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此次混战,各地方势力共投入兵力约150万人,史称“中原大战”。为一己之利。各派势力勾心斗角,贿赂拉拢,挑拨离间,相互利用,各尽卑劣之能事。《中原大战风云人物传》再现了这一幕幕历史……  相似文献   

13.
55岁的河南矿工谢延信是方圆上千公里内的“大名人”——这个个头矮小,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的“小老头”是河南省焦作煤业集团的职工,其头像曾被印成海报在中原大小城市张贴,以他命名的展览馆也已接待了很多参观者,甚至他还走进人民大会堂讲述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正>河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赴河南考察调研,寄予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的殷殷嘱托。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河南锚定“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两个奋斗目标,围绕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大文章,立足地区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15.
“热爱河南、增辉中原”活动开展两年来,全省各地。各单位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全省上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进一步高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特别是2000年,全省以城市河道、社区和旅游景区治理三件实事为重点,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城市和”先进单位。为了进一步推动“热爱河南、增辉中原”活动不断深入,经省文明委认真组织检查验收,省委、省政府决定对2000年度“热爱河南…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处处充满着神奇的传说;这是一片壮丽的山河,遍地结满文明的硕果。她俊杰四起,如群星璀璨;她英雄辈出,皆气壮山河。她民风淳厚,饮誉中华大地;她吃苦耐劳,创造财富无数。在崭新的 21世纪,让我们撩一撩她那神秘的面纱吧。 一   “造化钟灵秀”。河南居“天下”之中,得“地利”之便,被称为中原腹地。 50多万年前,这里属亚热带气候,是象的栖息地。河南简称“豫”,象形一人牵着一头象。《尔雅·释地篇》说:“河南曰豫州”。在禹分九州之中,豫州位于中央,故又称“中州”。   在中州大地上,北有太行耸…  相似文献   

17.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冬的源泉。近期出台的《同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没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作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这是中原经济区有别于其他经济区的显著特点,更是河南承担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历史责任。怎样才能构筑凸硅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怎样才能有力支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怎样才能将助推文化大发展与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政协不断拓展履职领域,积极搭建活动平台,着力做好传承和创新两篇大文章,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协商论坛》2014,(8):6-6
8月31日上午,省首届寻找“中原忠孝人物”公益活动颁奖盛典在省政协礼堂举行,王春风、黄务民等10人被评为“中原忠孝人物”。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出席活动,并为获奖人员颁奖。本次评选活动由河南省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河南岳飞忠孝文化研究院主办。  相似文献   

19.
中原交警 重塑警魂──河南交警学济南活动纪实苏银海,李敖,刘灿而今迈步从头越河南交警形象的改观,当从1995年说起。这一年,全省公安机关连续开展了“人民警察爱人民,当好人民子弟警”、“人民警察对法律负责”和”正警容、严警纪”3个专题教胄,全省交警部门...  相似文献   

20.
编者的话:如果想追寻中国历史的足迹,就去翻阅中原的岁月长卷;如果想读懂中国,就去剖析中原。一定程度上,中原就是整个中国的缩影,中原文化就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原的起起落落构成了中国的历史长河。“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这是文化交流的规律。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传承,正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面貌,向世界打开一扇窗子,向世人证明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存在。面对历史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依然亘古不变地矗立在那里,滋润、护佑着她的子民们。而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开发中原文化,并通过开发中原文化重塑河南形象,提升中原地区的品味,振兴河南,乃是每一个国民的责任。偏僻农村弃之不用的太师椅、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金水河畔回荡的豫剧唱腔、全国一流的河南博物院,无一不是中原文化的折射。如何充分开发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中原文化发展与振兴河南紧密结合,已是当务之急。闻名全国的“梨园春现象”就是一成功典范,既发展了豫剧,又推动了河南的振兴,同时又通过这一栏目折射、体现着中原文化的魅力、亲和力。外地人来河南主要是看什么,不是看河南别的,主要是看河南的文化,如何开发、挖掘中原文化,通过文化的亲和力,利用文化的渗透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