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维艺术是重要的领导艺术,是“想”的艺术。公安机关的领导者“想”什么,怎样“想”,是公安领导思维艺术的关键所在。在公安工作中,公安领导者应学会从系统思维艺术出发进行联想;要用发散性思维艺术“想”;要用动态的思维艺术“想”。以便更好地运用思维艺术。  相似文献   

2.
王治国 《求索》2014,(9):85-89
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生成往往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能指性对象意义,以及这种符号在本民族反映和表达世界关系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表达,即民族艺术的生成与表现总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与纯粹艺术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席勒“游戏冲动”中的“经验美”,康德“反思判断力”中的“自然的理性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黑格尔“感性显现”中的“依存美”,分别从民族艺术文本生成的概念对象性审美、艺术象征表现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与艺术鉴赏判断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三个方面,阐明了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曹玲玉 《求索》2014,(4):86-89
“善”和“善”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结构性两级,在礼备乐和的表象之后,二者相互钳制、异化,频繁地在中心和边缘性存在的张力关系中交替更迭,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伦理之维在“善”的实用关系中思考艺术之工具性存在,审善之维在“善”的形式独立中思考艺术之自在性存在,二者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巡礼旅程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袁恩培  徐霜 《人民论坛》2013,(10):222-224
传统的“民俗艺术”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潍坊风筝为例,站在潍坊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层面上,研究传统的风筝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的转变,探析民俗艺术与现代城市品牌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期对实现传统的“民俗艺术”向现代“城市文化”的转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艺术生产关系是艺术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它与物质生产关系“有共性也有个性 ,有共同的方面 ,也有相异的方面”,其内涵十分丰富。研究艺术生产关系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发展 ,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更好地为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及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杨雨佳  郭鹏 《人民论坛》2014,(1):192-193
审美经验是人与审美对象互相作用,在人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人的审美潜能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艺术”与人发生关系.一个人一旦拥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并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开埠的口岸,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的重镇,“海派”中国画的辉煌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印证了上海近现代美术承前启后的地位。从1996年起,“上海美术双年展”和“上海艺术博览会”这两个大型国际性展览诞生,标志着这座城市在文化交流上积极主动的雄心。而一批新锐的上海青年艺术家们也为上海的艺术创作和繁荣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上海新视觉”1999年年末在上海开幕的“上海艺术博览会”期间举办了“上海新视觉”展中的20位艺术家就是这样一批人。他们风格流派不同,气质性…  相似文献   

8.
“三曹”诗歌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 ,各领风骚 ,各成绝技。从艺术形式上看 ,“三曹”各有因革 ,各占胜场 ,然曹丕最富于创新精神。从艺术表现上看 ,曹植真正确立抒情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在描写手法运用上 ,中国诗歌形神兼备艺术境界的确立 ,当始于曹丕 ,成于曹植。中国诗歌文质并重 ,情文并茂的确立 ,当以曹丕开其端 ,曹植功其成。从总体艺术风格上看 ,曹操诗主刚 ,曹丕诗主柔 ,曹植诗则刚柔相济 ,从而博得了“正派的宗”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9.
张毅 《求索》2006,(11)
“不彻底”是张爱玲所特有的一种态度,是指导以宽容为内涵的文化品味,实现了爱情由浪漫向生存现实的妥协。从“不彻底”的艺术宽恕谈张爱玲的小说,分析与其创作基调相适应的艺术特色,应从两方面把握:一是张爱玲的人生处世哲学,其二是写作态度。由此阐述张爱玲的艺术宽恕是广大的、无边的。  相似文献   

10.
康德和王国维都强调艺术独立性。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与“超出乎利害”、“审美意象”论与“境界”说、“崇高”与“壮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更深入理解两人的美学思想及联系。  相似文献   

11.
何明 《思想战线》2011,37(4):7-12
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参与者增多;同时,"多文化之文化"视角和"多点民族志"方法,与艺术理论和美学特别是从中派生出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更明显的整体性把握人类建构艺术经验的"合流"态势。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艺术建构经验研究的关键工具。迈向艺术经验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维度: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从这两个维度切入,会呈现包括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艺术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12.
“精彩艺术人生,从广西艺术学校开始”。走进位于南宁市园湖南路的广西艺术学校,首先引人注目的就是这条红底金字的大横幅。正如横幅所写,许多优秀艺术人才正是从这里开始走上灿烂的“星光大道”,登上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3.
试论侦查艺术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这种广义的艺术概念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诸多学科研究可供选择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如“管理艺术”、“领导艺术”、“科学研究的艺术”等等。美国著名侦查学家韦恩W·贝尼特与凯伦M·希斯在合著的《犯罪侦查》一书中说:“犯罪侦查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1]前苏联学者拉·别尔金在《刑事侦查学随笔》一书中也提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刑事侦查学是一门科学,而在实际运用中又是一种职业技巧,是一种特殊的、每一个侦察员和公安战士必须掌握的艺术。”[2]侦查艺术是对侦查方法的出神入化的…  相似文献   

14.
电视栏目的发展与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是共荣互存、合二为一的关系。电视媒体形象的塑造、品牌栏目的设置、受众的需要等都离不开独具个性魅力的节目主持人。重视新人的培养 ,提高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各个频道的节目主持人的文化水平 ,以及造就一批别具一格的“明星型”、“学者型”、“专家型”等主持人才 ,都是将来中国电视栏目发展战略中的努力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的哲学是天人合一为主导的哲学,并凶此确立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心源与造化的和谐关系。因人与自然之素和,中国人远较西方人为早地将自然物移之于丹青,使山水及花鸟类绘画成为独立的画科。且中国人善于藉鸟兽草木之名,比兴于人之喜怒哀乐,移人之精神遐想,自“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推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花鸟画、花鸟诗,莫不是人之心声。故前人曰:“诗言志,”“画者,从于心者也”。笔者把“从于心”看得特别重,“从于心”是最真诚的创作冲动,是保证艺术质量、艺术品味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负了心,变了心,将创作原则异化为“从于利”了,  相似文献   

16.
秦之航 《今日上海》2008,(12):38-39
上海大剧院,一个从建立之初就定位于“国际性、艺术性、经典性”的艺术殿堂,是上海演艺场所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1998年8月27日正式开幕以来的十年间,上海大剧院坚持“名家、名团、名剧、名曲”的节目特色,致力于实现“中国剧院标杆、城市文化名片、文化创意中心”的发展愿景。经过十年的努力,今天的上海大剧院已成为世界级艺术作品的展示平台、国际性艺术活动的交流平台和公益性艺术教育的推广平台。  相似文献   

17.
“和谐司法”的提出,对法官的审判能力、审判艺术的要求日显突出,本文从审判艺术的内涵、审判艺术的体现和提高等方面入手,围绕审判艺术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付业君  蒋鹏 《前沿》2013,(2):163-164
在教学体系中引入大视觉艺术即“跨界”理念,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这里主要谈论的是在版画艺术教育中的“跨界”.在当代,版画艺术形式若再不从源头进行创新和改革,那么这一艺术门类将越发边缘化.我们应从高校艺术教育开始,让学生先人为主地进入版画艺术的“跨界”实践,这既是教育改革,也是版画艺术自身优势的充分展现.让学生感受到版画艺术新生命的绽放,同时也彰显了版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所凸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达 《求索》2008,(5):183-18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把传统的“境界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境界论”中阐述了文艺内在的特质,创作主体与客体、创作方法与艺术风格、景物与情感等诸多艺术范畴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揭示了文学创作与鉴赏的内在规律,有着洞穿时代的理论价值,对于今天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鉴赏,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晓天 《青年论坛》2009,(3):138-141
世界艺术史上的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和男性艺术家笔下的女性往往被排斥在真正意义上的崇高之外,她们既不能成为朗吉努斯所说的:“伟大心灵的回声”,也不能代表康德所认为的:“无法把握的同时也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形式”。在此情境之下,“女性”艺术和“女性”艺术家若想摆脱“女性”这个充满歧视意味的语汇,成为艺术和艺术家,则必须在“躲避崇高”的时代语境中“重建崇高”,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批判不公正的两性关系,促进形成一种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