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0 毫秒
1.
清代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汉族移民的进入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清代汉族移民在四川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 ,指出汉人在彝区从事的农业、工商业等经济活动 ,加快了彝族社会的发展。汉彝各族在社会经济交流的同时 ,文化上也相互渗透 ,促进了民族间融合  相似文献   

2.
建屋起房、修宫造殿都离不开砖瓦这一类建筑陶。早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就大量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开始大量烧制建筑用陶,生产规模和技术已很成熟,主要产品为梵文砖和有字瓦,其工艺、形制都和唐宋时期的内地较为接近。明代以后,随着大量汉民移民入滇,内地建筑营造法式以及建材工艺也传入了云南。与中原所不同的是,中原民居只能使用板瓦而不得使用筒瓦,而云南地处边疆,民居却较多使用筒瓦。  相似文献   

3.
福建的厦、漳、泉地区,统称闽南地区。这一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居民,晋唐时期以来一部分是自中原地区的移民,而且偏安于东南一隅,历史上国内重大的变迁,在这里影响相对较小,这就使得来自中原的河洛文化,在这里得到比较好的保  相似文献   

4.
郭焕宇 《人民论坛》2013,(11):178-179
在岭南文化背景下,广东省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民系在宗族文化兴盛发达的明清时期,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文化.这三大汉族民系的民居建筑单元分别凸显了家庭、房支及家庭、房支要素在宗族结构中的重要性.可见在中国传统社会礼制思想影响下,广东民居建筑遵从宗法制度,实现了生活空间伦理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清代热河地区移民进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平  唐亚君 《前沿》2006,2(12):230-232
清代热河地区的移民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移民的发轫时期,时间段为清初至康熙末年(1644-1722年);第二阶段为移民的快速发展时期,时间段为雍正以迄乾隆十三年(1723-1748年);第三阶段为移民的扩展时期,时间段为乾隆中叶至清末(1749-1911年)。清代中后期出现的蒙古移民和汉移民的“再移民”增强了移民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杨军 《人民论坛》2013,(2):114-115
清代回疆地区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处,同时受到中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史料及典型案例,对新疆建省前后,回疆地区"国家法"与"民间法"在刑事法律领域和民事法律领域的适用情况及二者关系作出说明,从而揭示出在回疆地区刑事法律领域的内地化趋势,以及在民事法律领域的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前言在清代台湾地方史的研究中,人们最关心的课题,是汉族移民所带动的台湾土地的迅速开发,以及作为其基本条件的水利开发状况,同时也注重于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地方习俗和移民的社会组织。当时,汉族移民已经清楚地看到,有着广阔的未开垦土地的台湾各地,生活着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原住民。然而,在考察清代台湾开发问题时,有关原住民与汉族移民之间的关系、清朝的统治政策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等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清代前期的台湾原住民,较之中后期,在统治上同样是不容轻视的。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人口方面看,康熙、雍正时期的原住民,与汉族移民相比不在少数,而且,汉族移民仅仅生活在有限的地区,原住民则分布在岛内各地。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原住民的统治,只是把台湾当作与中国、日本进行贸易的中转基地,并把它作为远方贸易的商品供应地。与此相反,清朝在降服了以台湾为继续反清根据地的郑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是岭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急剧变革的时期。自秦始皇进军岭南,设置郡县后,大量的中原汉人逐渐涌入岭南,并与岭南土著越人杂居。因此,秦汉时期也是岭南地区的民族相互进行文化交流,乃至民族融合最为频繁、复杂的时期。本文试图对秦汉时期岭南地区越人和汉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情况作一些探索,以就教学术界。  相似文献   

9.
张卉 《前沿》2009,(1):183-186
西部音乐是历史的存在,而且对东部地区的汉族音乐发生过巨大的影响。西部音乐对东部音乐的影响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的大融合,它的积极结果是为唐代音乐文化的大繁荣作了准备;一次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以新疆民歌为主的西北民歌大量传入并风行于内地,为我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以腾冲民居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民居景观构成的三个元素,即村落选址、民居样式与建筑装饰,从中分析中原汉文化与本地世居傣族、白族、傈僳族、佤族、阿昌族的民居景观相互影响的关系,结果认为:腾冲民居景观在生态性、宜居性、审美、文化传承性等方面有良好的文化积淀,也是现代乡村发展需要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张晓宇 《前沿》2014,(3):224-226
清代察哈尔地区是蒙古族察哈尔部的游牧地,也是汉族移民较早较多的地区之一。伴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内地的农耕经济文化在察哈尔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渗透,并迅速改变着这一游牧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选取察哈尔为典型性地区,对汉族移民迁入后对其经济社会的影响做一系统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朝在西域地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体制,不仅保证了行政治理的有效性,而且对稳定整个西域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巩固边疆的军事、移民、经济、水利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原文化在西域得到了广泛传播,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使"华夷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3.
台湾曾经是一个移民社会,但在以往台湾移民史的研究中,有关女性移民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本文从清代实行禁止赴台者携眷政策的概况、官方查获"偷渡"案中的女性移民、族谱资料中的女性移民、女性移民与清代台湾人口性比例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清代大陆向台湾移民中的女性移民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4.
清代内地与云南的经济互补性的实现使云南汉族移民的迁徙模式由强制性向自发性转变。迁徙模式的转变加速了清代云南的开发进程。这主要体现为开发进程由平坝城镇向山区的推进,同时,随着汉移民流动性、多圈层性的形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打破了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离或由于从事定居农业而在封闭性地域发展格局中形成的各民族群体分割聚居的封闭性,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李勇  吴昊 《八桂侨刊》2016,(1):45-55
侨乡是在某一地域内,由于一定时期内持续和较大规模地向国外移民,在移民网络、移民跨国实践和侨汇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导致移民输出地家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发生整体性变迁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在闽浙等传统侨乡的非传统侨区,以及在东北、部分内陆省份和沿边出现了一系列的新侨乡,对于此类新侨乡现象,学术界尚缺乏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透过对延吉田野的多纬度理论解析,从侨乡形成过程而非以给定社会指标(比如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人口比率等)的方法来判认侨乡,阐释和解读前述定义下新侨乡的形塑。  相似文献   

16.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个分支,中原河洛对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形成,有一些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客家民系的主体来自中原河洛,既有从河洛地区直接迁徙到闽粤赣交界地区的移民,也有更多从中原先迁徙江淮流域,再辗转迁徙闽粤赣边地。  相似文献   

17.
姚同发 《黄埔》2009,(1):52-54
民俗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流动载体,它含有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丰沛的积淀物,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由这历史决定的民族心理特征、文化特质。我们了解一地的民俗文化,便不难窥知其民族历史文化之来龙与去脉。本文正是通过台湾原住民和汉移民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生育文化、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节庆年俗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考证,使我们发现了两岸源远流长的俗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卢永林 《求索》2016,(4):183-187
明朝初建,洮州地区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被明朝政府视为阻扼西北各族侵犯的咽喉要道。朱元璋通过设置卫所的办法将这一区域纳入到明朝政府直接统治的范围之内,并从中原各地迁移汉族人口加以充实,文献中将这一事件称为“洪武大移民”。这些早期汉族移民后来成为洮州汉族人口不断繁衍生息的主要基础。在历经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汉族移民对洮州地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文涛 《湖湘论坛》2011,24(1):111-115
汉代是龟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汉王朝与龟兹的和、战关系,龟兹王族的兴衰更替和龟兹的发展,都与汉、匈双方势力在西域的消长密切相关。处理和发展与龟兹的关系,是汉朝"断匈奴右臂"和安定河西地区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睦友好是汉、龟关系的主流,双方的密切交往,使中原和龟兹及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顺利交流,有利于龟兹和内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两宋时期贵州区域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向南播撒以及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今责州地区与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形响下,今责州境内各民族社会发展出现崭新气象,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元明时期贵州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