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思增 《前沿》2004,(4):170-172
文人创作乐府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乐府艺术发生的汉代。古辞中如《折杨柳行》、《西门行》、《怨诗行》等,从所表现的意识来看,似是文人士子的吟唱,语言也比较文人化。建安时期乐府诗创作集中在三曹身上。曹操今存诗歌二十二首,包括作者有疑问的三首,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乐府诗都占他们诗歌创作的半数以上。他们的乐府诗多数是“依前曲作新歌”,利用汉代现成曲调,特别是相和歌中的清商三调,另铸新词而演唱。曲调的沿袭,歌辞内容的创新,构成了他们乐府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文心雕龙·乐府篇》云:“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  相似文献   

2.
游仙诗是“三曹”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三曹”游仙诗上承屈原《离骚》、《远游》之意 ,下开郭璞、李白游仙之旨 ,影响深远。然学界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从思想内容的角度 ,用比较的方法 ,对“三曹”游仙诗作归类分析和综合比较 ,可以更加准确把握“三曹”游仙诗的风貌神髓  相似文献   

3.
也说曹植对继承权的争夺高飞卫关于曹植与曹丕争夺魏王继承权问题,有学者认为,曹植“为了取得曹操的欢心,寻找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显露自己的才华学识,并与丁氏兄弟、杨修等人串通一气,营私舞弊,以求一逞”。‘但是,另一种观点与此截然相反,认为曹植非但没有与曹丕...  相似文献   

4.
论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是建安文学中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 ,其诗歌创作意义 ,在于使汉魏五言诗歌从民间状态、半文人化半民间状态逐渐向文人化过渡 ,突出诗歌的心灵化、个性化及艺术特性 ,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文人诗”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 ,从题材领域和思想内容方面 ,对“三曹”诗歌作了综合比较 ,辨正其异同 ,准确把握“三曹”诗义的风貌神髓  相似文献   

6.
西汉司马迁,因著《史记》闻名,人称“史迁”。 三国诗人曹植,曾七步成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其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称“曹七步。”  相似文献   

7.
邵大箴 《台声》2003,(10):40-41
台湾抽象派大师“陈正雄绘画50年回顾展”于8月27日至9月5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此次活动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协会协办。陈正雄1935年生于台北,是台湾推展抽象绘画的先驱,他将抽象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台湾的土地上,辛勤耕耘50年并蔚然有成,对台湾现代艺术理念的传承与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陈正雄先生从50年代起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抽象主义绘画的创作,他的艺术生涯已经有半个世纪,他以自己杰出的创造成果和不倦的探索精神,确立了在画坛中的地位,赢得了声誉。2001年12月,他继获得上届佛罗伦斯…  相似文献   

8.
当前是中国历史上艺术教育空前普及的时代,不仅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潮又一潮的全民的“学艺热”,而且近年来中国有近八百所高等院校设立了艺术院系,非专业的艺术教育也在各级综合性高等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过去,中国的高等教育对艺术教育的地位、意义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对美育和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和指导思想,加强了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各大高等院校纷纷从实际出发,以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为工作主线,狠…  相似文献   

9.
当西方国家的当代艺术已经成为艺术的主流,并由政府资助的时候,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才刚刚忙着将自己的作品搬上政府的艺术舞台,去年底至今年初,为期三个月的上海双年展得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本届双年展第一次广泛吸纳了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录像艺术等中国、西方当代的艺术样式;它还第一次邀请到了世界18个国家的数十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们同台展出,在运作模式上,它首次尝试国际通告的策展人制度,由策展人和艺术委员会来决定入选的作品。这次展览被冠以中国当代艺术的“转折点”、“里程碑”、“具有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曹植,字子建(192—232),三国时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朝城),魏武帝曹操第三子。曹操曾欲立植为太子,因植不胜权术,又因酒误事而未立。曹操病逝后,曹丕继位称文帝,丕对植忌疑防范,《三国演义》有植作"七步诗"感动兄丕的故事。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对植仍防范限制。在文、明二帝的12年中,植被次更爵,迁徙封地数次。先封鄄城,次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38岁时再徙封东阿王,仅两年余,又改  相似文献   

11.
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开埠的口岸,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的重镇,“海派”中国画的辉煌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印证了上海近现代美术承前启后的地位。从1996年起,“上海美术双年展”和“上海艺术博览会”这两个大型国际性展览诞生,标志着这座城市在文化交流上积极主动的雄心。而一批新锐的上海青年艺术家们也为上海的艺术创作和繁荣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上海新视觉”1999年年末在上海开幕的“上海艺术博览会”期间举办了“上海新视觉”展中的20位艺术家就是这样一批人。他们风格流派不同,气质性…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李建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言志、抒情、神韵三种诗歌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对此作一点粗略的论析。一、言志诗:人与自然在道德上的合一“言志”一说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要求诗歌的内...  相似文献   

13.
甄妃甄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美女,曹植曾做一首《洛神赋》来赞颂她的美貌。传说其母张氏常梦见一仙人,手执玉如意,立于其侧。临产之时,只见仙人入房,玉衣盖体,遂生甄氏。甄氏三岁丧父。曾有相士刘良看了她的相之后说:“此女之责,乃不可言。”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东汉献帝七年,她成了曹军的俘虏,后又成为曹丕的妻子。公元229年,正值壮年的曹丕终于登上帝位。甄妃此时已经年逾四旬,色衰而失宠,不久便郁郁而死。  相似文献   

14.
曹植“游仙诗”表现了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他的“不遇”之痛与生死之辨,也自觉和不自觉地展示了以立足全局、直觉体悟、动态描写反映万物运动之美的艺术手法,从而引领了一种极具影响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年汉室衰亡,政归权臣,国祚已微,唯有名号,改朝换代已成趋势。公元220年曹丕受禅称帝,第一次成功实践了和平易代,开魏晋南北朝禅位易代之先,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曹丕受禅代汉之前王莽亦以受禅的方式代汉,但两次代汉的一成一败有着深层原因。曹丕能够成功代汉经过很大努力,代汉后亦颇有建树。在储位之争中他凭嫡长子的优势以及自身才能取得了曹操重臣的支持,最终打败了曹操属意已久的曹植,获得太子之位;曹操懵逝后曹丕即魏王位,开始准备代汉事宜,并很快成功代汉建魏;曹丕代汉后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举措,使汉末混乱的局面有所好转;曹丕受禅代汉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过渡,此后"汤武革命"和"禅让"成为王朝更替、权力转移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吴超华 《新东方》2010,(3):78-80
“经学”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的“诗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文艺思想的主流,《诗经》“经”的地位确立以后,为后世对《诗经》的研究提供了广阔优越的前景,并使之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专门学问,即诗经学或诗经诠释学。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叶,经过一番休养生息,政治上出现鼎盛局面,诗坛也渐渐繁荣活跃起来。其时诗人、流派众多,诗学理论也各树门庭,各有见教。就诗话来说,最有影响的当数沈德潜的《说诗啐语》、袁枚的《随园诗话》、翁方纲的《石洲诗话》三家了。沈氏倡“格调”,要求诗歌“温柔敦厚”,能“厚人伦,匡政治”;翁氏重“肌理”,讲究义理、考汪、训诂,两家都把诗歌当成实用工具,未免有违诗歌艺术的本质。针对这些不良诗风,袁枚提出“性灵”理论,“以反拟古、重个性、求创新为旨归”(蔡镇楚《中国诗话史》第281页),主张“诗写性  相似文献   

18.
崔向荣 《求索》2008,(10):188-190
清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这种集历代文化之大成的文化集中反映了清代文化浓厚的朴学色彩。与清文化的“总结性”色彩相对应,清代诗歌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的殿军,不论在诗歌理论还是诗歌实践上,均堪称历代诗歌遗产的真正继承者和总结者。从创作实践看,清代诗人颇具总结的自觉意识;从诗歌的因变角度看,清诗表现出综合统一的倾向;从诗学的精神与研究方法看,清代诗学又明显带有“综贯”与“质实”的特点。就中国诗学理论而言,这种清诗的这些特点无疑是对诗学遗产全面总结的深化,清代诗学的独特价值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许多理论家都从不同侧面阐述过“象外之旨”的问题。有的从诗歌形象独具的艺术魅力的角度论述诗歌要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的从绘画的视觉可限性与想象的开阔性的辨证关系上,指出“目尽尺幅,神驰千里”,有的从音乐欣赏者的心理感受的角度道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真谛;也有的以书法艺术启人联想的特点为依据,论证书法要“笔短意长”……所有这些,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09,(4):41-41
李占荣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载文《论“中华民族”入宪》认为,民族是一个基于自然存在的社会历史范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已经不再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大陆学者长期专注于文化意义的民族研究,对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研究甚少。“中华民族”入宪是指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写入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政治法律地位。这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看,“中华民族”入宪对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它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表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性.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宪法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