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自农民家庭的青年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内生动力来源,虽然其中绝大多数选择非农就业,但是青年在县域城乡流动显示出其具有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质性访谈方法,研究发现,青年对于近几年来乡村振兴工作高度认可,乡村的宜居化吸引青年在村居住,县城青年具有"城乡两栖""客乡"的特征,离县青年对乡村较为疏离,但未来有可能返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特点是在村青年对乡村产业兴旺有较高期待,青年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最为普遍.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组织形式有村集体引领、青年个体自发带动和青年自组织三种形式.通过分类、比较和归纳,本文提出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存在以村庄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通过将青年组织起来,便显现出一条青年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即依靠村集体的引领,青年个体自发带动和自组织,让同心圆能够向着村庄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青年自身的社会网络,叠加经过组织活化的同心圆结构,将形成新的青年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返乡青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主体。在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关系复杂的背景下,返乡青年回嵌乡镇具有重要的意义。返乡青年回嵌乡镇面临生产方式重构的挑战,并在重构过程中受到城市、乡士、个体和政府等四种力量的影响。返乡青年选择回嵌乡镇是基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双重考量,受城市推力和乡村拉力的双重影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青年能回嵌乡镇离不开多方社会政策的支持。社会政策可以根据返乡青年群体的不同诉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一是为有想法和有专业能力的返乡青年提供参与乡村治理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其成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二是识别出被动的返乡青年,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潜能激发以及参与动机提升等服务为其积极赋能;三是改善乡村创业就业的条件、政策和环境,提供公开透明的平台助力返乡青年实现专业价值;四是乡镇政府在环境改造、市场建设当中要考虑乡土文化规范、农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探索适合乡镇发展的市场运作方式,增进乡镇的市场活跃度。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战略,青年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乡村落后于城市这一基本事实所形成的各种推力、吸力和习惯力,造成了乡村青年发展的结构性困境,使得大部分青年普遍缺位于乡村建设.随着诸种条件的变化,青年群体的乡村建设主体性得以培育和发挥,他们通过在村创业就业、返乡创业就业、乡村公益、服务基层组织等各种方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促进了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这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对先期缺位现象的补位.各种补位方式彰显了新时代不同于以往青年参与乡村建设的时代特殊性和社会主体性.但从长远来看,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参与的方式肯定也会更灵活多元.要使青年群体就位于乡村振兴事业,建议采取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大力推行县域统筹乡村振兴、加强相关社会配套、鼓励多种方式参与和培育关键少数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提升青年群体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4.
《群众》202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战略部署,提出"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县域一端连接着城市,另一端连接着农村,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县域拥有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王阳  吴蓉 《学习与实践》2023,(6):101-110
都市腹地乡村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类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乡关系而成为社会转型的首冲之地。受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传统的多重影响,都市腹地乡村一般呈现为城乡边界模糊的混合型空间形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速了都市腹地乡村空间形态的转型,并且产生了通过重构乡村空间形态,实现乡村景观化转型、以城乡治理性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基于上海郊区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表明,治理性融合是紧密型城乡关系下城市主导、以治理为抓手的乡村振兴策略,在城市对乡村的支持与控制下实现了都市腹地乡村的景观化转型,并带来了乡村社会关系的重组。  相似文献   

6.
为了早日转移“三农”工作重心,促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大学生离开故土进入城市,造成了农村人才的严重流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对全面推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缩短城乡差距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战略意图入手,分析当前农村籍大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关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乡村内生性是嵌入乡土中国的一种内在生活秩序与文化模式,维系着乡土社会的有序运行。通过田野调查与个案研究,探讨返乡青年短视频实践的逻辑机制及其对乡村内生性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底层叙事的论述策略、技术赋能的行动参与,以及社会关系的网络联结成为媒介实践的三重逻辑机制。在数字化时代,乡村内生性的建构也呈现出多种变化:主体展开对算法幽灵的抵抗,多元资源要素协同整合以及村民共同体意识被重构。这其中暗含着一种从“内生性”发展至“数字内生性”的动态过程。返乡青年并没有被商业资本与媒介逻辑裹挟异化,其主体的能动性会随着媒介实践不断被激发出来。数字内生性所具有的社会内聚功能,以多元合作为模式建构新型乡村信任关系,能有效促进乡村社会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陈锋  徐娜 《中国青年研究》2015,(2):63-68,62
本研究考察与分析了云南沙村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动因及其社会适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主要受到家庭生活事件、家庭生命周期、主动逃离城市、工伤事故等四种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之后,在就业选择上主要呈现务农技术化与经商自主化的特点;在返乡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类型差异:主动型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目标明确,很快融入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被动型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在适应中多呈现阶段性、反复性直至最终定型化的特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可进可退"的政策制度空间,既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完成市民化,又能给予他们自由返乡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9.
由于融入城市之路并不顺利,导致返乡回流成为外出打工者最典型的路径选择,包括青年农民工。然而青年农民工的回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具体体现为回流青年在返乡问题上表现出的双重不情愿及其再融入农村的双重勉强感。后一个是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因为一旦返乡付诸行动构成事实,那么不情愿就变成了潜在的对再融入乡村勉强感的影响因素。而合理规导回流青年农民工再融入农村要在国家和个体"两个层面"以及政策、制度、法律和社会支持"四个维度"来着手进行。既要注重维稳,又要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青年群体应转变创业观念,加强创业技能,提高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优惠政策,给青年返乡创业更多的"动力"。乡村社会应积极优化生态环境,夯实青年返乡创业的"定力"。当"能力""动力""定力"三者兼具,乡村振兴将迸发新"活力"。  相似文献   

11.
以空间重构为抓手补齐乡村振兴短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实践的动力支撑。当前,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助推乡村振兴,应以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重构为着力点,不断振兴乡村产业经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提高乡村生态系统弹性和服务功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史苏 《人民论坛》2020,(14):82-83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群体是实现城乡多元化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与回馈家乡的情怀是其返乡创业的内在动因,乡村振兴战略是促其返乡创业的外在推动力。扶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既需要创业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又需要党和政府充分发挥现有制度优势,落实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举措。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引领农村籍学子返乡就业,促使农村籍高职学生毕业后参与家乡的产业建设、文化教育活动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在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获得职业发展,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文章简要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学生返乡就业的需求,提出农村籍高职学生返乡就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村籍高职学生返乡就业的优化思路与践行路径,以期能够为深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集聚农村人才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为典型代表的城市暗角,既是城市物理空间的不协调构成,也是社会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通过对Y市W城乡结合部地沟油生产的空间———社会现象分析,探讨了城市暗角形成中的制度结构和社会行动等宏观要素,并展示了一个由进城农民所发起的"弱"空间生产过程。这一空间生产通过农民的适应性选择和日常生活实践得以延续,既反映了弱势农民对空间的争夺,也反映了城镇化时期社会管理制度的缺失。空间生产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非正规、不合法的城市空间景观———"灰色集群"。在当前的社会管理中,要通过合理的空间秩序的构建对此类空间生产进行有效的规避与防治。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借助青年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进程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社会创业具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作用,可以发展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助力剂",实现青年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双赢。文章通过对滴水恩社会创业教育项目和青年任旭平创办四川旭平兔业的案例分析,聚焦乡村青年社会创业的具体实践,分析青年通过社会创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两种路径,为乡村青年开展社会创业提供建议,为我国乡村振兴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当前青年返乡创业的潮流是在我国中西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结构性重组的背景下产生的。返乡青年在家乡县城开创的小微型企业以及各类个体工商户,构成了县域多元社会经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发性外移”与“中间性上移”是当前县域社会整体结构大转型的凸显特征,因此需要用新型的内发性视野来重新审视县域社会中返乡青年的创业类型与创业机制。本文在理论上一方面试图厘清当代县域社会新内发型创业情境的变迁,另一方面探索性地揭橥县城作为我国“中间社会”的情境特性。在经验上,以云南省文山市(县级市)为研究范围,对近年来青年返乡的微型创业类型进行观察,并尝试展现传统内生关系在新型经济体中的韧性和杂柔性,以及创业主体的多元化在地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7.
乡村发展的关键是要将外源性资源与内生性动力聚合转换,促进乡村“新内源式发展”。返乡青年具备专业多元、思维创新、文化素质水平高等优势,应抓住当下青年回乡创业的社会契机,使返乡青年精英成为链接外源资源与内生动力的关键性角色。本文以湖南M自然村为个案分析,探究青年精英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使村庄形成新内源发展态势的背景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青年精英在熟人社会中带领村民参与环境治理,内生性动力在村庄内部激发凝聚,依托专业优势倒逼政府外源性资源投入,以提升作用的空间范围和系统层次,使内生性动力与外源性资源进行双向反馈互动;青年精英成立村社组织、制定行动策略,重塑动能形态,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事件搭接多元治理主体、助推乡村自治、孕育新兴产业,为乡村新内源式发展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青年人如何才能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是重大现实问题.当前乡村留不住青年人的最重要原因是乡村缺少匹配青年人需求的就业机会,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要追溯至近代工业革命及其对传统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激烈挑战.近代以前大多数乡村青年人都没有长期离开本乡外出就业,进入近代以来乡村传统生产方式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劣势凸显,青年人往城市地区流动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下乡村青年人能够更多地在城市地区实现就业,这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产方式取得明显进步的体现.要真正发挥青年人对于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重点在结合当代青年人的需求扩大乡村的就业机会,增强乡村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而非对乡村青年人前往城市就业设置障碍.适度合理发展县域乡村集聚经济,有助于扩大乡村的就业机会,促使青年人在城乡之间双向良性流动,从而发挥青年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不能忘记的是,探索这一路径也应持有高度谨慎的态度,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不能浮夸冒险.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短视频为返乡创业青年女性提供了发展机遇。研究基于赋权理论,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探究该群体的短视频赋权实践。通过对抖音平台20个返乡创业女性博主账号进行视频文本分析和参与式观察,发现短视频对返乡创业青年女性的赋权是一种基于主体行动的新媒体运作机制,赋权核心在于使女性拥有自我掌控的权力和能动性。通过“前台”展现女性主导的多元行动网络、“微叙事”建构女性返乡创业话语、互动仪式推动返乡创业共情传播,发挥和转化女性优势,从行为、叙事和情感三个层面完成权力赋予进程。然而女性仍受平台机制和传统观念所规训,赋权过程蕴含着显性和隐性的性别角色协商,既固化了公众的刻板印象,也造成短视频内容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20.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两大生产-生活空间,城乡空间的分异与融合伴随着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之间不仅地理空间分离,政治、经济、社会空间也日趋异化;城乡二元化体制不仅表现为城乡二元化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体制,也表现为城乡多元空间的分离与割裂。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空间的变革推动着乡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并带来了城乡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互动。在此情况下,空间融合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视角,其广度和深度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