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贵秀 《同舟共进》2010,(10):14-14
关于“既得利益阶层”的问题,中共高层领导人在上世纪50年代已有所触及。1956年11月,在八届二中全会上,刘少奇提出要警惕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这可以看作是当前讨论的“既得利益阶层”问题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陈秀平  陈继雄 《前沿》2010,(20):28-3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法律思想。先秦时期君民关系理论(主要是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民本思想。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家从不同阶级、阶层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内容的君民关系理论,但都是提醒君主要重视民众,以民为根本,这些思想是当今"以民为本"理论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3.
廖逊 《新东方》2006,(12):1-1
从人类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起,如何处理不同制度国家的关系,就是布尔什维克领袖们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对列宁的思想遗产,争论者们各执一端:红军总司令托洛茨基主张不断革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过是世界革命的根据地而已;共产国际主席布哈林和联共(布)总书记斯大林则主张“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成社会主义阵营。但是一直到三四十年之后,中苏两党还在为不同制度的国家该不该和平共处而争论不休。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认定,今天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而不再是“帝国主义和世界革命的时代”,更不是“帝国主义走向全…  相似文献   

4.
周代的用兵思想是置于“仁义”的大政方针之下的,表现为“义兵”思想。《尚书·周书》中替天行道诛“独夫”的“革命”学说奠定了周代“义兵”思想的源头。周初姜太公提出的“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的主张可视为西周义兵思想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反对不义之战;儒家主张“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道家主张“存亡平乱,为民除害”;兵家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杂家主张“以义为战”;这些共同汇成周代以仁治军、以义用兵的思想交响。在“义兵”思想的指导下,周代的军事学说讨论、总结出许多战场取胜的战术规律,彰显着“人道”取胜的时代真谛。  相似文献   

5.
何敏 《求索》2005,(10)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革新派反侵略的军事思想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端。他们既主张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又注意认识和了解西方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心灵胆壮、技精械利”的建军思想;提出了“以守为战”,“以战为擒”以及水陆配合、积极主动的海岸防御思想。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理论为宗旨,提出了许多促使中国军事近代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们主张购买和制造近代武器装备,使中国军队进入火器时代;主张“外送内引”,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培养近代军事人才;主张适应新的装备情况,进行兵种改革,并确立近代海军制度。  相似文献   

6.
《统一论坛》2006,(1):1-2
11年前,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郑重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指导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八项主张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但反对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空间”的活动;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第一步可以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  相似文献   

7.
刘勰《刘子新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律思想著作。刘勰认识到不同时代社会风俗有异,法律必须根据时代需求作出调整;强调顺应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以把握赏罚尺度和标准。针对南朝社会的无序状况,刘勰提出“贵农”、“爱民”的疗救措施和“法术结合”、“赏罚相济”的法制思想和司法主张。刘勰的法律思想包涵了民本思想、君臣观念和德治理念,同时受到法家“以法治国”思想和玄学“辨名析理”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终极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发展对道德体系的需要。中国传统终极价值观就是儒学所构筑的“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志在仁义”的精神价值体系。它的传承主体 ,主要是由中国士大夫阶层———古代的知识分子构成的。中国传统终极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 ,不仅吸取了儒、道、佛思想 ,同时也是中国士大夫阶层在充满纷攘争斗的封建社会中寻找确立自身地位与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程海礁 《求索》2007,(4):204-206
商鞅与孟子的治道思想都以“王天下”为终极目标,但在思路与实现路径上却大相径庭。商鞅主张实行法治,以建立“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的社会秩序,主张经过战争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孟子则主张推行“仁政”,反对战争。二者相结合而构成了传统社会“阳儒阴法”的治道思想。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传统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什么是传统 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之间,其思维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即使在同一时期和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可以是大异其趣的。例如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同时并存儒、佛、道三种类型的思维模式,它们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概念、价值指向和思维方法。因此,对于同一件事情,儒家、佛徒、道士往往说不到一起来,经常是“见仁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所谓诸家争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