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克木人的图腾崇拜与氏族外婚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图腾”一词,是北美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表示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母系氏族是同时发生的,并且随着氏族的发展而发展,因为母系氏族社会图腾信仰极其盛行,一般又称该时代为图腾时代。图腾又是氏族外婚制的标记,它对禁止血缘婚、实行氏族外婚制起了保证作用。 1980年春,我参加了国家民委、云南省民委组织的克木人民族识别调查组,到西双版纳勐腊、景洪两县克木人居住的村寨,进行了为期四个多月的调查,发现克木人的图腾崇拜与氏族外婚制,对研究原始社会中的氏族制和我国古代图腾崇拜提供了生动实  相似文献   

2.
所有制起源新论──从无所有制到原始氏族公有制龚唯平马克思在长达40年的理论研究中始终关注着原始所有制问题.他奠定了原始所有制理论的科学基础.论证了原始公社的土地公有制并彻底阐明了私有制起源。但是,限于历史条件,马克思没有完成对所有制起源的研究。其理论...  相似文献   

3.
原始社会的历史事实证明,人类曾经有过一个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氏族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种美妙的制度是注定要灭亡的。为了全面了解它,我们需要认识:“氏族制度的伟大,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4—155页)  相似文献   

4.
龚义龙 《求索》2010,(3):62-64
物性的族谱、宗祠祖墓是维系氏族共同体的“硬权力”,但物性的东西尚需要“意义系统”的诠释才能对氏族认同产生实质性的作用。事实上,正是氏族涵化使族谱、祠墓获得真正的意义。氏族涵化与族群边界维系着氏族内部的团结、消弥着氏族内部的矛盾、使氏族有着想象的“共同体”一般的温馨。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氏族共同体研究的学术回顾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之间,国人将氏族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从而对传承几千年的氏族制度多持否定的态度,其间,对中国氏族作冷静的学术研究者也不乏其人。随着对氏族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氏族共同体"概念引入研究领域。详细考察"共同体"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差异,我们认为氏族少有共同体特征,而更多地带有社会性特色。  相似文献   

6.
试论彝族古代氏族部落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彝族古代氏族部落起源和形成的诸种因素,并叙述了彝族氏族部落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论两宋时期贵州区域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向南播撒以及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今责州地区与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形响下,今责州境内各民族社会发展出现崭新气象,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元明时期贵州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彝族古代氏族部落与古代方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彝族古代的氏族部落与方国,以及彝族古代的特殊制度娄溢·侯笃、则—则溪—营、尼—勾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史籍对于活动在江、淮地区的蛮人,都说是“槃瓠蛮”。史学界基本上一致同意“槃瓢蛮”是古代对于苗、瑶集团的称谓。槃瓠是个图腾传说问题。原始人类在不同氏族中各有不同的图腾信仰,以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祖先或保护神,同时作为氏族的徽号、标志和象征,甚至作为崇拜的实体。图腾是与母系氏族同时产生的,并且随着氏族的发展而发展,所以母系氏族社会被称为图腾的时代。当一个氏族发展为两个以上的氏族时,原  相似文献   

10.
彝族支系较多,不同的彝族支系形成不同的彝族自称、彝语方言或土语,而不同的自称产生了不同的彝语氏族地名.本文认为彝语氏族地名的由来与彝族自称或亚自称产生的根缘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彝族自称是彝语氏族地名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所崇重的祭祖大典ne55mu21(耐姆)分支习俗是造成彝族支系繁多、自称繁杂及其彝语氏族地名众多的最主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一、民族≠氏族 氏族和民族都是人们共同体,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氏族存在于原始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氏族极易分裂,很不稳定。 民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一般经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步发展而形成的。民族以共同地域为基础,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为基本特征。民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会很快消失。 二、民族≠种族 种族是以头发、肤色、体形等生理遗传特征来区分的。这种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因此,种族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一…  相似文献   

12.
母系家庭这种曾在人类家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家庭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向父系家庭的转化,但位于川西南的利加则却成了目前人类仅存的母系氏族家庭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原始宗教是宗教的早期形式,是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之一。考古学、人类学等资料表明,原始宗教是与氏族同时产生的,随着氏族公社的形成和发展,先后产生了与社会基础相适应的诸宗教形式,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等。诸形式所崇拜或控制的对象不同,目的和手段也各异,其社会功能也不一,分别成为氏族部落一定发展阶段的中心信仰,构成原始宗教的各种类型。所以,原始宗教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是一个多层次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4.
怒江州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历史上这一地区处在南诏、吐番及中原王朝的“夹缝”中,是中原文化板块、印度文化板块及西藏文化板块交汇和碰撞的区域。因而才显现出现有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但这也恰恰反映出其脆弱性。在强大外力的冲击下,会出现可被替代性概率大,竞争程度高,可恢复原状机会小,抗干扰能力弱,变化速度快等潜在威胁。随着在怒江进行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如何对怒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尤其是当地有代表性的傈僳族民俗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已是当务之急。保护傈僳族的民俗文化应该与旅游开发和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泰国庄氏族亲访问团来南阳参观访问泰国庄氏族亲访问团一行32人不久前来南阳市进行了为期4天的友好参观访问,此次访问,以宗亲谒祖,寻源追本,走亲访宗,姓氏联谊,寻求合作,促进友谊为目的。该团在南阳期间,参观了南阳名胜卧龙岗诸葛亮武侯词、医圣词、烙画厂、玉...  相似文献   

16.
从开放性与兼容性看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文化就全国范围来说是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就整个历史流向来说,则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本文认为,开放性与兼容性是岭南文化特有优点,它使原来落后的边陲地区,逐步融汇于中原文化。同时岭南有沿海地区的优势,对外海上交通和从事商贸活动具备了有利条件,如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就先进入岭南。随着经济的交往,思想文化也会入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也有海上往来的通道。特别到近代西学东传,岭南地区也是率先开放。这种势头后来由于政治原因而有所反复,但仍是不能遏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  相似文献   

17.
刘彩虹 《前沿》2013,(17):59-62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状态,“西学东渐”摧毁了清政府文化封禁的政策。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迅猛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沿海、内地封建农业文化;另一方面,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农业文迅猛冲击着以喇嘛教为核心的蒙古封建畜牧业文化。虽然多种文化处于激烈的碰撞、冲突与融合中,但是中原与蒙古地区面临共同的时代主题——爱国救亡,所以具有“外来”特色的近代儒学首先在与中原农业区接近的漠南蒙古地区喀喇沁、科尔沁等地传播开来,随后对漠南蒙古地区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自然宗教、原始宗教和彝族毕摩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自然宗教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带有“动物性质”的意识形态;而原始宗教是有“幻想的反映”的原始氏族社会意识,二者并不等同。毕摩源于彝族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祭司,其产生一方面与彝族的原始宗教息息相关,一方面与彝族的原始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个分支,中原河洛对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形成,有一些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客家民系的主体来自中原河洛,既有从河洛地区直接迁徙到闽粤赣交界地区的移民,也有更多从中原先迁徙江淮流域,再辗转迁徙闽粤赣边地。  相似文献   

20.
清代以来是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时期,清政府在新疆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等叛乱和抵御中亚外敌阿古柏入侵等事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通过一系列移民政策和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了对新疆的治理,新疆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中原与边疆各民族间的文化进入快速融合时期,中原汉文化对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的社会文化生活影响极为显著,我们可以从当地民居的汉建筑元素明显看到中原文化对这一地区产生的深刻影响。本文就中原汉建筑文化自清代以来对吐鲁番地区维吾尔传统民居影响这一典型现象,从内地与吐鲁番地区在政治关系、垦殖移民、商业贸易等方面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