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知道孝敬父母,能够尊重父母和长辈。(二)认知目标: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认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三)情感目标: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要爱自己的父母,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沟通,掌握化解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方法,更好地改善亲子关系。教学重难点如何化解与父母的矛盾教学媒体:电脑学方法:角色置换法、讨论法、座谈法时:2课时学过程入新课脑显示):幸福的家庭(师)请同学们看一幅照片,看到这幅温馨幸福的照片,你想…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三孩政策的实施,关注青年父母的养育压力对提升青年生育意愿、改善我国人口结构、推动人口长期均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武汉市中心城区青年父母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青年父母的养育压力在总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类型上,青年父亲更担心子女教育环境,亲子互动有压力;青年母亲生活调适不足,人际互动有压力.婚姻满意度是影响青年父母养育压力的首要因素,家庭经济负担是青年父母养育的重要桎梏,子女数量是青年父母养育压力的潜在诱因.为重构青年养育的生态圈,本文从微观个体、中观家庭、宏观社会三方面提出缓解青年父母养育压力的对策:第一,青年父亲加强育儿参与,青年母亲注重自我调适;第二,青年父母用心经营婚姻与家庭,加强亲职学习并做好生养规划;第三,政府适度分担养育成本,打造"生育友好""性别友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石哥:各位聊友,是我们的父亲、母亲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的,是二老双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父母的养育之恩,可谓是恩重如山。有今天这个机会,大家一定有很多要倾诉的,诸位请:  相似文献   

4.
尊敬父母     
对学生进行爱父母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连他自己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这话很有道理。现在初一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二、三岁。我们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要求他们在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热爱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孩了。父母养育了他们,疼爱他们,是他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文明交往的意义;尊重他人是高尚的品德;礼貌待人,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人们需要互相关心和帮助。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教师担负着培养青少年的重任;尊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父母养育了我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文明交往,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发扬助人为乐的风格;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同时,教育学生纠正在这些问题上的不正确认识和行  相似文献   

6.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教育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流动性日趋显著,流动性家庭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流动性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活动不同于传统“静态”家庭,形成远程养育的新模式,即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父母在和子女存在地理阻隔的情况下仍旧能够干预子女的养育事务。本文梳理了远程养育的相关研究,并对远程养育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分析了远程养育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技术背景,以及远程养育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引导学生认识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2.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城市群的父母在子女养育过程中,一是感到"育儿贵":校外培训班是他们难以承受的养育之重,子女教育的经济总投入是个不容小觑的大问题,养育子女的医疗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养育子女增加的住房需求更是加大家庭总体消费支出;二是感到"育儿难":管理孩子学习和陪伴孩子成长需倾注大量时间精力,关注各种子女教育信息动态会带来身心疲惫,养育子女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日常休闲娱乐和事业发展是青年父母在育儿路上需作出的较大的牺牲。面对养儿育女,他们普遍存在深度焦虑和难以抑制的内心担忧。因此,他们生育二孩意愿低迷,不生二孩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收入不够、时间精力不济。对此,文章提出要开发放心可靠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市场,培育规范有序的校外培训补充拓展力量;要倡导家长科学制定子女教育发展规划,理性选择校外辅导培训班;还要制定"生育友好型"公共政策,降低子女养育所需投入的时间、精力、经济和附加成本,促进青年父母自由释放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10.
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都无法抗拒,人同样不例外。老是生命的最后阶段,死是生命的最终归宿。老和养老永远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几十年前指出,中国社会的养老是“反哺”式的养老模式,而西方社会是“接力”式的养老模式。在传统中国社会家庭具有育幼和养老的功能,未成年的儿女由父母的劳动成果养育成人,至父母年老体衰时,由成年儿女的劳动成果赡养父母。养育儿女对父母来说是自己为养老进行储备,即“养儿防老”。赡养父母对子女来说,是自己对父母养育储蓄的延期支付。在西方社会,父母尽义务抚养子女,子女到一定年龄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组成自己的家庭,然后又尽义务抚养自己的子女。家庭养育子女基本上是像接力赛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S-I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留守儿童进行测试,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性别对自我安全感的主效应显著;除知识性和道德宗教观因子外,家庭环境各因子都分别进入安全感各因子的回归方程;父母养育方式的大部分因子分别进入安全感各因子的回归方程;父母受教育水平、父亲职业、母亲受教育水平、经济收入和家庭类型对安全感的主效应显著;路径分析表明直接影响安全感的因子有亲密性、娱乐性、成功性、组织性、父亲过度保护、父亲严厉、母亲过保护和母亲情感。  相似文献   

12.
刘建明 《前进》2012,(4):56-56
领导干部身处领导岗位,肩负重要职责,发挥关键作用,要想加强官德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彰显人格魅力,笔者认为,学会“五知”就显得必不可少。要知恩图报。领导干部从出生到成长,在其人生旅程中,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导、同事的帮助,更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理应对此铭记在心,懂得感恩,学会回报。“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讲的都是人要学会知恩报恩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欧海燕  韦丽珍  韦灿梅 《传承》2014,(9):110-111
独生子女家庭代际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文化、情感等。为改善这种状况,父母要加强学习,跟上时代,不溺爱孩子,加强语言沟通,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同时,独生子女要学会理解、尊重和感恩父母。  相似文献   

14.
家庭对每个人来说,是人生起点,生活和休息的港湾。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与孩子时常交流沟通,孩子就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孩子健全的人格确立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父母为  相似文献   

15.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我们非常城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单位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或许,很多父母与老师并不渴望得到回报与感恩,但感恩教育不可缺少。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16.
夏钦  魏勇 《中国保安》2001,(12):30-32
没有人相信这一切是都真的,四川省仁寿县一个差点做父亲的农村青年会用8包老鼠药结束了含辛茹苦养育他的父母的性命,当父母中毒倒地痛苦挣扎时,他又用尼龙绳逐一勒死父母……  相似文献   

17.
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男女的恋爱交往不尽如人意,导致恋爱关系难以建立、恋爱关系破裂或双方矛盾重重.我们通过个案研究发现,这种恋爱交往的困惑和个体成长的家庭养育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包括亲子依恋、教养方式、童年早期经验等.所以,家庭有必要为孩子创设温暖健康的家庭氛围,重视父亲的作用,建立起孩子对父母平衡的依恋关系,进行科学的青春期性教育,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的亲职话语正在发生变化,大众媒体经常传播养育快乐的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养育快乐的孩子。文章通过对流行育儿杂志《父母必读》2004年至2014年"特别策划"中部分文本的话语分析,探究了专业知识话语和消费文化的话语对当前理想儿童的建构。结果发现,杂志文本再现了儿童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建议父母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包括情感投入、时间投入、金钱投入和以孩子为中心、养育快乐的孩子。话语分析的结果显示,养育快乐的孩子不过是一种话语修辞。它承载和传播的是专业主义、密集亲职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支持了当前的政府治理模式,参与促成儿童教育的"亲职转向",对母亲身份和角色的建构以及儿童照顾安排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们乡里有一位农民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到国外攻读博士,前几天从美国回来,在餐桌上大谈美国如何如何,而且一口一个“我们美国”,同时对当地干部、群众和自己的父兄则说“你们中国”。 博士前三十几年都是在中国度过的,应当说,是父母、家乡和祖国养育造就了他。而他到美国不过才几年,居然在谈“我们  相似文献   

20.
民政部门对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进行养育,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重视人权、重视儿童权益保护的重要之举。搞好社会弃婴的养育工作,对建设和谐社会、提高政府威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基层民政部门在社会弃婴养育工作上,遇到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此项极富民生性质的工作出现了管理不规范、养育待遇标准低等具体问题,因而使被遗弃儿童在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康复、特教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亟待进一步改进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