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伴随政权始终,使得南宋政权不得不日益将地方财务聚集中央,导致地方官府行政治理能力严重不足,百姓赋税重于前代。唐宋以来崛起的财富力量“富民”阶层,历经北宋,到南宋时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乡村社会强弱关系、贫富关系、官民关系等重要社会关系的主导力量,使南宋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富民”阶层在强弱关系、贫富关系、官民关系中不断加深着与国家、与小农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既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更保障了乡村社会的协调稳定,为维持国家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奠定了基础。同时,“富民”阶层逐渐成为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引领者,而且促成了吏强官弱的地方政治治理模式,成为乡村社会治理与教化的主要力量,使南宋社会呈现出政治力与社会力共治的形态,形成明清以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形态的雏形。  相似文献   

2.
罗群 《思想战线》2022,48(5):65
“豪民”与“富民”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极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和阶层,他们在汉唐及唐宋时代的经济行为与社会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汉唐“豪民”与唐宋“富民”既有关联性,也有差异性。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流动加快,是“富民”兴起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富民”与“豪民”的差别及其走向。两税法确定了“富民”拥有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他们与国家之间结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两税法是“富民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相似文献   

3.
宋代富民与灾荒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勋 《思想战线》2004,30(6):96-102
宋代是我国古代灾荒救济较多的时代 ,其中富民参与灾荒救济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富民在灾荒救济中提供大量物资的同时 ,还在平抑物价、安置灾民、救灾物资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尽管富民参与宋代社会的灾荒救济有自愿及非自愿的差别 ,但他们广泛参与宋代灾荒救济这一事实表明 :富民已成为唐宋社会经济关系的中心。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中间层和稳定层 ,富民对唐宋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唐以来,"富民"阶层的兴起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也成为认识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关键。这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国家与富民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富民是国家乡村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可以认为,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社会,即"富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代玉启 《求索》2023,(1):40-47
话语是思想的结晶和时代的缩影,以话语的变迁脉络、建构维度、系统整合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规律的重要抓手。从政治维度、学术维度、生活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面向未来,需要以政治维度话语为引领,融合学术维度、生活维度话语阐释,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维度话语的亲和力、学术维度话语的解释力、生活维度话语的吸引力,构建“政治—学术—生活”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交流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学界广泛探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为了践行新文科建设倡议,服务国家“三大体系”建设,打造“学术中国化”与“融会贯通”的特色学术领域,张宝明等学者联袂提出“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论题。人文语义学是以关键词为依托,以观念词为寻绎对象,阐释从概念到观念之起源、演绎、衍变之“史”的一门学问。它尝试打破近代以来学科固化的壁垒,关注语际书写中存在的“古今断裂”“中西误解”“圈层隔膜”等问题,通过探讨语义创生转义与思想启蒙、文明对话、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服务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外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以及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为此,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于近日举办“人文语义学交叉学科建设”圆桌论坛,与会学者围绕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概念梳理进行学科性思考,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学术对话,以期以“人文语义学”的视野聚焦现实问题,建构重大理论,凝练学科特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三大体系”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创造性提出差序格局来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新时期,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围绕这一概念作进一步厘清和阐释,揭示了该概念工具的学术生命力。研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理论贡献,即社会学本土化理论建构中理想类型的大胆尝试;类型比较与历史多样性方法的运用;对中国传统方法论精髓的巧妙融会。并由此说明,差序格局概念工具的理论贡献,无论是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实地调查抑或理论建构均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富民学说绕开“地主—农民”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主要运用社会分层分析法,展开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商品经济史研究,即通过将基本原理方法论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唐宋富民不再像汉唐豪民那样拥有超经济强制力,是社会富与贵分离趋势的集中体现者,而确定其“社会的中间层”的主要依据,是他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家与社会互动中的连接作用。因此,富民概念与传统地主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自身确切的内涵与外延。富民研究从契约租佃制确立并超越“只有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传统理论,来分别理解新型贫富依存关系和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等问题。判断社会中坚力量并不能仅限于“谁养活谁”的泛泛之论,而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富民与专制皇权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博弈关系,而不是后者支配前者的单向关系。  相似文献   

9.
付霄汉 《公安教育》2005,(12):40-41,49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总量实现跃升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也逐渐浮出水面,贫困阶层与弱势人群的出现、两极分化及其间不同程度的矛盾,不断地在干扰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党中央在十六届一中全会提出“小康社会”的国家建设目标后,于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将这一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蓝图。和谐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理想,儒家思想所讲求的“允执其中”、“过犹不及”、“和衷共济”等,都主张在社会的各种力量、各个阶层间取得均衡。和谐社会是良性运行和协…  相似文献   

10.
今日美国的中等阶层复旦大学教授周敦仁〔编者按)谢遐龄教授在本刊1995年第12期撰文认为,“每一个社会的中等阶层或中等阶级都是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道德支柱”,这一论断与事实是否相符呢?周敦仁教授正好寄来《今日美国的中等阶层》一文,介绍了当今世界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在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严复的“道通为一”思想为处理现代化历程所涉及的本土与西方文化资源、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借鉴与反思。严复提出了“援西入中”的思想启蒙方案,基于“道通为一”的现代化路径,承认人类社会发展存在共同的本质与规律,也肯定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严复选择性借鉴和吸收苏格兰启蒙思想,试图构建现代中国的理想方案和发展蓝图,透视出中国文化精英阶层艰难探索现代化模式与路径的历程,有助于为中国社会学自主话语体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找寻文化根基、理论资源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仲逸智 《前沿》2006,(11):205-208
和谐社会是一台交响乐。其“音符”说到底,是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双重效应。本文从化解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负面效应,优化社会结构、引导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调整阶层关系、调适政治系统、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等方面提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嬗变中建构和谐社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建党百年之际提出的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明,传入各民族必先图存活、再徐图发展,存活的关键在于能否契入各民族的传统之中,与民族文化相融通。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可能性、现实性和时代意义。在理论认同上,这一结合通过增强群众对理论的思想认同、心理认同、情感认同促进理论更好掌握群众。在话语建构上,这一结合一方面塑造了中国话语的独立自主性,赋予话语体系“更中国”的内涵意蕴;另一方面为中国话语提供文本支撑,赋予话语体系“更中国”的表达效果,使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更中国”。  相似文献   

14.
皇权与绅权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不离不舍地嵌合在中华文明历久的社会演进之中.为清晰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青年时代的费孝通便把“改造中国”以富民的人生理想定格在“认识中国”这个元点上,并终其一生“行行重行行”走访在华夏神州.《中国士绅》就是费孝通认识和描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权力政治结构的代表作.复读这本学术经典,总能让人从中获得认知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5.
中西治学目的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2,28(5):89-94
中西的学术源流和体系不同 ,治学目的也各有差异 ,西方注重“求知”、“求法则” ,注重探索自然和社会内在的规律 ,构建理论和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学术则注重“求用”、“求事实” ,讲究立论谨慎 ,言必有据 ,注重研究某一具体事物、现象或事物的特殊性 ,分析其因果关系及变迁过程。中西学术各有所长 ,取长补短 ,互为补充 ,才是中国学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陈曙光 《乡音》2014,(7):31-32
在如何建构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这个问题上,目前有以下三种主张值得引起重视。第一,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体系,它自创立以来始终参与了世界的理性塑造,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即是当代中国的话语,建构中国话语即是回归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标新立异,为什么不可以"照着说"——这是回到原典的"教条路向"。第二,中国传统学术话语绵延数千年,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学术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人们逐渐在是否应该进行原创性建构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现在,具体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中国学术在全球思想语境中的原创性建构。对此,我们需要划分学术创新的层次,而对学术创新层次的探究必然落实为对学术体系层次的探究,学术体系的原创性建构是中国学术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提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代以来,在面向现代化的历史大趋势下,如何在一个传统的多民族国家中建构一个现代国家,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现代国家建构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形成强有力的国家认同,这就要求国家内部要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要有整合全体社会成员的制度安排和文化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破解这一核心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实践进程提供了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仪式体系的建构呈现为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对封建迷信的拒斥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中国传统仪式体系被不断地消解。人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认同和确定性逻辑的需要,便自发地追寻仪式感。这种自发性,使得许多亚文化建构起了相应的亚文化仪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正开始逐步地自觉建构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仪式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这集中反映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代表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的新起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野下,可以清晰地发现二者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领域,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而言,二者在政治维度,凸显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构与执政理念的革新;在经济维度,具体演化为新时代文化产业精神再造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社会维度,具体表现为新时代社会伦理体系塑造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